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673-1719
CN 11-5368/P
主管:中国气象局
主办:国家气候中心
创刊于 2005 年 (双月刊)
  作者中心
    » 在线投稿/查稿
    » 投稿指南
  审稿中心
    » 审稿要求
    » 专家在线审稿
    » 编委在线审稿
  在线办公
    » 主编审稿登录
    » 远程编辑登录
  访问统计  
总访问量:4160623
今日访问:58
当前在线:5
  欢迎扫码关注  

微信号:accr_journal
“双碳”目标下ETS与航空公司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田利军 李一博 黎杰
非能源利用及其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模型研究
  王敏 唐旭 李忻颖 马美艳 姜钰卿 丁聿 马志达 任凯鹏 张宝生
广西北部湾沿海城市群气候承载力分析与评价
  吴筱雯 何洁琳 李妍君 宋洁慧 秦川
云南大气边界层高度演变及其与PM2.5变化相关性分析
  赵平伟 段绍玲 史建武 罗成鲜 张婧 钟珉菡 李四兰 陈静
COP27全球适应目标谈判面临的挑战及中国应对策略
  刘硕, 李玉娥, 王斌, 蔡岸冬
中国草地生态管理的土壤碳汇模拟研究——基于IPCC清单方法
  胡国铮 干珠扎布 李铭杰 余沛东 高清竹
基于现代化的中国省级碳排放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
  杨红雄 杨光
西北气候暖湿化的农业经济影响评估:以宁夏为例
  罗慧 刘杰 王丽 唐智亿
基于塞罕坝CCER项目视角的林业碳汇市场发展问题及对策
  刘海燕 郑爽 孙艺珈 于胜民
碳排放配额分配规则对煤电收益的影响研究
  刘元欣 罗旭 张为荣 袁家海
长江上游近120年来气象干旱和水文干旱时空变化关系及其传递特征
  李帅 曾凌 张存杰 肖潺 张强 龚文婷
我国交通运输行业及不同运输方式的碳排放水平和强度分析
  田佩宁 毛保华 童瑞咏 张皓翔 周琪
中国瑞典建筑碳排放对比及对中国建筑碳中和路径的启示
  徐天昊 胡姗 杨子艺 江亿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城市客运交通减碳情景模拟研究
  戈秋虞 徐艺诺 邱荣祖 胡喜生 张园园 刘娜翠 张兰怡
基于动态重现期的极端高温气候评估方法研究
  涂锴 严中伟 范丽军 李珍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专题浏览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2023年, 第19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3-03-30 上一期   
全选: 合并摘要 显示图片
目录
第19卷第2期目次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3, (2): 0-0.  
摘要 ( 108 )   PDF ( 171 )
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WGIII专栏
IPCC AR6:长期减排路径
姜克隽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3, (2): 133-138.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22.248
摘要 ( 390 )   HTML ( 37 )   PDF ( 309 )

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三工作组报告于2022年4月发布,与前几次评估报告类似,其中一章是长期减排路径。每次评估报告长期减排路径在整个评估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长期减排路径可以为全球未来的合作提供学术支持。第六次评估报告对到2021年为止的公开发表的情景进行了评估,其中主要的情景是针对《巴黎协定》中提出的温升目标进行的研究,这次评估报告长期减排路径的核心是分析实现《巴黎协定》目标的路径和相关政策、成本,以及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联。本文解析了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三工作组报告中第三章的主要评估结果,也给出了未来长期减排路径研究的方向。实现《巴黎协定》温升目标下的碳预算随着CO2排放持续上升而缩减,要实现这些目标,全球需要在2025年之前实现碳达峰之后进入快速下降阶段,并在未来需要负排放技术,所有部门都需要有力的减排措施,这些减排会给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负担。

IPCC AR6 WGIII报告解读:城市系统减缓气候变化
米志付, 张浩然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3, (2): 139-150.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22.273
摘要 ( 287 )   HTML ( 22 )   PDF ( 284 )

城市系统的减缓策略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重要作用。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AR6)第三工作组报告(WGIII)第八章“城市系统和其他居住区”针对城市系统如何减缓气候变化,围绕城市减缓策略下的协同与权衡、城市系统和温室气体排放、城市减缓策略、治理制度和财政、不同类型城市的综合减缓路线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性的全面评估。报告指出,日益集中的人口和活动是提高资源效率和规模脱碳的机遇。城市碳排放在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中的份额持续增加,且区域间差异较大。到2030年,新建和升级现有城市基础设施将产生显著排放,同时城市土地面积的增长,也对未来碳锁定产生重大影响。鉴于城市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和预测未来极端气候事件更频繁的双重挑战,迫切需要将城市减缓策略纳入城市规划设计中,以应对气候变化。城市只有通过深度脱碳和系统性转型才能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基于报告结论,我国应加强对城市系统减缓气候变化的关注。首先,利用国土空间规划、城市能源系统电气化和加强城市蓝绿基础设施三大总体减缓策略,从多维度、多部门耦合的角度实施可持续城市化。其次,制定城市级别的减缓目标以及碳达峰路径,并加强城市地区之间的合作与关联,以减缓气候变化。

IPCC AR6报告解读:气候治理政策的新视角及对我国的启示
汤维祺, 吴力波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3, (2): 151-159.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22.245
摘要 ( 313 )   HTML ( 26 )   PDF ( 289 )

2022年4月,IPCC发布了第六次评估报告(AR6)第三工作组报告(WGIII),指出当前全球气候治理行动与目标尚存巨大差距,亟待立即行动,推动经济、社会、科技全系统的深刻和全面变革。气候治理与经济社会发展、公共治理广泛交互,政策体系的设计需要更加注重多维度、多层级、多目标政策工具的交互,推动法律与规划、国家行动与城市等次国家行动、规制性政策与经济性政策、直接控排政策与间接气候政策间的协同,实现更全面、深入的低碳转型。为此,需优化政策供给,在明确长期变革愿景的基础上,强化气候治理对环境健康、经济增长等其他发展目标的溢出效应、关注气候治理对社会分配的影响、加强社会观念引导和广泛参与,有助于最大化综合效应、最小化行动阻力,为气候治理构建良好的政策环境。对我国而言,面对“双碳”目标的严峻挑战,亟待做好碳市场与其他关键政策节点衔接;鼓励、引导各地因地制宜自主行动深化低碳转型,强化国家支持和区域间协同;深入探索以低碳转型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协同路径;并从推动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角度,优化减排、增汇、负碳长期路径。通过跨系统、跨部门、多层级政策协同,构建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和气候治理等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气候系统变化
国内外太阳能资源评估方法研究现状和展望
王科, 黄晶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3, (2): 160-172.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22.096
摘要 ( 330 )   HTML ( 24 )   PDF ( 338 )

太阳能被认为是最有希望大规模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对太阳能资源进行合理且准确的评估是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然而全球大部分地区的太阳辐射观测资料十分有限,利用其他气象数据对太阳能资源进行评估是目前的主流方法。文中归纳和总结国内外太阳能资源评估的4种主要方法的基本原理、主要技术路线以及最新研究进展,对比分析不同方法的误差范围,系统地讨论各种评估方法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对太阳能资源评估方法在我国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经验模型和人工智能模型较依赖数据的特征,物理模型中云影响太阳辐射过程的描述存在不准确性,数值天气预报模式中资料同化和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的选定较关键。发展多种方法结合的太阳能资源混合评估模型是未来太阳能资源评估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

基于多源数据的青藏高原雨季降水特征变化分析
栾澜, 翟盘茂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3, (2): 173-190.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22.046
摘要 ( 250 )   HTML ( 16 )   PDF ( 347 )

高原地区地形复杂,气象测站的长期实地观测数据有限,且主要集中在东部区域。虽然近年来各种降水分析数据集得到了发展,但这些数据集的代表性及数据之间的一致性等问题制约了对高原地区的降水特征变化的认识。基于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青藏高原地区89个地面气象站降水数据及西部9个加密自动站数据,综合分析了多套逐日格点分析数据集(APHRO、CN05.1、CMFD、TRMM及GPCP)反映的雨季降水量、降水日数、极端降水量及极端降水日数与实际观测之间的一致性与差异,并深入研究了其区域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CN05.1及CMFD数据与高原实地观测的数据在区域平均降水量变化,降水量和极端降水量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变化趋势分布等方面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但在降水日数与极端降水日数方面均存在一定差异;APHRO降水数据集揭示的高原雨季降水量和降水日数变化趋势偏小,极端降水量与日数的变化趋势与实地观测的趋势相反;GPCP与TRMM降水分析数据序列较短,反映的高原地区极端降水变化趋势与观测较一致,但高原总体降水量变化与观测结果反向,降水日数变化则被明显高估。(2)以实地降水观测为基准,考虑其他多套分析数据集的一致性特点,综合评估得到:对于高原整体,1961—2019年雨季降水量、极端降水量、极端降水日数总体上呈现增加的趋势;但对降水日数,由于实地观测得到的变化与其他分析数据结果之间差异较大,对其变化的认识仍存在不确定性。从不同气候分区上看,高原干旱区与半干旱区的降水量、降水日数、极端降水量、极端降水日数总体增加;对于半湿润区,极端降水日数微弱增加,降水量与极端降水量明显增加,但在其东部和中部地区微弱减少,而降水日数由于在其东部和南部显著减少引起半湿润区总体上呈现出减少趋势。

温室气体排放
双碳目标下建立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的思考与展望
杨姗姗, 郭豪, 杨秀, 李政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3, (2): 191-202.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22.218
摘要 ( 360 )   HTML ( 26 )   PDF ( 339 )

中国在碳达峰碳中和的“1+N”政策体系中提出要将能耗双控过渡到碳排放双控,建立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已有研究大多关注目标制定、碳排放分配的方法学,或以制度体系设计为对象进行分析,缺乏对分解模式、不同责任主体协同、责任主体与排放源匹配等制度关键问题的讨论。文中从制度实施角度着眼,梳理国内外控制碳排放的相关制度实践,提出构建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的“目标分解→出台政策→实施行动→评估调整”全流程管理和要素,并提出各个环节的具体建议:(1)目标分解采用“区域和行业分解相结合”的模式,将发电等纳入碳市场行业的重点排放单位按行业分解和管控,其他排放源(包括一般排放企业、建筑、交通等)按区域分解和管控;(2)政策工具要匹配责任主体的管理模式和排放源的减排重点,发挥不同责任主体间的协同作用,避免重复管理;(3)要建设相应的数据核算和支撑体系,并形成评估反馈和调整机制。

碳中和目标下全球交通能源转型路径
李丹阳, 陈文颖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3, (2): 203-212.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22.184
摘要 ( 241 )   HTML ( 12 )   PDF ( 185 )

《巴黎协定》提出将21世纪末全球温升控制在2℃以内并努力控制在1.5℃以内。截至2021年11月,超过140个国家已经或考虑提出碳中和目标,覆盖全球90%的排放,充分体现了新气候治理体系下各国深度减排的雄心。交通部门作为重要的终端能源消费部门,在各地区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路径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使用自主构建的全球31区能源系统模型GTIMES 2.0对碳中和目标下交通能源转型路径进行模拟。结果表明:碳中和目标下全球交通能源系统将发生深刻变革,交通碳排放将于2030年达到峰值85亿t,2050年降至27亿t,同时交通用能中超过60%将转换为电力和氢能。道路运输未来仍是交通部门最大的碳排放源,航空运输由于需求增长较快、减排难度较大,未来碳排放占比会明显上升。各国交通减排路径存在差异,全球31个区域中包括欧盟、英国、日本、韩国等11个区域交通碳排放在2018年已经达峰,中国、“一带一路”沿线区域、印度等将于2030年或之后达峰。2050年,23个区域交通碳排放相对2018年下降50%以上,但印度相对2018年仍然明显上升。

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政策对碳排放的影响评估
谭显春, 高瑾昕, 曾桉, 幸绣程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3, (2): 213-226.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22.069
摘要 ( 194 )   HTML ( 6 )   PDF ( 134 )

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政策是地方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手段,但已有研究对该政策的碳减排效果关注较少。基于此,文中选取2013—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分析试验区政策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并进一步采用中介效应模型探究试验区政策影响碳排放强度的作用路径,采用调节效应模型考察金融发展水平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试验区政策的实施显著降低了试点地区的碳排放强度,且金融发展水平对试验区政策的碳减排效果起到了正向调节作用。从作用路径来看,试验区政策主要通过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碳减排,而技术创新的中介效应尚未得到验证。因此,未来应从深化拓展试验区工作、持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加大技术创新政策力度并根据金融发展水平制定具有区域特色的绿色金融政策等方面推动绿色金融发展。

碳信息披露与资本市场开放——基于沪港通与深港通的实践检验
许光清, 吴静怡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3, (2): 227-237.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22.156
摘要 ( 118 )   HTML ( 5 )   PDF ( 118 )

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背景下,企业碳信息披露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社会监督作用的基础。文中研究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碳信息披露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碳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以沪港通和深港通为背景,以2012—2020年我国2182家A股上市企业数据为样本,构建多维度碳信息披露质量评价体系,运用多期倍分法(DID)模型进行分析。实证结果表明:资本市场开放对于企业碳信息披露有正向促进作用。信息环境对该促进作用有调节效应。外部压力和内部激励两方面的共同作用促成了企业在资本市场开放的背景下更好地披露碳信息。最后提出将对碳信息披露的促进作用纳入资本市场开放的考量、培养应对气候变化导向的资本市场、完善我国碳信息披露框架、努力改善公司治理方式并提高公司治理能力等政策建议。

基于动态改进等比例法的省级CO2排放总量目标分解研究
王睿, 张赫, 张韵, 黄雅哲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3, (2): 238-248.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22.178
摘要 ( 130 )   HTML ( 8 )   PDF ( 138 )

在原应用于全国CO2排放强度目标分解的改进等比例方法基础上进行动态化改进,以适应省级CO2排放总量目标向地级市分解需求。以河北省地级市分解方案为例,结果表明:省内煤炭、钢铁等传统高碳产业城市应严格控制CO2排放增长,仅获得少量CO2相对剩余空间;而京津以南三市获得较多相对剩余空间,为雄安新区建设和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提供一定CO2排放增量空间。通过碳达峰控制时间判别,除唐山市和邯郸市应控制率先达峰外,大多数城市仍按照2030年前按时达峰管控,即可满足河北省2030年前整体达峰需求。最后,基于新老方法分解方案比较分析,动态改进等比例法在公平与效率的基础上,兼顾考量了城市自身发展趋势和控碳政策导向,与原方法分解逻辑和余量侧重有所不同。本方法可进一步优化以适应不同发展特征省份的碳排放目标分解需求。

对策论坛
欧洲议会涉气候法案的内容与经验借鉴
田丹宇, 柴麒敏, 刘伯翰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3, (2): 249-257.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22.180
摘要 ( 188 )   HTML ( 10 )   PDF ( 137 )

欧盟委员会于2022年6月提出的制定《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设立“社会气候基金”等8项涉气候法案是落实《欧洲气候变化法》,实现其2030年减排55%以上、2050年前达到气候中和的重要保障。8项涉气候法案从“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有利国际贸易”三个维度,通过政府手段分解减排目标、运用市场手段调配减排资源、出台新贸易规则避免碳泄露,将开启欧盟碳市场自成立以来的最大规模变革,并通过碳边境调节机制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欧盟贸易伙伴形成“碳价胁迫”。文中对8项涉气候法案进行了整体分析和评价,并提出夯实我国政府部门的碳控排责任、发挥我国碳市场的旗舰制度作用、提高我国应对碳贸易壁垒的能力等政策建议。

简讯
全球变暖与旱涝事件
赵宗慈, 罗勇, 黄建斌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3, (2): 258-262.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22.249
摘要 ( 137 )   HTML ( 18 )   PDF ( 180 )
2023
Vol.19
No.1 
2023-01-30
pp.0-132
2022
Vol.18
No.6 
2022-11-30
pp.653-800
No.5
2022-09-30
pp.523-652
No.4
2022-07-30
pp.389-522
No.3
2022-05-30
pp.261-388
No.2
2022-03-30
pp.129-260
No.1
2022-01-30
pp.0-128
2021
Vol.17
No.6 
2021-11-30
pp.629-754
No.5
2021-09-30
pp.503-628
No.4
2021-07-30
pp.379-502
No.3
2021-05-30
pp.254-378
No.2
2021-03-30
pp.131-254
No.1
2021-01-30
pp.1-130
2020
Vol.16
No.6 
2020-11-30
pp.657-774
No.5
2020-09-30
pp.535-656
No.4
2020-07-30
pp.395-534
No.3
2020-05-30
pp.263-394
No.2
2020-03-30
pp.133-262
No.1
2020-01-30
pp.1-132
2019
Vol.15
No.6 
2019-11-30
pp.575-708
No.5
2019-09-30
pp.445-574
No.4
2019-07-30
pp.335-444
No.3
2019-05-30
pp.217-334
No.2
2019-03-30
pp.107-216
No.1
2019-01-30
pp.1-106
2018
Vol.14
No.6 
2018-11-30
pp.547-648
No.5
2018-09-30
pp.437-546
No.4
2018-07-30
pp.331-436
No.3
2018-05-31
pp.221-330
No.2
2018-03-30
pp.111-220
No.1
2018-01-31
pp.1-110
2017
Vol.13
No.6 
2017-11-30
pp.517-630
No.5
2017-09-30
pp.407-516
No.4
2017-07-30
pp.0-0
No.3
2017-05-30
pp.0-0
No.2
2017-03-30
pp.0-0
No.1
2017-01-30
pp.1-94
2016
Vol.12
No.6 
2016-11-30
pp.467-574
No.5
2016-09-30
pp.355-466
No.4
2016-07-30
pp.261-354
No.3
2016-05-31
pp.0-0
No.2
2016-03-30
pp.0-0
No.1
2016-01-30
pp.0-0
2015
Vol.11
No.6 
2015-11-30
pp.379-446
No.5
2015-09-30
pp.301-378
No.4
2015-07-31
pp.0-0
No.3
2015-05-31
pp.157-230
No.2
2015-03-30
pp.79-156
No.1
2015-01-30
pp.1-78
2014
Vol.10
No.6 
2014-11-30
pp.391-470
No.5
2014-09-30
pp.313-390
No.4
2014-07-30
pp.235-312
No.3
2014-05-30
pp.0-0
No.2
2014-03-30
pp.79-156
No.1
2014-01-31
pp.1-78
2013
Vol.9
No.6 
2013-11-30
pp.391-452
No.5
2013-09-30
pp.313-390
No.4
2013-07-30
pp.235-312
No.3
2013-05-30
pp.157-234
No.2
2013-03-30
pp.79-156
No.1
2013-01-31
pp.1-78
2012
Vol.8
No.6 
2012-11-30
pp.391-476
No.5
2012-09-30
pp.313-390
No.4
2012-07-30
pp.235-312
No.3
2012-05-30
pp.157-234
No.2
2012-03-30
pp.79-156
No.1
2012-01-30
pp.1-78
2011
Vol.7
No.6 
2011-11-30
pp.385-460
No.5
2011-09-30
pp.307-384
No.4
2011-07-30
pp.235-306
No.3
2011-05-30
pp.0-0
No.2
2011-03-30
pp.79-156
No.1
2011-01-30
pp.1-78
2010
Vol.6
No.06 
2010-11-30
pp.391-476
No.05
2010-09-30
pp.313-390
No.04
2010-07-30
pp.235-312
No.03
2010-05-30
pp.157-234
No.02
2010-03-30
pp.79-156
No.01
2010-01-30
pp.1-78
2009
Vol.5
No.06 
2009-11-30
pp.311-382
No.00
2009-10-30
pp.1-85
No.05
2009-09-30
pp.249-310
No.04
2009-07-30
pp.0-0
No.03
2009-05-30
pp.125-186
No.02
2009-03-30
pp.63-124
No.01
2009-01-22
pp.1-62
2008
Vol.4
No.006 
2008-11-30
pp.319-390
No.005
2008-09-30
pp.257-318
No.004
2008-07-31
pp.195-256
No.000
2008-06-30
pp.1-76
No.003
2008-05-31
pp.133-194
No.002
2008-03-31
pp.63-132
No.001
2008-01-30
pp.1-62
2007
Vol.03
No.06 
2007-11-30
pp.311-382
No.05
2007-09-30
pp.249-310
No.00
2007-08-30
pp.1-96
No.04
2007-07-30
pp.187-248
No.03
2007-05-30
pp.125-186
No.02
2007-03-30
pp.63-124
No.01
2007-01-30
pp.1-62
2006
Vol.02
No.06 
2006-11-30
pp.259-309
No.05
2006-09-30
pp.211-255
No.00
2006-08-31
pp.0-0
No.04
2006-07-30
pp.147-207
No.03
2006-05-30
pp.99-143
No.02
2006-03-30
pp.51-95
No.01
2006-01-30
pp.3-47
2005
Vol.01
No.04 
2005-11-30
pp.147-191
No.03
2005-09-30
pp.99-143
No.02
2005-07-31
pp.51-95
No.01
2005-05-31
pp.4-47
Baidu
文章出版日期: 一年内| 两年内| 三年内| 全部

当前选项: Baidu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气候变化科学的最新认知
秦大河 陈振林 罗勇 丁一汇 戴晓苏 任贾文 翟盘茂 张小曳 赵宗慈 张德二 高学杰 沈永平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7, 03 (02): 63-073.  
摘要4614)   HTML409)    PDF (6783KB)(6492)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一工作组于2007年2月2日发布的第四次评估报告明确指出,近100 a(1906-2005年)地球表面平均温度上升了0.74℃,近50 a的线性增温速率为0.13℃/10 a,1850年以来最暖的12个年份中有11个出现在近期的1995-2006年。全球变暖已经是不争的科学事实,报告认为人类活动是近50 a全球气候系统变暖的主要原因。 IPCC评估报告是国际科学界对气候变化问题最权威、最全面的认识,代表了目前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科学认识水平,是国际上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154)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的亮点结论
秦大河, Thomas Stocker, 259名作者和TSU(驻伯尔尼和北京)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4, 10 (1): 1-6.   doi: 10.3969/j.issn.1673-1719.2014.01.001
摘要4818)   HTML249)    PDF (3346KB)(7471)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AR5)第一工作组(WGI)报告的亮点结论,是过去7年全世界气候变化科学研究成果凝练出来的精华。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变暖的一半以上是人类活动造成的。1971年以来人为排放温室气体产生热量的93%进入了海洋,海洋还吸收了大约30%人为排放的CO2,导致海表水pH值下降了0.1,等等。采用全球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MIP5)的模式,预估未来全球气候变暖仍将持续,21世纪末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在1986—2005年的基础上将升高0.3~4.8℃。限制气候变化需要大幅度持续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如果将1861—1880年以来人为CO2累积排放控制在1000 GtC,那么人类有超过66%的可能性把未来升温幅度控制在2℃以内(相对1861—1880年)。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642)
气候变化科学的最新进展—IPCC第四次评估综合报告解析
秦大河 罗勇 陈振林 任贾文 沈永平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7, 03 (06): 311-314.  
摘要3941)   HTML220)    PDF (2591KB)(3381)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综合报告于2007年11月17日在西班牙正式发布。综合报告将温室气体排放、大气温室气体浓度与地球表面温度直接联系起来,综合评估了气候变化科学、气候变化的影响和应对措施的最新研究进展。综合报告指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量的行动刻不容缓;能否减小全球变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类在今后二三十年中在削减温室气体排放方面所作的努力和投资。这对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政策,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有一定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572)
中国21世纪气候变化情景的统计分析
许吟隆;黄晓莹;张勇;林万涛;林而达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5, 01 (02): 80-83.  
摘要5481)   HTML222)    PDF (2979KB)(2884)   
利用区域气候模式系统PRECIS,分析SRES A2、B2情景下21世纪的三个时段中国地面气温和降水的变化,并对B2情景下中国区域地面气温和降水可能的变化趋势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未来极端高温和降水事件将会增加,而极端低温事件将会减少。对全国七大区平均地面气温和降水变化的分析显示:未来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夏季增温大而降水增加少,暖干化趋势较明显;华中、华东和华南地区的夏季降水增加明显而冬季增加较少,尤其是华南冬季的降水明显地减少,这表明这些地区夏季的洪涝和冬季的干旱都会加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534) Baidu(173)
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评估(Ⅰ):中国气候与环境变化及未来趋势
秦大河;丁一汇;苏纪兰;任贾文;王绍武;伍荣生;杨修群;王苏民;刘时银;董光荣;卢琦;黄镇国;杜碧兰;罗勇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5, 01 (01): 4-09.  
摘要3676)   HTML199)    PDF (4319KB)(3516)   
近百年来,全球气候正经历着一次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全球气候与环境的重大变化对中国的气候与环境演变也产生了重大影响。来自气候、环境、海洋和经济社会科学等领域的百余位专家和学者对中国气候与环境的演变及其对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部门的影响进行了评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对策。本文主要阐述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气候与环境的演变,并对未来气候变化的趋势做出了预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80)
极端降水事件变化的观测研究
翟盘茂 王萃萃 李威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7, 03 (03): 144-148.  
摘要3764)   HTML99)    PDF (2951KB)(2864)   
回顾了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极端降水事件变化观测研究的主要进展,结合全球变化的特点,重点讨论了中国极端降水事件的变化特征。指出:最近50多年,我国降水强度普遍趋于增加,降水日数除西北地区外其他大部分地区显著减少。极端降水与总降水量变化之间的关系很密切,西北西部、长江及长江以南地区极端强降水事件趋于频繁,华北地区虽然极端降水事件频数明显减少,但极端降水量占总降水量的比例仍有所增加。连阴雨产生的年降水量在华北、东北东部和西南东部地区明显减小,在青藏高原东部和一些东南沿海地区则增加。降水日数和微量降水日数减少是近年来我国干旱化趋势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98)
IPCC AR4模式对东亚地区气候模拟能力的分析
许崇海 沈新勇 徐影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7, 03 (05): 287-292.  
摘要3331)   HTML10)    PDF (2925KB)(2148)   
利用CRU地面温度、降水的陆地月平均观测资料,以及参与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的22个海气耦合模式的模拟结果,分析了这些模式对东亚地区当前气候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虽然所有模式对东亚地区的气候都有一定的模拟能力,但各模式模拟效果差异较大;与单个模式相比,模式集合平均值能更好地反映气候变化趋势;多数模式的温度模拟值偏低,降水模拟值偏高;对1980-1999年20 a平均气候态空间分布、百年时间变化分析可以看出,温度模拟效果比较好,降水模拟较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90)
IPCC成立以来对温度升高的评估与预估
赵宗慈 王绍武 罗勇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7, 03 (03): 183-184.  
摘要2655)   HTML11)    PDF (1113KB)(2141)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56)
21世纪中国极端降水事件预估
江志红 丁裕国 陈威霖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7, 03 (04): 202-207.  
摘要3643)   HTML17)    PDF (3812KB)(2565)   
摘 要: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降水事件的变化一直受到广泛关注,本文从观测、理论及模拟预估等方面对近十多年来国内外极端降水气候事件的研究作一综述,并给出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对我国21世纪极端降水指数变化的预估结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51)
中国土壤有机碳库及其演变与应对气候变化
潘根兴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8, 4 (005): 282-289.  
摘要3424)   HTML20)    PDF (5061KB)(2647)   
通过综述和评价中国土壤,特别是农田土壤有机碳库(以下简称碳库)的现状与演变态势, 讨论其对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意义, 提出了我国土壤碳库及其演变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国情是:1) 我国土壤背景碳储量较低且区域分布不均衡;2) 我国土壤固碳效应明显,未来固碳减排潜力显著;3) 技术和政策是实现和提高我国土壤碳汇、促进我国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的重要途径。建议进一步加强对我国农田土壤固碳减排的研发投入, 完善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政策和鼓励措施体系,研究构建气候友好的新型农业,以期在提高和稳定农业生产力与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上获得双赢。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33)
四十年来长江流域气温、降水与径流变化趋势
姜彤;苏布达;王艳君;张强;秦年秀;施雅风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5, 01 (02): 65-68.  
摘要5334)   HTML30)    PDF (2309KB)(2309)   
40 a来,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温度呈现上升趋势,20世纪90年代增温幅度最大; 在季节变化上,除了夏季,其他季节都呈升高趋势;全流域夏季降水量显著增加,尤其表现在20世纪90年代,这主要由于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夏季暴雨日数显著增加的结果;夏季径流量和年最大洪峰流量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均呈现显著增加趋势。长江流域夏季降水量的增加,尤其是暴雨日数的增多必然会增加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的洪水风险。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江洪水的频繁发生是对气候变暖的响应。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30)
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影响
李祎君;王春乙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0, 6 (02): 123-129.  
摘要3381)   HTML114)    PDF (4844KB)(1978)   
气候变化引起水热条件的变化,从而影响到我国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人们采取不同措施以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各种影响。为了清楚地认识气候变化对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生产的影响以及适应措施,利用《中国农业统计年鉴》1980-2007年资料和1961-2007年全国逐日平均温度观测数据及前人的研究成果,分析了气候变化对我国三大粮食作物布局和种植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气候变暖,粮食作物种植比例变化明显。小麦种植比例对气候变化最为敏感,波动大;水稻种植比例变化南北方反向,且变化幅度趋缓;玉米种植比例持续增加,增幅加大。三大粮食作物种植结构变化均以2000年为分界点,呈现不同增减趋势。而作物熟制、复种指数也发生明显变化,种植北界持续北推。黑龙江地区大面积扩种水稻,原来的玉米优势种植区为水稻所替代。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25)
长江流域1961—2000年蒸发量变化趋势研究
王艳君;姜彤;许崇育;施雅风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5, 01 (03): 99-105.  
摘要1178)   HTML116)    PDF (4693KB)(1927)   
利用长江流域115个气象站点1961-2000年的观测数据,计算了各站点的参照蒸发量和实际蒸发量,并进行了20 cm蒸发皿蒸发量、参照蒸发量和实际蒸发量时空变化趋势分析。结果表明,近40 a来,长江流域蒸发皿蒸发量、参照蒸发量和实际蒸发量的年平均变化均呈现显著下降趋势。就季节平均变化而言,春季和秋季,三者的变化趋势都不明显,而夏季三者均具有显著的下降趋势,冬季蒸发皿蒸发量和参照蒸发量均显著下降,实际蒸发量却明显上升。蒸发量的变化趋势具有空间分布差异,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蒸发量的变化趋势明显比上游地区显著,尤其表现在夏季。尽管近20余年长江流域气温不断升高,但太阳净辐射和风速的显著下降,可能是导致蒸发量持续降低的主要原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96)
国际气候变化研究新进展
丁一汇 孙颖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6, 02 (04): 161-167.  
摘要3415)   HTML126)    PDF (4887KB)(2597)   
简要回顾了国际上气候变化科学研究在最近所取得的进展,主要包括近百年温度和降水的变化,大气成分和辐射强迫的变化,热带和中高纬度气候变化,台风和气候变化,全球变暗和反照率,气候模式与气候变化的预估,气候突变和极端事件等方面。通过回顾可以看到,气候变化科学已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也提出一些新的科学问题,国内外科学家将面临新的科学挑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93)
1951—2003年中国气温和降水变化及其对干旱的影响
翟盘茂;邹旭恺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5, 01 (01): 15-18.  
摘要2723)   HTML10)    PDF (1884KB)(2851)   
利用1951-2003年606个台站的气象观测资料,对中国53 a来的气候变化和干旱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的干旱面积在气候变暖背景下总体上趋于增加,但变化趋势不显著。干旱变化的区域差异较大,东北、华北和西北东部干旱呈显著增加的趋势。降水量是我国干旱变化的最主要的因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85)
Statistical Analyses of Climate Change Scenarios over China in the 21st Century
Xu Yinlong Huang Xiaoying Zhang Yong Lin Wantao Lin Erda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6, 02 (00): 50-53.  
摘要3028)   HTML106)    PDF (1662KB)(2358)   
The changes of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in the three time-slices of the 21st century under SRES A2, B2 scenarios is firstly analyzed using the regional climate model system-PRECIS, then followed by analysis on the possible change trend of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under B2 scenario over China. It is shown that the future extreme maximum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events would increase, while the future extreme minimum temperature events would decrease during 2071-2100 under B2 scenario over China relative to baseline (1961-1990) average.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temperature in Northeast China, North China, and Northwest China would increase, while the precipitation would decrease under B2 scenario in 2071-2100, the climate would obviously become warmer and drier over these three regions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China; and the precipitation over Central China, East China, and South China would increase largely in summer, while not so much in winter, especially the precipitation in South China in winter would obviously decrease. It means that both the flooding in summer and drought in winter would be enhanced over these three regions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China.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79)
全球长期减排目标与碳排放权分配原则
何建坤;陈文颖;滕飞;刘滨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9, 5 (06): 362-368.  
摘要3949)   HTML136)    PDF (5181KB)(2153)   
全球长期减排目标将对世界未来的碳排放形成严重制约,减排义务的分担原则涉及各国的发展空间,事关根本利益。部分发达国家倡导人均排放趋同原则,回避发达国家的历史责任,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提出人均累积排放趋同原则,强调公平性。按人均累积排放量计算,发达国家自工业革命以来的CO2排放量已远超出其到2050年前应有的限额,其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的高人均排放都将继续挤占发展中国家的排放空间。因此,发达国家在哥本哈根会议的中近期减排承诺中必须深度减排,以实现全球长期减排目标下的排放轨迹,并为发展中国家留有必要的发展空间。同时必须对发展中国家给予充足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作为对其过度挤占发展中国家发展空间的补偿,使发展中国家能够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我国在对外坚持公平原则,努力争取合理的排放空间的同时,对内要加强向低碳经济转型,努力实现保护全球气候和国内可持续发展的双赢。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62)
全球气候变化对水文与水资源的影响
王顺久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6, 02 (05): 223-227.  
摘要4469)   HTML132)    PDF (6729KB)(2962)   
介绍了国内外全球气候变化对水文与水资源影响研究的现状与进展,简述了研究气候变化对水文与水资源影响的方法,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57)
气候变化影响的最新认知
林而达 吴绍洪 戴晓苏 刘洪滨 刘春蓁 高庆先 李从先 包满珠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7, 03 (03): 125-131.  
摘要3576)   HTML14)    PDF (4562KB)(3769)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二工作组于2007年4月6日正式发布了第四次评估报告,该报告客观、全面而审慎地评估了气候变化已有的和未来的可能影响。现有观测证据表明,人为增暖可能已对许多自然和生物系统产生了可辨别的影响,但由于适应以及非气候因子的作用,许多影响还难以辨别。21世纪中期,某些中纬度和热带干旱地区年平均河流径流量和可用水量会减少10%~30%;如果全球平均温度增幅超过1.5~2.5℃,目前所评估的20%~30%动植物物种可能面临灭绝的风险会增大;从全球角度看,局地平均温度增加1~3℃,预计粮食生产潜力会增加,但若超过这一范围,则会减少。兼顾适应和减缓的措施能够降低气候变化相关风险。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49)
2008年初我国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气候特征
王遵娅 张强 陈峪 赵珊珊 曾红玲 张勇 刘秋锋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8, 4 (002): 63-067.  
摘要3619)   HTML114)    PDF (3313KB)(2595)   
利用中国606个时间序列超过40 a的气象台站逐日气温、降水和天气现象等资料,确定了定义低温、降雪、冰冻和多年一遇等指标的方法,对2008年初我国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空间分布、持续时间、历史强度和灾害影响等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2008年1月中旬到2月上旬,我国长江中下游至江南地区发生了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灾害发生区域的最大连续低温日数、最大连续降雪量和最大连续冰冻日数均为1951年以来历年冬季的最大值,综合各种指标统计其强度为百年一遇。此次灾害具有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发生强度大等特点,对我国电力、交通、农业、林业、人民生活等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27)
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评估(Ⅱ):气候与环境变化的影响与适应、减缓对策
陈宜瑜;丁永建;佘之祥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5, 01 (02): 51-57.  
摘要5354)   HTML124)    PDF (5149KB)(2786)   
气候与环境变化对我国的影响表现在自然、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各个方面。通过对我国气候与环境影响的评估,从生态系统、农业、水资源、重大工程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在此基础上,从冰冻圈、生态系统、土地退化、工业、交通、服务业、城市与生活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气候影响的利弊分析。进而评估了气候变化对我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提出了气候变化的适应与减缓对策。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27)
中国湿地土壤碳库保护与气候变化问题
张旭辉;李典友;潘根兴;李恋卿;林凡;许信旺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8, 4 (004): 202-208.  
摘要3361)   HTML7)    PDF (4636KB)(1942)   
中国湿地分布广, 类型丰富, 但存在着垦殖率高、碳密度较低、围垦损失严重等问题。估计我国湿地土壤碳库达8~10 Pg, 占全国陆地土壤总有机碳库的约1/10~1/8, 过去50 a间的损失可能达1.5 Pg。围垦和过度放牧是我国湿地土壤退化和碳库损失的主要驱动因子。目前,湿地土壤碳库保护面临严峻的挑战,从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战略高度切实加强湿地资源保护,可以为增强陆地生态系统碳汇、探寻温室气体减排的潜在途径提供技术支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27)
长期气候变化——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解读
董思言, 高学杰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4, 10 (1): 56-59.   doi: 10.3969/j.issn.1673-1719.2014.01.012
摘要2221)   HTML35)    PDF (2149KB)(2440)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12)
中国近百年温度曲线的对比分析
唐国利;丁一汇;王绍武;任国玉;刘洪滨;张莉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9, 5 (02): 71-078.  
摘要4322)   HTML19)    PDF (4860KB)(3301)   
温度变化是全球变化研究中非常重要的基础性问题,在中国近百年温度变化方面,十几年来已取得了明显进展,这首先表现在建立了若干条全国平均气温序列,而几条主要序列间的相关系数在0.73~0.97之间。同时,这些进展也表现在基础资料质量提高、空间覆盖面扩大、序列均一性改善以及结果可靠性提高等方面。对多序列进行综合分析得到的新结果显示,1906-2005年中国的年平均气温上升了(0.78±0.27)℃,2007年是我国近百年来最暖的一年;代表性分析显示,现有的几条中国温度序列中除覆盖完整的序列外,其他序列在1920或1930年代以前可能主要反映中国东部变化情况,但在此之后则能较好地代表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气候变化特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09)
Assessment of Climate and Environment Changes in China (II): Impacts, adaptation and mitigation of climate and environment changes
Chen Yiyu Ding Yongjian She Zhixiang Lin Erda Pan Jiahua Zhou Guangsheng Wang Shourong Zhou Dadi Li Congxian Zhang Jianyun Xu Guodi Liu Chunzhen Wu Zongxin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6, 02 (00): 6-12.  
摘要3114)   HTML10)    PDF (187KB)(2069)   
Climate and environment changes in China have impacted not only on the nature, but also on aspects of the society, economy and politics. On the basis of the scientific assessment,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impacts of the climate and environment changes on China are discussed in various aspects, such as ecosystem, agriculture, soil degradation, industry, traffic, service, city, and living conditions. In addition, th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the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ave been assessed, and national strategies for adaptation and mitigation of climate and environment changes in China are put forward.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03)
Assessment of Climate and Environment Changes in China (I): Climate and environment changes in China and their projections
Qin Dahe Ding Yihui Su Jilan Ren Jiawen Wang Shaowu Wu Rongsheng Yang Xiuqun Wang Sumin Liu Shiyin Dong Guangrong Lu Qi Huang Zhenguo Du Bilan Luo Yong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6, 02 (00): 1-05.  
摘要3027)   HTML8)    PDF (186KB)(2205)   
In the last 100 years, the global climate and environment have greatly changed, which is characterized mainly by global warming. These changes have exerted prominent impacts on the climate and environment changes in China. More than 100 Chinese scientists in areas of climate change, environment, ecology, oceanography, economic and social sciences have assessed the climate and environment changes in China and their impacts on natural ecosystem and socio-economic sectors. On the basis of scientific assessment, response strategies to the adaptation and mitigation of climate change have been suggested. The present paper is extracted from the first part of this scientific assessment report, mainly dealing with the science of the climate and environment changes and the future projections of climate change.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03)
柴达木盆地东北部过去1437 a的降水变化重建
邵雪梅 梁尔源 黄磊 王丽丽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6, 02 (03): 122-126.  
摘要3178)   HTML14)    PDF (4354KB)(5645)   
利用青海柴达木盆地东北缘山地11个地点的祁连圆柏树轮宽度序列,在早期分析祁连圆柏的生长对气候要素响应的基础上,重建了青海德令哈和乌兰地区过去1437 a的年降水量变化序列。重建方程能够解释校准期(1955-2002年)内66%的降水量变化方差,尤其是重建的降水序列的低频变化能够很好地代表器测资料的变化。从过去1437 a的时间尺度来看,近40 a来柴达木东北缘地区处于相对湿润的时期,但最显著的湿润期出现在16世纪晚期。此外,小冰期期间降水量的变幅较大,而中世纪暖期降水低频变化相对较小。另外,重建降水量体现了150~250 a尺度的低频变化特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95)
气候变暖对中国不同地区农业的影响
刘颖杰 林而达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7, 03 (04): 229-233.  
摘要3199)   HTML16)    PDF (2703KB)(2157)   
摘要:利用国家统计局《中国农村统计年鉴》1984-2003年的数据和同期年平均温度的观测数据,分析了我国不同地区20年间温度变化、农业生产资料投入以及播种面积变化对粮食总产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温度升高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对东北地区农作物增产有明显促进作用,对华北、西北和西南地区的农作物增产有一定抑制作用,对华东和中南地区的农作物粮食产量的影响则不明显。农业投入的增加对各地区的农作物增产在早期作用均显著,后期则增长缓慢。而各地区播种面积的变化对其总产量影响不太明显,但华东和中南地区农业播种面积的持续下降对粮食总产量有较大的抑制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85)
青藏高原区域气候变化及其差异性研究
李林;陈晓光;王振宇;徐维新;唐红玉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0, 6 (03): 181-186.  
摘要3649)   HTML17)    PDF (3826KB)(2045)   
利用1961-2007年青藏高原66个气象台站气温和降水量资料,通过典型气候分区,系统研究了近47年来青藏高原气温、降水量等气候因子时空演变规律,揭示了青藏高原不同区域气候变化的差异性。研究表明:近47年来,青藏高原的气候呈现出显著增暖趋势,年平均气温以0.37℃/10a的速率上升,气候变暖在夜间要较日间明显。冬季较其他季节明显,2月气温由冷向暖的转变最为显著,8月最不显著,且在某些区域有变冷迹象;高原边缘地区气候变暖要明显于高原腹地,青海北部区特别是柴达木盆地是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的敏感区。降水量总体表现出增多态势,气候倾向率达9.1 mm/10a,但区域性差异较为明显,藏东南川西区是青藏高原降水量增多最显著的地区;12月至次年5月即冬春季整个青藏高原降水量随着气候变暖而增多,7月和9月黄河上游区1987年后干旱化趋势明显。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76)
中国21世纪气候变化情景的统计分析
许吟隆;黄晓莹;张勇;林万涛;林而达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5, 01 (02): 80-83.  
摘要5481)   HTML222)    PDF (2979KB)(2884)   
利用区域气候模式系统PRECIS,分析SRES A2、B2情景下21世纪的三个时段中国地面气温和降水的变化,并对B2情景下中国区域地面气温和降水可能的变化趋势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未来极端高温和降水事件将会增加,而极端低温事件将会减少。对全国七大区平均地面气温和降水变化的分析显示:未来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夏季增温大而降水增加少,暖干化趋势较明显;华中、华东和华南地区的夏季降水增加明显而冬季增加较少,尤其是华南冬季的降水明显地减少,这表明这些地区夏季的洪涝和冬季的干旱都会加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534) Baidu(173)
三峡库区复杂地形下的气温变化特征
张强;万素琴;毛以伟;陈正洪;廖要明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5, 01 (04): 164-167.  
摘要1141)   HTML11)    PDF (3718KB)(1695)   
根据三峡水库坝区周边气候考察气象站1992-2004年和宜昌站1952-2004年的逐日气温资料,先用差值法将短期考察资料延长,再通过对比、回归等方法,客观分析了气温随时间和地形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三峡坝区具有冬暖、夏热等特点,是湖北的夏热和冬暖中心之一,不同高度气温年或日变化具有相同位相。2)平均气温、最高和最低气温、极端最低气温、气温日较差等指标随高度升高而递减,极端最低气温日数随高度升高而递增。3)水体对库周气温具有白天降温、夜间增温的效应,增温幅度比降温幅度大,增温幅度夏季大于冬季,降温幅度夏季小于冬季。4)三峡坝区20世纪90年代之前年平均气温呈波动变化,之后有显著上升趋势;水库蓄水以后对水域周围地区有降温效应。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57)
2007年中国区域性酸雨的若干特征
侯青 赵艳霞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9, 05 (01): 7-11.  
摘要2997)   HTML8)    PDF (3322KB)(1597)   
基于中国气象局1993-2007年的酸雨观测站资料, 着重分析了2007年中国区域酸雨的特征,并和近十几年来我国区域酸雨的变化特点进行对比。与过去十几年相比,2007年全国区域酸雨的特点如下:1) 我国位于长江以南的酸雨区范围基本保持不变,但南方部分站点的酸雨强度达近十几年来的最高值;2) 我国北方尤其是华北部分地区的降水酸化明显,部分省市站点的酸雨频率和强酸雨频率达近15 a来的最高值;3) 2003-2007年,全国年均酸雨日数和酸雨量与总降水量的比值逐年上升,且增幅较为明显。2007年全国平均酸雨日数为1993年有系统观测数据以来的最高值。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55)
中国2050年的能源需求与CO2排放情景
姜克隽;胡秀莲;庄幸;刘强;朱松丽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8, 4 (005): 296-302.  
摘要3508)   HTML12)    PDF (4273KB)(1995)   
利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能源环境综合政策评价模型(IPAC模型),对中国未来中长期的能源需求与CO2排放情景进行了分析,对该情景的主要参数和结果进行了介绍,并对模型中的政策评价进行了介绍。同时报告了实现减排所需的技术。结果显示:未来中国经济将快速增长,能源需求和相应的CO2排放也将明显快速增加,与2005年相比,2030年能源需求可能增加1.4倍,2050年可能增加1.9倍。但中国也有较大的机会在2020年之后将能源需求量的增加幅度明显减小,将CO2排放控制住,使之不再出现明显增长,甚至有可能在2030年之后下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52)
城市温室气体清单研究
蔡博峰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1, 7 (1): 23-28.  
摘要2940)   HTML13)    PDF (3633KB)(1823)   
介绍了国际上城市温室气体清单研究进展。分析了城市清单主流方法体系、模式以及编制原则、边界、范围,并且比较了城市清单和国家清单在方法体系及模式上的差异和其自身特点。重点分析了城市清单编制的“混合模式”和3个尺度范围。最后提出国内城市清单研究面临的困难和建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51)
全球碳市场动态
郑爽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6, 02 (06): 281-285.  
摘要3054)   HTML12)    PDF (4196KB)(2144)   
世界各国实施《京都议定书》的减排目标使温室气体产生了价值,从而在气候变化领域正逐渐形成以温室气体为商品的碳市场。在此背景下介绍了国际碳市场的构成及其各组成部分2005-2006年的发展动态,并对未来碳市场的供求关系和价格趋势做出了展望。虽然这个新兴的市场非常活跃,但由于国际气候政策的不确定性、碳交易与自然环境和能源市场的复杂联系以及各种投机因素的影响,长期的全球碳市场仍将是高风险的商业领域。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49) Baidu(46) Baidu(46)
节能减排与中国经济的低碳发展
庄贵阳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8, 4 (005): 303-308.  
摘要2724)   HTML15)    PDF (4165KB)(1975)   
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的是一条赶超型或压缩型的工业化道路。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种种资源和环境问题在中国集中显现。面对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对经济增长的瓶颈性约束,国家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了节能减排的具体目标。文章概述了"十一五"规划提出节能减排目标的背景,分析了其对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意义,总结了目前节能减排工作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困难,提出了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建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47)
中国地区极端事件预估研究
高学杰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7, 03 (03): 162-166.  
摘要3277)   HTML10)    PDF (2826KB)(1946)   
简要介绍了极端气候事件预估的基本方法,概述了东亚和中国地区关于气候和极端气候事件预估研究的进展。针对极端事件变化预估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如高分辨率、长时间尺度的区域气候变化模拟和预估,高时空分辨率的网格化观测资料,除温室效应外的土地利用和气溶胶的作用,使用合理方法进行多模式结果的集合,以及统计降尺度方法的应用等,进行了讨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42)
Climate Change and Its Impacts on Grain Production in Jilin Province
Lian Yi;Gao Zongting;Shen Baizhu;Ren Hongling;Tang Xiaoling;Liu Yuying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8, 4 (000): 56-59.  
摘要2955)   HTML6)    PDF (367KB)(2283)   
The climate observation data, reanalysis data, and grain/soybean yields per unit area were used to analyze and interpret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grain produc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Jilin Province was located in a remarkable increase area of temperature during the growing season (May-September) from 1948 in the middle latitudes of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The mid-west and south of Jilin Province and Liaoning Province were located in a clear linear decrease tendency area of annual precipitation, wherein a warm/dry tendency of climate change dominated, while the east of Jilin Province lay in a clear linear decrease tendency area of annual precipitation. The climate warming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continuous increase in the grain yield per unit area since the1980's in the main grain production areas of Jilin Province, however, from the end of the 20th century to the beginning of the 21st century, the beneficial effect seemed to be not obvious any longer, the grain yield per unit area fluctuated with annual precipitation.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42)
三江源区植被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唐红玉 肖风劲 张强 史津梅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6, 02 (04): 177-180.  
摘要2795)   HTML12)    PDF (6328KB)(2124)   
利用卫星反演获取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以及同期气象要素资料,分析了1982-2000年三江源区植被的时间和空间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在三江源的大部分地区,植被生长状况趋于变差或基本不变;20世纪90年代,除夏季外,其他季节植被状况趋于恶化;与降水量相比,植被长势对气温变化的响应更为敏感。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39)
冰芯记录的过去1000年青藏高原温度变化
姚檀栋 秦大河 徐柏青 杨梅学 段克勤 王宁练 王有清 侯书贵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6, 02 (03): 99-103.  
摘要4144)   HTML3)    PDF (3842KB)(2847)   
根据青藏高原4支记录超过1000 a的冰芯(普若岗日冰芯、古里雅冰芯、达索普冰芯和敦德冰芯)中氧同位素(d18O)10 a平均值变化,研究了青藏高原最近1000 a来的气温变化。4支冰芯记录的过去1000 a气温均是在冷暖波动中逐渐上升,但在变化幅度上存在区域性差异。利用4支冰芯记录恢复的青藏高原千年气温曲线表明,青藏高原中世纪暖期持续到13世纪,期间经历了3个暖期和冷期;14世纪和16世纪是相对冷期,15世纪和17世纪是相对暖期,17世纪末至1920 AD气候冷暖波动频繁;以后快速升温至今,目前为过去1000 a来最暖期。青藏高原过去1000 a气温的总体变化趋势与北半球气温的变化趋势基本相一致。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28)
程和琴, 王冬梅, 陈吉余
2015, 11(4): 231-238
摘要 (1550 HTML (22 PDF (1612KB) (153892
林婧婧, 张强
2015, 11(4): 281-287
摘要 (1405 HTML (16 PDF (1227KB) (140536
丁一汇;任国玉;石广玉;宫鹏;郑循华;翟盘茂;张德二;赵宗慈;王绍武;王会军;罗勇;陈亮;高学杰;戴晓苏
2006, 02(01): 3-08
摘要 (7719 HTML (141 PDF (5067KB) (115640
张轶雯, 张小曳, 张养梅, 马千里, 沈小静, 孙俊英
2015, 11(4): 270-280
摘要 (954 HTML (3 PDF (1742KB) (38438
王凌 张强 陈峪 龚道溢
2007, 03(01): 26-030
摘要 (3318 HTML (7 PDF (5045KB) (29445
黄粤, 陈曦, 刘铁, 马勇刚
2016, 12(1): 37-44
摘要 (1150 HTML (8 PDF (975KB) (19303
张春花;吴胜安;林建兴;许向春;郭冬艳
2010, 6(05): 349-355
摘要 (3706 HTML (7 PDF (4953KB) (18872
王长科 罗新正 张华
2013, 9(1): 49-54
摘要 (4004 HTML (37 PDF (3252KB) (13073
周天军,邹立维,陈晓龙
2019, 15(5): 445-456
摘要 (10714 HTML (974 PDF (1195KB) (9471
王谋;潘家华;陈迎
2010, 6(04): 307-312
摘要 (4116 HTML (25 PDF (4621KB) (7905
秦大河, Thomas Stocker, 259名作者和TSU(驻伯尔尼和北京)
2014, 10(1): 1-6
摘要 (4818 HTML (249 PDF (3346KB) (7471
张丽霞,陈晓龙,辛晓歌
2019, 15(5): 519-525
摘要 (9282 HTML (673 PDF (1347KB) (6590
秦大河 陈振林 罗勇 丁一汇 戴晓苏 任贾文 翟盘茂 张小曳 赵宗慈 张德二 高学杰 沈永平
2007, 03(02): 63-073
摘要 (4614 HTML (409 PDF (6783KB) (6492
王勇,许红梅,程炳岩,黄大鹏,谭云廷,罗勇
2014, 10(2): 127-134
摘要 (1456 HTML (5 PDF (5252KB) (6468
苏布达, 王腾飞, 尹宜舟
2014, 10(3): 203-207
摘要 (1706 HTML (16 PDF (2873KB) (6352
邓旭, 谢俊, 滕飞
2021, 17(1): 107-113
摘要 (1755 HTML (123 PDF (1643KB) (6268
王亚伟
2014, 10(6): 469-470
摘要 (878 HTML (6 PDF (1184KB) (6245
林而达 许吟隆 蒋金荷 李玉娥 杨修 张建云 李从先 吴绍洪 赵宗群 吴建国 居辉 严昌荣 王守荣 刘允芬 杜碧兰 赵成义 秦保芳 刘春蓁 黄朝迎 张小全 马世铭
2006, 02(02): 51-56
摘要 (5788 HTML (68 PDF (4009KB) (5928
邵雪梅 梁尔源 黄磊 王丽丽
2006, 02(03): 122-126
摘要 (3178 HTML (14 PDF (4354KB) (5645
袁路, 潘家华
2013, 9(3): 210-215
摘要 (8474 HTML (125 PDF (3824KB) (5274
  通知公告 More  
» “气候投融资”专栏征稿启事
  2023-04-18
» “适应气候变化国家战略2035”专栏征稿启事
  2023-04-18
» “甲烷排放现状、演变、控制与成本效益”专栏征稿启事
  2023-01-16
  文章检索  

高级检索 图表检索


  友情链接 More  
京ICP备11008704号-4
版权所有 ©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46号 邮编:100081 电话/传真:(010)58995171 E-mail:accr@cma.gov.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