ISSN 1673-1719
CN 11-5368/P
主管:中国气象局
主办:国家气候中心
创刊于 2005 年 (双月刊)
  作者中心
    » 在线投稿/查稿
    » 投稿指南
  审稿中心
    » 审稿要求
    » 专家在线审稿
    » 编委在线审稿
  在线办公
    » 主编审稿登录
    » 远程编辑登录
  访问统计  
总访问量:4160623
今日访问:58
当前在线:5
  欢迎扫码关注  

微信号:accr_journal
关于气候投融资风险压力测试的基本探讨
  幸绣程 曾桉 谭显春
旱、渍胁迫对夏玉米根冠比及籽粒灌浆源库关系的影响
  赵花荣 张玲 齐月 杨超 胡丽丽
低排放分析平台LEAP:应对气候变化下的应用与挑战
  吴沛泽 陈莎 刘影影 李晓桐 杜展霞 崔淑芬 姜克隽
近50年西藏那曲西南部湖泊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德吉玉珍 拉巴 巴桑旺堆 白玛玉措 旦增益嘎 平措旺丹 德吉央宗
考虑气候风险耦合影响的中长期电力资源规划
  袁家海 牟琪林 张浩楠 赵艺莹 张健
青藏高原冰前湖与冰川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车彦军 陈丽花 吴佳康 谷来磊 武荣 张东启 丁明虎
气候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
  张娜 孙妍雨 赵晓军 常思纯 吴立言
气候变化背景下青藏高原湿地生态系统响应特征:回顾与展望
  牛振国 景雨航 张东启 张波
华西地区秋季小时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吴遥 唐红玉 魏麟骁 何慧根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水源区和受水区降水变化及丰枯遭遇特征分析
  王荣 杜孝忠 巢清尘 赵珊珊 叶殿秀 李修仓 李莹 张梦然
1981—2023年雅鲁藏布江流域大气饱和水汽压差变化及影响因素
  杜军 高佳佳 陈涛 次旺 巴果卓玛
基于SPAMC-Methane模型的中国甲烷减排路径研究
  解瑞丽 柴麒敏
基于Super-SBM模型的中东欧国家碳排放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
  秦毓翔 黄蕊
基于UNFCCC温室气体清单数据的全球发达国家CH4排放现状及特征分析
  高文康 , 胡 杰, 马占云, 高 东, 刘舒乐, 李照濛, 严 薇, 耿瑾泽, 高庆先
基于动态重现期的极端高温气候评估方法研究
  涂锴 严中伟 范丽军 李珍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专题浏览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2024年, 第20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4-07-30 上一期   
全选: 合并摘要 显示图片
目录
第20卷第4期目次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4, (4): 0-0.  
摘要 ( 76 )   PDF ( 125 )
气候系统变化
低排放情景下全球极端气候事件变化在温升过冲前后达到1.5℃的差异
徐影, 韩振宇, 吴婕, 李柔珂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4, (4): 389-402.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23.202
摘要 ( 203 )   HTML ( 23 )   PDF ( 244 )

基于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六阶段(CMIP6)全球气候模式在SSP1-1.9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的模拟结果,预估了全球平均气温相对于工业化前达到1.5℃温升(P1阶段)后继续增暖然后再次返回(过冲)到1.5℃温升时的(P2阶段)全球气温、降水及极端气候指数的可能变化,并且分析其预估不确定性。结果表明:P1和P2两阶段间气温、降水及极端气候的多模式一致的差异在全球各分区广泛出现,且区域性和局地性特征明显。各指标表征的多模式一致的极端温度变化普遍接近或者超过全球陆地面积的15%。极端低温的P1和P2两阶段差异的空间分布与冬季平均气温差异的空间分布有一定相似度,极端高温变化的分布则更凸显局地性。全球范围内低温和高温多模式一致增加的面积都高于其减少的面积,预计欧亚大陆中高纬的西部、北美洲、中国东北等区域的低温风险以及青藏高原、中国东部、南亚、东非、北美洲、南极洲等区域的高温风险会升高。各指标表征的多模式一致的极端降水变化普遍超过全球陆地面积的20%,其中增加与减少的面积接近。强降水差异的分布特征与年降水的有部分相似,一致增多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南亚、东南亚、南美洲东部和西南端、北美、澳洲和中东欧的部分地区等,一致减少主要分布在中国华北到东北、青藏高原南麓、非洲南部、南美洲北部和澳洲北部等。连续干旱日数在多数区域表现为增多,集中且连续地分布在中亚、南亚、青藏高原、俄罗斯中北部、非洲撒哈拉以北和中部、澳洲中部、南极洲部分地区等。这些都表明即使全球在2030年前达到碳排放峰值,并立即开始减少碳排放,但由于各个区域气候对全球变暖的响应有明显差异,温升过冲后部分区域的极端事件发生频率并未及时回退到过冲前的水平,需警惕区域和局地尺度气象灾害及其影响的增加。

不同物理约束方案下西北地区夏季降水的未来预估对比
周天仪, 江志红, 李伟, 孙岑霄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4, (4): 403-415.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24.021
摘要 ( 92 )   HTML ( 15 )   PDF ( 131 )

近年来,各种证据表明我国西北地区降水呈现增加的趋势,在未来变暖背景下,西北地区降水如何变化,成为我国学术界和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文中采用了两种基于物理关系的约束(优选)方法,即涌现约束和帕累托最优集合方案,选择了显著影响夏季西北地区降水的物理因子热带印度洋海温和东亚副热带200 hPa纬向风,对25个CMIP6模式给出的SSP585情景下21世纪末期夏季西北地区降水进行了不同约束方案的预估及对比。结果表明:相对于1995—2014年,基于CMIP6模式集合平均得到的21世纪末期夏季西北地区平均降水增加23%,未经约束的不确定性范围为-8.4%~61.7%。通过热带印度洋海温(东亚副热带200 hPa纬向风)涌现约束后,21世纪末期夏季西北地区降水增加24%(19%),不确定性范围减小为-8.4%~52%(-9%~45%),不确定性分别降低了15%(21%)。进一步利用三变量(中国西北夏季历史降水、热带印度洋海温、东亚副热带200 hPa纬向风)的帕累托最优集合方案得到21世纪末期夏季西北地区平均降水变化增加28%,范围为8%~44%,降低了近39%的不确定性范围。同时帕累托最优集合表明降水增多的区域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中部与西部,最大降水增幅达到60%以上。

气候变化影响
海洋和陆地碳循环对二氧化碳正负排放响应的模拟研究
张靖宇, 曹龙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4, (4): 416-427.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24.058
摘要 ( 87 )   HTML ( 4 )   PDF ( 129 )

人类活动导致大气浓度上升和全球变暖,威胁人类生存。CO2移除作为一种可能的减缓全球变暖的手段,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文中使用维多利亚大学地球系统模式(UVic ESCM),模拟分析在工业革命前平衡状态下(大气CO2浓度285×10-6),以不同强度脉冲形式施加的正负碳排放对碳循环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在100 Pg C正脉冲排放情景下,脉冲排放后第100(1000)年,排放到大气中的CO2有28%(18%)滞留在大气中,38%(61%)和34%(21%)分别被海洋和陆地吸收。在100 Pg C负脉冲排放情景下,海洋和陆地向大气释放CO2,从而减弱CO2移除的效果。负排放后第100(1000)年,大气中减少的CO2占初始CO2移除量的23%(12%),其余36%(65%)和41%(23%)分别被海洋和陆地碳释放抵消。不同强度正负脉冲碳排放情景对比结果显示,正脉冲情景下累积空气分数始终高于同等强度负脉冲情景下累积去除分数,这说明正负脉冲碳排放情景下海陆碳循环的响应具有不对称性,要抵消正排放造成的大气CO2浓度上升,需要进行更高强度的负排放。

气候风险对期货市场产品价格的影响研究
王倩, 郭福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4, (4): 428-439.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24.043
摘要 ( 180 )   HTML ( 10 )   PDF ( 189 )

以农产类、粮食类、能源类、化工类4类期货产品为研究对象,在阐述气候风险影响期货市场产品价格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采用文本分析和GARCH类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同时考虑4种宏观经济因素,定量评估了气候风险对期货市场产品价格的影响。结果表明,气候风险指数与能源类和化工类期货产品的价格指数呈正相关,且气候风险对能源类和化工类期货市场均具有风险溢出效应。当期的气候风险指数对农产类、能源类和化工类期货产品价格指数的收益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对粮食类期货产品价格指数的收益率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当期的气候风险指数对农产类期货产品价格指数的收益波动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对粮食类、化工类和能源类期货产品价格指数的收益波动率具有显著负向影响。研究结果揭示了气候风险对期货市场的复杂影响,有助于为金融市场应对气候风险提供科学依据。

气候变化减缓
数字经济赋能“双碳”战略研究——影响机理及实现路径
刘莉雯, 王谋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4, (4): 440-453.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24.067
摘要 ( 81 )   HTML ( 8 )   PDF ( 106 )

数字经济已成为支撑当前和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双碳”目标下,探讨数字经济发展能否助力减排对当前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及生态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价值。为验证数字经济与碳排放之间复杂的影响路径,文中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门槛效应模型及空间杜宾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数字经济可以显著抑制碳排放强度和人均碳排放;数字经济可以帮助调整能源结构进而显著减少碳排放;随着能源效率的提高,数字经济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呈现倒“U”型特征;在3种空间距离权重矩阵下,数字经济对碳排放的作用效果展现出空间溢出特征。研究结论为进一步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有价值的决策参考。

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的中国民航脱碳路径研究
田利军, 徐森雨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4, (4): 454-464.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24.071
摘要 ( 107 )   HTML ( 6 )   PDF ( 123 )

为实现民航业长期脱碳发展目标,通过建立考虑供需关系、技术应用、减排成本和政策支持的中国民航脱碳系统动力学(SD)模型,剖析系统多重反馈机理和要素间协同作用关系,对民航业减排路径的实施效果和减排成本进行情景模拟和探讨。结果表明:行业实施节能技术进步、替代燃料应用、新动力能源推广、碳抵消机制和高铁替代等单一政策模拟方案无法实现行业的碳中和式长期发展目标。多种措施的组合政策为行业脱碳发展提供最优的综合脱碳方案。未来行业应在短期内积极推广可持续航空燃料(SAF)规模化应用,中期加大对于氢能、电能、混合动力飞机的研发引进,积极采用高铁替代等综合交通方式,长期持续改进行业节能减排技术水平,推动民航业纳入全国碳市场。研究结果可为民航部门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制定参考,助力行业深度脱碳化发展。

气候变化适应
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转型金融法制化路径探析
潘晓滨, 刘尚文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4, (4): 465-474.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23.217
摘要 ( 58 )   HTML ( 5 )   PDF ( 60 )

转型金融对于支持高碳企业绿色转型、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作为一种重要且新兴的金融领域,探讨其法制化路径可以为我国转型金融制度体系建设提供重要参考。通过梳理转型金融的产生与发展,并借鉴欧盟在转型金融领域的立法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对于转型金融法律制度法制化路径进行了论辩。考虑到立法实践、政策现状、市场实践经验与立法成本等因素,转型金融法律制度更宜纳入绿色金融法律体系予以体现。从立法路径上,我国应当在《绿色金融法》总则与分则中引入转型金融的原则性条款,并配套出台转型金融实施性低位阶立法。在制度安排上,通过多层级立法明确支持金融活动目录、转型活动审核披露机制、法律责任制度体系等配套制度,并思考转型金融法律与政策制度的协同路径。

浙江安吉气候生态产品总值探索和评估
翟晓瑶, 王阔, 李正泉, 宋超辉, 方贺, 姚霞, 张含, 郁珍艳, 徐婵婵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4, (4): 475-484.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23.190
摘要 ( 108 )   HTML ( 4 )   PDF ( 172 )

本研究探索构建气候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以浙江安吉为例从气候资源开发价值、气候调节服务价值、气候固碳释氧价值、气候文旅附加价值四大类目核算安吉县气候生态经济价值量和功能量。结果显示,安吉县2022年气候生态产品总值为259.08亿元,约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582.37亿元)的44.49%。其中,气候资源开发价值为13.35亿元,占气候生态产品总值的5.15%;气候调节服务价值为167.11亿元,占气候生态产品总值的64.50%;气候固碳释氧价值为33.88亿元,占气候生态产品总值的13.08%;气候文旅附加价值为44.74亿元,占气候生态产品总值的17.27%。安吉县水能资源、风能资源和光能资源潜在开发价值丰富,总功能量为281.43亿kW?h,总值达到141.52亿元。研究表明,气候生态产品总值核算可以货币化反映安吉县的气候生态环境状态和变化,为地方绿色发展规划和适应气候变化提供评估参考。

简讯
理解寒区气候变化及陆气交互作用:简述张廷军教授的学术贡献
王康, 牟翠翠, 刘佳, 彭小清, 曹斌, 郑雷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4, (4): 485-491.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24.016
摘要 ( 71 )   HTML ( 7 )   PDF ( 111 )
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1~5)中国及分省人口预估数据集_v2
郭欢欢, 景丞, 姜彤, 苏布达, 王艳君, 杨聿铭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4, (4): 492-497.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24.086
摘要 ( 156 )   HTML ( 11 )   PDF ( 102 )
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1~5)中国及分省经济预估数据集_v2
杨聿铭, 翟建青, 苏布达, 景丞, 姜彤, 郭欢欢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4, (4): 498-503.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24.085
摘要 ( 111 )   HTML ( 13 )   PDF ( 178 )
全球变暖与城市
赵宗慈, 罗勇, 黄建斌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4, (4): 504-508.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24.136
摘要 ( 94 )   HTML ( 13 )   PDF ( 131 )
2024
Vol.20
No.3 
2024-05-30
pp.0-388
No.2
2024-03-30
pp.0-264
No.1
2024-01-30
pp.0-128
2023
Vol.19
No.6 
2023-11-30
pp.683-826
No.5
2023-09-30
pp.0-682
No.4
2023-07-30
pp.0-540
No.3
2023-05-30
pp.0-402
No.2
2023-03-30
pp.133-262
No.1
2023-01-30
pp.0-132
2022
Vol.18
No.6 
2022-11-30
pp.653-800
No.5
2022-09-30
pp.523-652
No.4
2022-07-30
pp.389-522
No.3
2022-05-30
pp.261-388
No.2
2022-03-30
pp.129-260
No.1
2022-01-30
pp.0-128
2021
Vol.17
No.6 
2021-11-30
pp.629-754
No.5
2021-09-30
pp.503-628
No.4
2021-07-30
pp.379-502
No.3
2021-05-30
pp.254-378
No.2
2021-03-30
pp.131-254
No.1
2021-01-30
pp.1-130
2020
Vol.16
No.6 
2020-11-30
pp.657-774
No.5
2020-09-30
pp.535-656
No.4
2020-07-30
pp.395-534
No.3
2020-05-30
pp.263-394
No.2
2020-03-30
pp.133-262
No.1
2020-01-30
pp.1-132
2019
Vol.15
No.6 
2019-11-30
pp.575-708
No.5
2019-09-30
pp.445-574
No.4
2019-07-30
pp.335-444
No.3
2019-05-30
pp.217-334
No.2
2019-03-30
pp.107-216
No.1
2019-01-30
pp.1-106
2018
Vol.14
No.6 
2018-11-30
pp.547-648
No.5
2018-09-30
pp.437-546
No.4
2018-07-30
pp.331-436
No.3
2018-05-31
pp.221-330
No.2
2018-03-30
pp.111-220
No.1
2018-01-31
pp.1-110
2017
Vol.13
No.6 
2017-11-30
pp.517-630
No.5
2017-09-30
pp.407-516
No.4
2017-07-30
pp.0-0
No.3
2017-05-30
pp.0-0
No.2
2017-03-30
pp.0-0
No.1
2017-01-30
pp.1-94
2016
Vol.12
No.6 
2016-11-30
pp.467-574
No.5
2016-09-30
pp.355-466
No.4
2016-07-30
pp.261-354
No.3
2016-05-31
pp.0-0
No.2
2016-03-30
pp.0-0
No.1
2016-01-30
pp.0-0
2015
Vol.11
No.6 
2015-11-30
pp.379-446
No.5
2015-09-30
pp.301-378
No.4
2015-07-31
pp.0-0
No.3
2015-05-31
pp.157-230
No.2
2015-03-30
pp.79-156
No.1
2015-01-30
pp.1-78
2014
Vol.10
No.6 
2014-11-30
pp.391-470
No.5
2014-09-30
pp.313-390
No.4
2014-07-30
pp.235-312
No.3
2014-05-30
pp.0-0
No.2
2014-03-30
pp.79-156
No.1
2014-01-31
pp.1-78
2013
Vol.9
No.6 
2013-11-30
pp.391-452
No.5
2013-09-30
pp.313-390
No.4
2013-07-30
pp.235-312
No.3
2013-05-30
pp.157-234
No.2
2013-03-30
pp.79-156
No.1
2013-01-31
pp.1-78
2012
Vol.8
No.6 
2012-11-30
pp.391-476
No.5
2012-09-30
pp.313-390
No.4
2012-07-30
pp.235-312
No.3
2012-05-30
pp.157-234
No.2
2012-03-30
pp.79-156
No.1
2012-01-30
pp.1-78
2011
Vol.7
No.6 
2011-11-30
pp.385-460
No.5
2011-09-30
pp.307-384
No.4
2011-07-30
pp.235-306
No.3
2011-05-30
pp.0-0
No.2
2011-03-30
pp.79-156
No.1
2011-01-30
pp.1-78
2010
Vol.6
No.06 
2010-11-30
pp.391-476
No.05
2010-09-30
pp.313-390
No.04
2010-07-30
pp.235-312
No.03
2010-05-30
pp.157-234
No.02
2010-03-30
pp.79-156
No.01
2010-01-30
pp.1-78
2009
Vol.5
No.06 
2009-11-30
pp.311-382
No.00
2009-10-30
pp.1-85
No.05
2009-09-30
pp.249-310
No.04
2009-07-30
pp.0-0
No.03
2009-05-30
pp.125-186
No.02
2009-03-30
pp.63-124
No.01
2009-01-22
pp.1-62
2008
Vol.4
No.006 
2008-11-30
pp.319-390
No.005
2008-09-30
pp.257-318
No.004
2008-07-31
pp.195-256
No.000
2008-06-30
pp.1-76
No.003
2008-05-31
pp.133-194
No.002
2008-03-31
pp.63-132
No.001
2008-01-30
pp.1-62
2007
Vol.03
No.06 
2007-11-30
pp.311-382
No.05
2007-09-30
pp.249-310
No.00
2007-08-30
pp.1-96
No.04
2007-07-30
pp.187-248
No.03
2007-05-30
pp.125-186
No.02
2007-03-30
pp.63-124
No.01
2007-01-30
pp.1-62
2006
Vol.02
No.06 
2006-11-30
pp.259-309
No.05
2006-09-30
pp.211-255
No.00
2006-08-31
pp.0-0
No.04
2006-07-30
pp.147-207
No.03
2006-05-30
pp.99-143
No.02
2006-03-30
pp.51-95
No.01
2006-01-30
pp.3-47
2005
Vol.01
No.04 
2005-11-30
pp.147-191
No.03
2005-09-30
pp.99-143
No.02
2005-07-31
pp.51-95
No.01
2005-05-31
pp.4-47
Baidu
文章出版日期: 一年内| 两年内| 三年内| 全部

当前选项: Baidu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气候变化科学的最新认知
秦大河 陈振林 罗勇 丁一汇 戴晓苏 任贾文 翟盘茂 张小曳 赵宗慈 张德二 高学杰 沈永平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7, 03 (02): 63-073.  
摘要5112)   HTML457)    PDF (6783KB)(7270)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一工作组于2007年2月2日发布的第四次评估报告明确指出,近100 a(1906-2005年)地球表面平均温度上升了0.74℃,近50 a的线性增温速率为0.13℃/10 a,1850年以来最暖的12个年份中有11个出现在近期的1995-2006年。全球变暖已经是不争的科学事实,报告认为人类活动是近50 a全球气候系统变暖的主要原因。 IPCC评估报告是国际科学界对气候变化问题最权威、最全面的认识,代表了目前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科学认识水平,是国际上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154)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的亮点结论
秦大河, Thomas Stocker, 259名作者和TSU(驻伯尔尼和北京)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4, 10 (1): 1-6.   doi: 10.3969/j.issn.1673-1719.2014.01.001
摘要5319)   HTML270)    PDF (3346KB)(8174)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AR5)第一工作组(WGI)报告的亮点结论,是过去7年全世界气候变化科学研究成果凝练出来的精华。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变暖的一半以上是人类活动造成的。1971年以来人为排放温室气体产生热量的93%进入了海洋,海洋还吸收了大约30%人为排放的CO2,导致海表水pH值下降了0.1,等等。采用全球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MIP5)的模式,预估未来全球气候变暖仍将持续,21世纪末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在1986—2005年的基础上将升高0.3~4.8℃。限制气候变化需要大幅度持续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如果将1861—1880年以来人为CO2累积排放控制在1000 GtC,那么人类有超过66%的可能性把未来升温幅度控制在2℃以内(相对1861—1880年)。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642)
气候变化科学的最新进展—IPCC第四次评估综合报告解析
秦大河 罗勇 陈振林 任贾文 沈永平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7, 03 (06): 311-314.  
摘要4212)   HTML227)    PDF (2591KB)(3674)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综合报告于2007年11月17日在西班牙正式发布。综合报告将温室气体排放、大气温室气体浓度与地球表面温度直接联系起来,综合评估了气候变化科学、气候变化的影响和应对措施的最新研究进展。综合报告指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量的行动刻不容缓;能否减小全球变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类在今后二三十年中在削减温室气体排放方面所作的努力和投资。这对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政策,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有一定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572)
中国21世纪气候变化情景的统计分析
许吟隆;黄晓莹;张勇;林万涛;林而达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5, 01 (02): 80-83.  
摘要5684)   HTML228)    PDF (2979KB)(3860)   
利用区域气候模式系统PRECIS,分析SRES A2、B2情景下21世纪的三个时段中国地面气温和降水的变化,并对B2情景下中国区域地面气温和降水可能的变化趋势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未来极端高温和降水事件将会增加,而极端低温事件将会减少。对全国七大区平均地面气温和降水变化的分析显示:未来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夏季增温大而降水增加少,暖干化趋势较明显;华中、华东和华南地区的夏季降水增加明显而冬季增加较少,尤其是华南冬季的降水明显地减少,这表明这些地区夏季的洪涝和冬季的干旱都会加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534) Baidu(173)
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评估(Ⅰ):中国气候与环境变化及未来趋势
秦大河;丁一汇;苏纪兰;任贾文;王绍武;伍荣生;杨修群;王苏民;刘时银;董光荣;卢琦;黄镇国;杜碧兰;罗勇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5, 01 (01): 4-09.  
摘要3954)   HTML217)    PDF (4319KB)(3950)   
近百年来,全球气候正经历着一次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全球气候与环境的重大变化对中国的气候与环境演变也产生了重大影响。来自气候、环境、海洋和经济社会科学等领域的百余位专家和学者对中国气候与环境的演变及其对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部门的影响进行了评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对策。本文主要阐述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气候与环境的演变,并对未来气候变化的趋势做出了预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80)
极端降水事件变化的观测研究
翟盘茂 王萃萃 李威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7, 03 (03): 144-148.  
摘要4065)   HTML121)    PDF (2951KB)(3108)   
回顾了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极端降水事件变化观测研究的主要进展,结合全球变化的特点,重点讨论了中国极端降水事件的变化特征。指出:最近50多年,我国降水强度普遍趋于增加,降水日数除西北地区外其他大部分地区显著减少。极端降水与总降水量变化之间的关系很密切,西北西部、长江及长江以南地区极端强降水事件趋于频繁,华北地区虽然极端降水事件频数明显减少,但极端降水量占总降水量的比例仍有所增加。连阴雨产生的年降水量在华北、东北东部和西南东部地区明显减小,在青藏高原东部和一些东南沿海地区则增加。降水日数和微量降水日数减少是近年来我国干旱化趋势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98)
IPCC AR4模式对东亚地区气候模拟能力的分析
许崇海 沈新勇 徐影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7, 03 (05): 287-292.  
摘要3465)   HTML17)    PDF (2925KB)(2329)   
利用CRU地面温度、降水的陆地月平均观测资料,以及参与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的22个海气耦合模式的模拟结果,分析了这些模式对东亚地区当前气候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虽然所有模式对东亚地区的气候都有一定的模拟能力,但各模式模拟效果差异较大;与单个模式相比,模式集合平均值能更好地反映气候变化趋势;多数模式的温度模拟值偏低,降水模拟值偏高;对1980-1999年20 a平均气候态空间分布、百年时间变化分析可以看出,温度模拟效果比较好,降水模拟较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90)
IPCC成立以来对温度升高的评估与预估
赵宗慈 王绍武 罗勇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7, 03 (03): 183-184.  
摘要2732)   HTML11)    PDF (1113KB)(2322)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56)
21世纪中国极端降水事件预估
江志红 丁裕国 陈威霖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7, 03 (04): 202-207.  
摘要3823)   HTML27)    PDF (3812KB)(2916)   
摘 要: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降水事件的变化一直受到广泛关注,本文从观测、理论及模拟预估等方面对近十多年来国内外极端降水气候事件的研究作一综述,并给出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对我国21世纪极端降水指数变化的预估结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51)
中国土壤有机碳库及其演变与应对气候变化
潘根兴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8, 4 (005): 282-289.  
摘要3592)   HTML26)    PDF (5061KB)(2867)   
通过综述和评价中国土壤,特别是农田土壤有机碳库(以下简称碳库)的现状与演变态势, 讨论其对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意义, 提出了我国土壤碳库及其演变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国情是:1) 我国土壤背景碳储量较低且区域分布不均衡;2) 我国土壤固碳效应明显,未来固碳减排潜力显著;3) 技术和政策是实现和提高我国土壤碳汇、促进我国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的重要途径。建议进一步加强对我国农田土壤固碳减排的研发投入, 完善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政策和鼓励措施体系,研究构建气候友好的新型农业,以期在提高和稳定农业生产力与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上获得双赢。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33)
四十年来长江流域气温、降水与径流变化趋势
姜彤;苏布达;王艳君;张强;秦年秀;施雅风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5, 01 (02): 65-68.  
摘要5664)   HTML41)    PDF (2309KB)(2552)   
40 a来,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温度呈现上升趋势,20世纪90年代增温幅度最大; 在季节变化上,除了夏季,其他季节都呈升高趋势;全流域夏季降水量显著增加,尤其表现在20世纪90年代,这主要由于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夏季暴雨日数显著增加的结果;夏季径流量和年最大洪峰流量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均呈现显著增加趋势。长江流域夏季降水量的增加,尤其是暴雨日数的增多必然会增加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的洪水风险。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江洪水的频繁发生是对气候变暖的响应。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30)
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影响
李祎君;王春乙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0, 6 (02): 123-129.  
摘要3853)   HTML132)    PDF (4844KB)(2358)   
气候变化引起水热条件的变化,从而影响到我国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人们采取不同措施以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各种影响。为了清楚地认识气候变化对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生产的影响以及适应措施,利用《中国农业统计年鉴》1980-2007年资料和1961-2007年全国逐日平均温度观测数据及前人的研究成果,分析了气候变化对我国三大粮食作物布局和种植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气候变暖,粮食作物种植比例变化明显。小麦种植比例对气候变化最为敏感,波动大;水稻种植比例变化南北方反向,且变化幅度趋缓;玉米种植比例持续增加,增幅加大。三大粮食作物种植结构变化均以2000年为分界点,呈现不同增减趋势。而作物熟制、复种指数也发生明显变化,种植北界持续北推。黑龙江地区大面积扩种水稻,原来的玉米优势种植区为水稻所替代。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25)
长江流域1961—2000年蒸发量变化趋势研究
王艳君;姜彤;许崇育;施雅风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5, 01 (03): 99-105.  
摘要1375)   HTML121)    PDF (4693KB)(2300)   
利用长江流域115个气象站点1961-2000年的观测数据,计算了各站点的参照蒸发量和实际蒸发量,并进行了20 cm蒸发皿蒸发量、参照蒸发量和实际蒸发量时空变化趋势分析。结果表明,近40 a来,长江流域蒸发皿蒸发量、参照蒸发量和实际蒸发量的年平均变化均呈现显著下降趋势。就季节平均变化而言,春季和秋季,三者的变化趋势都不明显,而夏季三者均具有显著的下降趋势,冬季蒸发皿蒸发量和参照蒸发量均显著下降,实际蒸发量却明显上升。蒸发量的变化趋势具有空间分布差异,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蒸发量的变化趋势明显比上游地区显著,尤其表现在夏季。尽管近20余年长江流域气温不断升高,但太阳净辐射和风速的显著下降,可能是导致蒸发量持续降低的主要原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96)
国际气候变化研究新进展
丁一汇 孙颖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6, 02 (04): 161-167.  
摘要3541)   HTML128)    PDF (4887KB)(2761)   
简要回顾了国际上气候变化科学研究在最近所取得的进展,主要包括近百年温度和降水的变化,大气成分和辐射强迫的变化,热带和中高纬度气候变化,台风和气候变化,全球变暗和反照率,气候模式与气候变化的预估,气候突变和极端事件等方面。通过回顾可以看到,气候变化科学已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也提出一些新的科学问题,国内外科学家将面临新的科学挑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93)
1951—2003年中国气温和降水变化及其对干旱的影响
翟盘茂;邹旭恺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5, 01 (01): 15-18.  
摘要2919)   HTML16)    PDF (1884KB)(3063)   
利用1951-2003年606个台站的气象观测资料,对中国53 a来的气候变化和干旱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的干旱面积在气候变暖背景下总体上趋于增加,但变化趋势不显著。干旱变化的区域差异较大,东北、华北和西北东部干旱呈显著增加的趋势。降水量是我国干旱变化的最主要的因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85)
Statistical Analyses of Climate Change Scenarios over China in the 21st Century
Xu Yinlong Huang Xiaoying Zhang Yong Lin Wantao Lin Erda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6, 02 (00): 50-53.  
摘要3171)   HTML106)    PDF (1662KB)(2607)   
The changes of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in the three time-slices of the 21st century under SRES A2, B2 scenarios is firstly analyzed using the regional climate model system-PRECIS, then followed by analysis on the possible change trend of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under B2 scenario over China. It is shown that the future extreme maximum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events would increase, while the future extreme minimum temperature events would decrease during 2071-2100 under B2 scenario over China relative to baseline (1961-1990) average.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temperature in Northeast China, North China, and Northwest China would increase, while the precipitation would decrease under B2 scenario in 2071-2100, the climate would obviously become warmer and drier over these three regions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China; and the precipitation over Central China, East China, and South China would increase largely in summer, while not so much in winter, especially the precipitation in South China in winter would obviously decrease. It means that both the flooding in summer and drought in winter would be enhanced over these three regions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China.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79)
全球长期减排目标与碳排放权分配原则
何建坤;陈文颖;滕飞;刘滨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9, 5 (06): 362-368.  
摘要4227)   HTML141)    PDF (5181KB)(2382)   
全球长期减排目标将对世界未来的碳排放形成严重制约,减排义务的分担原则涉及各国的发展空间,事关根本利益。部分发达国家倡导人均排放趋同原则,回避发达国家的历史责任,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提出人均累积排放趋同原则,强调公平性。按人均累积排放量计算,发达国家自工业革命以来的CO2排放量已远超出其到2050年前应有的限额,其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的高人均排放都将继续挤占发展中国家的排放空间。因此,发达国家在哥本哈根会议的中近期减排承诺中必须深度减排,以实现全球长期减排目标下的排放轨迹,并为发展中国家留有必要的发展空间。同时必须对发展中国家给予充足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作为对其过度挤占发展中国家发展空间的补偿,使发展中国家能够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我国在对外坚持公平原则,努力争取合理的排放空间的同时,对内要加强向低碳经济转型,努力实现保护全球气候和国内可持续发展的双赢。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62)
全球气候变化对水文与水资源的影响
王顺久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6, 02 (05): 223-227.  
摘要4629)   HTML136)    PDF (6729KB)(3193)   
介绍了国内外全球气候变化对水文与水资源影响研究的现状与进展,简述了研究气候变化对水文与水资源影响的方法,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57)
气候变化影响的最新认知
林而达 吴绍洪 戴晓苏 刘洪滨 刘春蓁 高庆先 李从先 包满珠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7, 03 (03): 125-131.  
摘要3732)   HTML16)    PDF (4562KB)(3932)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二工作组于2007年4月6日正式发布了第四次评估报告,该报告客观、全面而审慎地评估了气候变化已有的和未来的可能影响。现有观测证据表明,人为增暖可能已对许多自然和生物系统产生了可辨别的影响,但由于适应以及非气候因子的作用,许多影响还难以辨别。21世纪中期,某些中纬度和热带干旱地区年平均河流径流量和可用水量会减少10%~30%;如果全球平均温度增幅超过1.5~2.5℃,目前所评估的20%~30%动植物物种可能面临灭绝的风险会增大;从全球角度看,局地平均温度增加1~3℃,预计粮食生产潜力会增加,但若超过这一范围,则会减少。兼顾适应和减缓的措施能够降低气候变化相关风险。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49)
2008年初我国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气候特征
王遵娅 张强 陈峪 赵珊珊 曾红玲 张勇 刘秋锋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8, 4 (002): 63-067.  
摘要3770)   HTML119)    PDF (3313KB)(2821)   
利用中国606个时间序列超过40 a的气象台站逐日气温、降水和天气现象等资料,确定了定义低温、降雪、冰冻和多年一遇等指标的方法,对2008年初我国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空间分布、持续时间、历史强度和灾害影响等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2008年1月中旬到2月上旬,我国长江中下游至江南地区发生了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灾害发生区域的最大连续低温日数、最大连续降雪量和最大连续冰冻日数均为1951年以来历年冬季的最大值,综合各种指标统计其强度为百年一遇。此次灾害具有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发生强度大等特点,对我国电力、交通、农业、林业、人民生活等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27)
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评估(Ⅱ):气候与环境变化的影响与适应、减缓对策
陈宜瑜;丁永建;佘之祥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5, 01 (02): 51-57.  
摘要5518)   HTML128)    PDF (5149KB)(3046)   
气候与环境变化对我国的影响表现在自然、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各个方面。通过对我国气候与环境影响的评估,从生态系统、农业、水资源、重大工程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在此基础上,从冰冻圈、生态系统、土地退化、工业、交通、服务业、城市与生活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气候影响的利弊分析。进而评估了气候变化对我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提出了气候变化的适应与减缓对策。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27)
中国湿地土壤碳库保护与气候变化问题
张旭辉;李典友;潘根兴;李恋卿;林凡;许信旺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8, 4 (004): 202-208.  
摘要3547)   HTML15)    PDF (4636KB)(2194)   
中国湿地分布广, 类型丰富, 但存在着垦殖率高、碳密度较低、围垦损失严重等问题。估计我国湿地土壤碳库达8~10 Pg, 占全国陆地土壤总有机碳库的约1/10~1/8, 过去50 a间的损失可能达1.5 Pg。围垦和过度放牧是我国湿地土壤退化和碳库损失的主要驱动因子。目前,湿地土壤碳库保护面临严峻的挑战,从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战略高度切实加强湿地资源保护,可以为增强陆地生态系统碳汇、探寻温室气体减排的潜在途径提供技术支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27)
长期气候变化——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解读
董思言, 高学杰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4, 10 (1): 56-59.   doi: 10.3969/j.issn.1673-1719.2014.01.012
摘要2447)   HTML38)    PDF (2149KB)(2785)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12)
中国近百年温度曲线的对比分析
唐国利;丁一汇;王绍武;任国玉;刘洪滨;张莉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9, 5 (02): 71-078.  
摘要4580)   HTML32)    PDF (4860KB)(3565)   
温度变化是全球变化研究中非常重要的基础性问题,在中国近百年温度变化方面,十几年来已取得了明显进展,这首先表现在建立了若干条全国平均气温序列,而几条主要序列间的相关系数在0.73~0.97之间。同时,这些进展也表现在基础资料质量提高、空间覆盖面扩大、序列均一性改善以及结果可靠性提高等方面。对多序列进行综合分析得到的新结果显示,1906-2005年中国的年平均气温上升了(0.78±0.27)℃,2007年是我国近百年来最暖的一年;代表性分析显示,现有的几条中国温度序列中除覆盖完整的序列外,其他序列在1920或1930年代以前可能主要反映中国东部变化情况,但在此之后则能较好地代表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气候变化特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09)
Assessment of Climate and Environment Changes in China (II): Impacts, adaptation and mitigation of climate and environment changes
Chen Yiyu Ding Yongjian She Zhixiang Lin Erda Pan Jiahua Zhou Guangsheng Wang Shourong Zhou Dadi Li Congxian Zhang Jianyun Xu Guodi Liu Chunzhen Wu Zongxin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6, 02 (00): 6-12.  
摘要3218)   HTML10)    PDF (187KB)(2197)   
Climate and environment changes in China have impacted not only on the nature, but also on aspects of the society, economy and politics. On the basis of the scientific assessment,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impacts of the climate and environment changes on China are discussed in various aspects, such as ecosystem, agriculture, soil degradation, industry, traffic, service, city, and living conditions. In addition, th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the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ave been assessed, and national strategies for adaptation and mitigation of climate and environment changes in China are put forward.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03)
Assessment of Climate and Environment Changes in China (I): Climate and environment changes in China and their projections
Qin Dahe Ding Yihui Su Jilan Ren Jiawen Wang Shaowu Wu Rongsheng Yang Xiuqun Wang Sumin Liu Shiyin Dong Guangrong Lu Qi Huang Zhenguo Du Bilan Luo Yong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6, 02 (00): 1-05.  
摘要3144)   HTML10)    PDF (186KB)(2476)   
In the last 100 years, the global climate and environment have greatly changed, which is characterized mainly by global warming. These changes have exerted prominent impacts on the climate and environment changes in China. More than 100 Chinese scientists in areas of climate change, environment, ecology, oceanography, economic and social sciences have assessed the climate and environment changes in China and their impacts on natural ecosystem and socio-economic sectors. On the basis of scientific assessment, response strategies to the adaptation and mitigation of climate change have been suggested. The present paper is extracted from the first part of this scientific assessment report, mainly dealing with the science of the climate and environment changes and the future projections of climate change.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03)
柴达木盆地东北部过去1437 a的降水变化重建
邵雪梅 梁尔源 黄磊 王丽丽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6, 02 (03): 122-126.  
摘要3324)   HTML15)    PDF (4354KB)(5766)   
利用青海柴达木盆地东北缘山地11个地点的祁连圆柏树轮宽度序列,在早期分析祁连圆柏的生长对气候要素响应的基础上,重建了青海德令哈和乌兰地区过去1437 a的年降水量变化序列。重建方程能够解释校准期(1955-2002年)内66%的降水量变化方差,尤其是重建的降水序列的低频变化能够很好地代表器测资料的变化。从过去1437 a的时间尺度来看,近40 a来柴达木东北缘地区处于相对湿润的时期,但最显著的湿润期出现在16世纪晚期。此外,小冰期期间降水量的变幅较大,而中世纪暖期降水低频变化相对较小。另外,重建降水量体现了150~250 a尺度的低频变化特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95)
气候变暖对中国不同地区农业的影响
刘颖杰 林而达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7, 03 (04): 229-233.  
摘要3351)   HTML16)    PDF (2703KB)(2340)   
摘要:利用国家统计局《中国农村统计年鉴》1984-2003年的数据和同期年平均温度的观测数据,分析了我国不同地区20年间温度变化、农业生产资料投入以及播种面积变化对粮食总产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温度升高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对东北地区农作物增产有明显促进作用,对华北、西北和西南地区的农作物增产有一定抑制作用,对华东和中南地区的农作物粮食产量的影响则不明显。农业投入的增加对各地区的农作物增产在早期作用均显著,后期则增长缓慢。而各地区播种面积的变化对其总产量影响不太明显,但华东和中南地区农业播种面积的持续下降对粮食总产量有较大的抑制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85)
青藏高原区域气候变化及其差异性研究
李林;陈晓光;王振宇;徐维新;唐红玉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0, 6 (03): 181-186.  
摘要3914)   HTML29)    PDF (3826KB)(2334)   
利用1961-2007年青藏高原66个气象台站气温和降水量资料,通过典型气候分区,系统研究了近47年来青藏高原气温、降水量等气候因子时空演变规律,揭示了青藏高原不同区域气候变化的差异性。研究表明:近47年来,青藏高原的气候呈现出显著增暖趋势,年平均气温以0.37℃/10a的速率上升,气候变暖在夜间要较日间明显。冬季较其他季节明显,2月气温由冷向暖的转变最为显著,8月最不显著,且在某些区域有变冷迹象;高原边缘地区气候变暖要明显于高原腹地,青海北部区特别是柴达木盆地是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的敏感区。降水量总体表现出增多态势,气候倾向率达9.1 mm/10a,但区域性差异较为明显,藏东南川西区是青藏高原降水量增多最显著的地区;12月至次年5月即冬春季整个青藏高原降水量随着气候变暖而增多,7月和9月黄河上游区1987年后干旱化趋势明显。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76)
中国21世纪气候变化情景的统计分析
许吟隆;黄晓莹;张勇;林万涛;林而达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5, 01 (02): 80-83.  
摘要5684)   HTML228)    PDF (2979KB)(3860)   
利用区域气候模式系统PRECIS,分析SRES A2、B2情景下21世纪的三个时段中国地面气温和降水的变化,并对B2情景下中国区域地面气温和降水可能的变化趋势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未来极端高温和降水事件将会增加,而极端低温事件将会减少。对全国七大区平均地面气温和降水变化的分析显示:未来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夏季增温大而降水增加少,暖干化趋势较明显;华中、华东和华南地区的夏季降水增加明显而冬季增加较少,尤其是华南冬季的降水明显地减少,这表明这些地区夏季的洪涝和冬季的干旱都会加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534) Baidu(173)
三峡库区复杂地形下的气温变化特征
张强;万素琴;毛以伟;陈正洪;廖要明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5, 01 (04): 164-167.  
摘要1292)   HTML12)    PDF (3718KB)(1934)   
根据三峡水库坝区周边气候考察气象站1992-2004年和宜昌站1952-2004年的逐日气温资料,先用差值法将短期考察资料延长,再通过对比、回归等方法,客观分析了气温随时间和地形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三峡坝区具有冬暖、夏热等特点,是湖北的夏热和冬暖中心之一,不同高度气温年或日变化具有相同位相。2)平均气温、最高和最低气温、极端最低气温、气温日较差等指标随高度升高而递减,极端最低气温日数随高度升高而递增。3)水体对库周气温具有白天降温、夜间增温的效应,增温幅度比降温幅度大,增温幅度夏季大于冬季,降温幅度夏季小于冬季。4)三峡坝区20世纪90年代之前年平均气温呈波动变化,之后有显著上升趋势;水库蓄水以后对水域周围地区有降温效应。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57)
2007年中国区域性酸雨的若干特征
侯青 赵艳霞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9, 05 (01): 7-11.  
摘要3138)   HTML9)    PDF (3322KB)(1790)   
基于中国气象局1993-2007年的酸雨观测站资料, 着重分析了2007年中国区域酸雨的特征,并和近十几年来我国区域酸雨的变化特点进行对比。与过去十几年相比,2007年全国区域酸雨的特点如下:1) 我国位于长江以南的酸雨区范围基本保持不变,但南方部分站点的酸雨强度达近十几年来的最高值;2) 我国北方尤其是华北部分地区的降水酸化明显,部分省市站点的酸雨频率和强酸雨频率达近15 a来的最高值;3) 2003-2007年,全国年均酸雨日数和酸雨量与总降水量的比值逐年上升,且增幅较为明显。2007年全国平均酸雨日数为1993年有系统观测数据以来的最高值。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55)
中国2050年的能源需求与CO2排放情景
姜克隽;胡秀莲;庄幸;刘强;朱松丽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8, 4 (005): 296-302.  
摘要3695)   HTML14)    PDF (4273KB)(2170)   
利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能源环境综合政策评价模型(IPAC模型),对中国未来中长期的能源需求与CO2排放情景进行了分析,对该情景的主要参数和结果进行了介绍,并对模型中的政策评价进行了介绍。同时报告了实现减排所需的技术。结果显示:未来中国经济将快速增长,能源需求和相应的CO2排放也将明显快速增加,与2005年相比,2030年能源需求可能增加1.4倍,2050年可能增加1.9倍。但中国也有较大的机会在2020年之后将能源需求量的增加幅度明显减小,将CO2排放控制住,使之不再出现明显增长,甚至有可能在2030年之后下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52)
城市温室气体清单研究
蔡博峰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1, 7 (1): 23-28.  
摘要3107)   HTML18)    PDF (3633KB)(2053)   
介绍了国际上城市温室气体清单研究进展。分析了城市清单主流方法体系、模式以及编制原则、边界、范围,并且比较了城市清单和国家清单在方法体系及模式上的差异和其自身特点。重点分析了城市清单编制的“混合模式”和3个尺度范围。最后提出国内城市清单研究面临的困难和建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51)
全球碳市场动态
郑爽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6, 02 (06): 281-285.  
摘要3180)   HTML14)    PDF (4196KB)(2304)   
世界各国实施《京都议定书》的减排目标使温室气体产生了价值,从而在气候变化领域正逐渐形成以温室气体为商品的碳市场。在此背景下介绍了国际碳市场的构成及其各组成部分2005-2006年的发展动态,并对未来碳市场的供求关系和价格趋势做出了展望。虽然这个新兴的市场非常活跃,但由于国际气候政策的不确定性、碳交易与自然环境和能源市场的复杂联系以及各种投机因素的影响,长期的全球碳市场仍将是高风险的商业领域。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49) Baidu(46) Baidu(46)
节能减排与中国经济的低碳发展
庄贵阳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8, 4 (005): 303-308.  
摘要2849)   HTML16)    PDF (4165KB)(2130)   
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的是一条赶超型或压缩型的工业化道路。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种种资源和环境问题在中国集中显现。面对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对经济增长的瓶颈性约束,国家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了节能减排的具体目标。文章概述了"十一五"规划提出节能减排目标的背景,分析了其对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意义,总结了目前节能减排工作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困难,提出了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建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47)
中国地区极端事件预估研究
高学杰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7, 03 (03): 162-166.  
摘要3409)   HTML12)    PDF (2826KB)(2143)   
简要介绍了极端气候事件预估的基本方法,概述了东亚和中国地区关于气候和极端气候事件预估研究的进展。针对极端事件变化预估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如高分辨率、长时间尺度的区域气候变化模拟和预估,高时空分辨率的网格化观测资料,除温室效应外的土地利用和气溶胶的作用,使用合理方法进行多模式结果的集合,以及统计降尺度方法的应用等,进行了讨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42)
Climate Change and Its Impacts on Grain Production in Jilin Province
Lian Yi;Gao Zongting;Shen Baizhu;Ren Hongling;Tang Xiaoling;Liu Yuying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8, 4 (000): 56-59.  
摘要3091)   HTML6)    PDF (367KB)(2465)   
The climate observation data, reanalysis data, and grain/soybean yields per unit area were used to analyze and interpret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grain produc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Jilin Province was located in a remarkable increase area of temperature during the growing season (May-September) from 1948 in the middle latitudes of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The mid-west and south of Jilin Province and Liaoning Province were located in a clear linear decrease tendency area of annual precipitation, wherein a warm/dry tendency of climate change dominated, while the east of Jilin Province lay in a clear linear decrease tendency area of annual precipitation. The climate warming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continuous increase in the grain yield per unit area since the1980's in the main grain production areas of Jilin Province, however, from the end of the 20th century to the beginning of the 21st century, the beneficial effect seemed to be not obvious any longer, the grain yield per unit area fluctuated with annual precipitation.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42)
三江源区植被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唐红玉 肖风劲 张强 史津梅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6, 02 (04): 177-180.  
摘要2940)   HTML12)    PDF (6328KB)(2260)   
利用卫星反演获取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以及同期气象要素资料,分析了1982-2000年三江源区植被的时间和空间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在三江源的大部分地区,植被生长状况趋于变差或基本不变;20世纪90年代,除夏季外,其他季节植被状况趋于恶化;与降水量相比,植被长势对气温变化的响应更为敏感。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39)
冰芯记录的过去1000年青藏高原温度变化
姚檀栋 秦大河 徐柏青 杨梅学 段克勤 王宁练 王有清 侯书贵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6, 02 (03): 99-103.  
摘要4290)   HTML3)    PDF (3842KB)(2962)   
根据青藏高原4支记录超过1000 a的冰芯(普若岗日冰芯、古里雅冰芯、达索普冰芯和敦德冰芯)中氧同位素(d18O)10 a平均值变化,研究了青藏高原最近1000 a来的气温变化。4支冰芯记录的过去1000 a气温均是在冷暖波动中逐渐上升,但在变化幅度上存在区域性差异。利用4支冰芯记录恢复的青藏高原千年气温曲线表明,青藏高原中世纪暖期持续到13世纪,期间经历了3个暖期和冷期;14世纪和16世纪是相对冷期,15世纪和17世纪是相对暖期,17世纪末至1920 AD气候冷暖波动频繁;以后快速升温至今,目前为过去1000 a来最暖期。青藏高原过去1000 a气温的总体变化趋势与北半球气温的变化趋势基本相一致。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28)
程和琴, 王冬梅, 陈吉余
2015, 11(4): 231-238
摘要 (1931 HTML (28 PDF (1612KB) (154044
林婧婧, 张强
2015, 11(4): 281-287
摘要 (1731 HTML (24 PDF (1227KB) (140748
丁一汇;任国玉;石广玉;宫鹏;郑循华;翟盘茂;张德二;赵宗慈;王绍武;王会军;罗勇;陈亮;高学杰;戴晓苏
2006, 02(01): 3-08
摘要 (8707 HTML (207 PDF (5067KB) (116780
张轶雯, 张小曳, 张养梅, 马千里, 沈小静, 孙俊英
2015, 11(4): 270-280
摘要 (1153 HTML (3 PDF (1742KB) (38641
王凌 张强 陈峪 龚道溢
2007, 03(01): 26-030
摘要 (3531 HTML (10 PDF (5045KB) (29650
黄粤, 陈曦, 刘铁, 马勇刚
2016, 12(1): 37-44
摘要 (1332 HTML (8 PDF (975KB) (19475
张春花;吴胜安;林建兴;许向春;郭冬艳
2010, 6(05): 349-355
摘要 (3858 HTML (11 PDF (4953KB) (19096
周天军,邹立维,陈晓龙
2019, 15(5): 445-456
摘要 (14976 HTML (1331 PDF (1195KB) (14728
王长科 罗新正 张华
2013, 9(1): 49-54
摘要 (4667 HTML (53 PDF (3252KB) (13397
张丽霞,陈晓龙,辛晓歌
2019, 15(5): 519-525
摘要 (13598 HTML (1106 PDF (1347KB) (10124
邓旭, 谢俊, 滕飞
2021, 17(1): 107-113
摘要 (2084 HTML (144 PDF (1643KB) (9973
秦大河, Thomas Stocker, 259名作者和TSU(驻伯尔尼和北京)
2014, 10(1): 1-6
摘要 (5319 HTML (270 PDF (3346KB) (8174
王谋;潘家华;陈迎
2010, 6(04): 307-312
摘要 (4580 HTML (32 PDF (4621KB) (8148
秦大河 陈振林 罗勇 丁一汇 戴晓苏 任贾文 翟盘茂 张小曳 赵宗慈 张德二 高学杰 沈永平
2007, 03(02): 63-073
摘要 (5112 HTML (457 PDF (6783KB) (7270
周波涛, 钱进
2021, 17(6): 713-718
摘要 (5935 HTML (535 PDF (2055KB) (7092
赵凤君 王明玉 舒立福 王春乙
2009, 05(01): 50-55
摘要 (3369 HTML (5 PDF (3655KB) (6694
王勇,许红梅,程炳岩,黄大鹏,谭云廷,罗勇
2014, 10(2): 127-134
摘要 (1645 HTML (6 PDF (5252KB) (6630
辛晓歌,吴统文,张洁,张芳,李伟平,张艳武,路屹雄,房永杰,颉卫华,张莉,董敏,史学丽,李江龙,储敏,刘茜霞,颜京辉
2019, 15(5): 533-539
摘要 (6189 HTML (321 PDF (1478KB) (6546
林而达 许吟隆 蒋金荷 李玉娥 杨修 张建云 李从先 吴绍洪 赵宗群 吴建国 居辉 严昌荣 王守荣 刘允芬 杜碧兰 赵成义 秦保芳 刘春蓁 黄朝迎 张小全 马世铭
2006, 02(02): 51-56
摘要 (6188 HTML (88 PDF (4009KB) (6536
苏布达, 王腾飞, 尹宜舟
2014, 10(3): 203-207
摘要 (1880 HTML (17 PDF (2873KB) (6533
COP28全球盘点成果解读及全球气候治理形势展望
  樊星, 李路, 高翔, 陈志华
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及其对水资源影响的研究进展
  包文, 段安民, 游庆龙, 胡蝶
中日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比较
  罗晓予, 曹星煜, 宋志茜
  通知公告 More  
» 严正声明
  2024-06-28
» 2024 JCR发布!ACCR排名继续上升,跻身十强!
  2024-06-20
» 第一届气候变化科学大会 ——新形势、新使命、新贡献(2023)
  2023-06-30
  文章检索  

高级检索 图表检索


  友情链接 More  
京ICP备11008704号-4
版权所有 ©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46号 邮编:100081 电话/传真:(010)58995171 E-mail:accr@cma.gov.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