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ISSN 1673-1719
CN 11-5368/P
主管:中国气象局
主办:国家气候中心
创刊于 2005 年 (双月刊)
  作者中心
    » 在线投稿/查稿
    » 投稿指南
  审稿中心
    » 审稿要求
    » 专家在线审稿
    » 编委在线审稿
  在线办公
    » 主编审稿登录
    » 远程编辑登录
  访问统计  
总访问量:4160623
今日访问:58
当前在线:5
  欢迎扫码关注  

微信号:accr_journal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5年, 第01卷, 第03期 刊出日期:2005-09-30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 合并摘要 显示图片
研究论文
长江流域1961—2000年蒸发量变化趋势研究
王艳君;姜彤;许崇育;施雅风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5, (03): 99-105.  
摘要 ( 1178 )   HTML ( PDF (4693KB)( 1927 )
利用长江流域115个气象站点1961-2000年的观测数据,计算了各站点的参照蒸发量和实际蒸发量,并进行了20 cm蒸发皿蒸发量、参照蒸发量和实际蒸发量时空变化趋势分析。结果表明,近40 a来,长江流域蒸发皿蒸发量、参照蒸发量和实际蒸发量的年平均变化均呈现显著下降趋势。就季节平均变化而言,春季和秋季,三者的变化趋势都不明显,而夏季三者均具有显著的下降趋势,冬季蒸发皿蒸发量和参照蒸发量均显著下降,实际蒸发量却明显上升。蒸发量的变化趋势具有空间分布差异,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蒸发量的变化趋势明显比上游地区显著,尤其表现在夏季。尽管近20余年长江流域气温不断升高,但太阳净辐射和风速的显著下降,可能是导致蒸发量持续降低的主要原因。
新疆1960—1999年第一对流层顶高度变化及其突变分析
张广兴;李娟;崔彩霞;辛渝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5, (03): 106-110.  
摘要 ( 1114 )   HTML ( PDF (3268KB)( 1654 )
采用1960-1999年新疆12个探空站逐日观测资料,按气候特点把新疆划分为阿尔泰山、天山南坡、天山北坡和昆仑山4个区域进行研究。分析了40 a来新疆第一对流层顶年平均高度变化空间分布差异,用Mann-Kendall法和移动t检验法进行了突变检验。结果表明:1960年以来,新疆第一对流层顶年平均高度总体为上升趋势,期间经历了两升两降的变化,较为突出的是1987-1999年的明显上升过程。年代际变化上,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初第一对流层顶高度有所下降,70、80和90年代的30 a则明显上升,累计上升了百米之多。新疆阿尔泰山、天山南坡和北坡分别于1972、1973和1976年发生了均值突变,昆仑山未发生显著气候突变。尽管存在差异,但在80年代末期至1999年各地呈现的上升趋势却具一致性。
研究短论
中国沿海响应气候变化的复杂性
范代读;李从先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5, (03): 111-114.  
摘要 ( 1109 )   HTML ( PDF (4075KB)( 1818 )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国海岸已明显观测到气候变暖和海平面上升所造成的危害。气候变化对中国海岸带的影响和海岸系统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差异。海岸自然条件复杂,海岸不同生态环境的自修复能力各异。人类活动对海岸带的影响巨大,在适应气候变化方面具有明显的能动性,适应能力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从而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海岸系统与气候变化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未来气候变暖和海平面加速上升无疑将加大对海岸带的影响,但目前尚难以确定海岸生态系统的气候变化阈值。
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适应的辨识
吴绍洪;尹云鹤;赵慧霞;李双成;邵雪梅;陶波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5, (03): 115-118.  
摘要 ( 1112 )   HTML ( PDF (6935KB)( 1559 )
针对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了确定生态系统影响阈值的有关科学问题,包括: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影响的阈值的定义;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过程;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指标;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评价等。通过CEVSA模型和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中国生态系统的模拟和评价,初步结果显示,自然生态系统基本上处于基准态、轻度和中度不适应状态,目前模拟、评价的结果尚未发现生态系统不适应的情况。由SRES描述的B2和A2情景模拟结果初步对比显示,B2情景(大约升温3.2℃)对东北地区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更为明显,且大多数为正影响;A2情景(大约升温3.9℃)对华东地区自然生态系统有不利影响。
RegCM3 区域气候模式对中国气候的模拟
张冬峰;高学杰;赵宗慈;Jeremy S. PAL;Filippo GIORGI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5, (03): 119-121.  
摘要 ( 1112 )   HTML ( PDF (2603KB)( 1719 )
使用RegCM3区域气候模式嵌套ERA40再分析资料,对东亚地区进行了15 a(1987-2001年)时间长度的数值积分试验。结果表明:模式可较好地模拟中国地面气温的分布和季节变化,但存在系统性的冷偏差;对降水的变化模拟也较好,但其地理分布模拟存在一定偏差。
气候变化对黄河上游水资源系统影响的研究进展
蓝永超;丁永建;沈永平;畅俊杰;魏智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5, (03): 122-125.  
摘要 ( 1100 )   HTML ( PDF (4962KB)( 1538 )
介绍了近年来在气候变暖对黄河上游水资源情势变化影响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进展。这些研究表明,由于黄河上游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和脆弱的区域生态环境,使其形成具有独特的水文水资源系统。这个系统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且表现为对降水的敏感性远大于气温。黄河上游的天然地表径流量随降水的增加而增加,随气温的升高而减少。随着温度持续上升,黄河上游21世纪水循环的演变趋势呈现为蒸发量增加,径流量进一步减少。一般来讲,随着气温升高,海洋和陆地蒸发量增加,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增加,全球降水量总体上增加,黄河上游降水增加的概率加大;但由于增加的幅度有限,加之随气温上升而增加的蒸发量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降水的可能增加,还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水资源量的减少。未来黄河上游水资源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必须通过如南水北调工程等各种途径来解决我国西北和华北的水资源问题,以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中国稻田甲烷排放在减少
许黎;丁一汇;罗勇;等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5, (03): 126-128.  
摘要 ( 1085 )   HTML ( PDF (3244KB)( 1794 )
2005年6月8~9日在中国气象局召开了中国科技部和美国能源部合作项目"气候科学"的第三届科学工作组会议。在会上, 美国Portland State University物理系Khalil教授做了一个引人注意的报告,基于对中国稻田甲烷排放的多年测量进行分析,提出了中国稻田甲烷排放在减少,人口增长与稻田甲烷排放没有明显的关系,稻田可能不再是一个减少甲烷排放的有效途径以及现在大气甲烷浓度年增长率在减小和变化趋势趋于稳定等结论。笔者对以上结论作了简要介绍和分析。
黄河龙头水库来水量的年代际变化及年度预测方法
汤懋苍;张拥军;李栋梁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5, (03): 129-132.  
摘要 ( 1087 )   HTML ( PDF (3282KB)( 1565 )
根据1736-2004年近270 a来的代用资料和实测资料,对唐乃亥水文站逐年来水量划分为9个丰水年段,8个枯水年段。在同时段的太阳黑子周期长度(SCL)资料中,找到9个SCL的极长点,8个SCL的极短点,发现SCL的极长(短)点都出现在丰(枯)水年段之中或超前1~2 a。这为黄河源区丰、枯水段的预测找到了一个比较好的指标。最后,从"宇地磁耦合假说"出发,解释其关系密切的物理原因。
对策论坛
适应问题研究的概念模型及其发展阶段
陈迎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5, (03): 133-136.  
摘要 ( 1064 )   HTML ( PDF (5133KB)( 2018 )
适应气候变化问题的研究大致可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即气候变化的影响评价、第一代脆弱性评价、第二代脆弱性评价和适应政策评价。从适应气候变化的基本概念和涉及的主要变量出发,分析并综合比较了四个发展阶段的概念模型及其不同特点,反映了人们对适应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和发展的规律,试图给未来适应气候变化的研究提供一些启示。
京ICP备11008704号-4
版权所有 ©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46号 邮编:100081 电话/传真:(010)58995171 E-mail:accr@cma.gov.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