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ISSN 1673-1719
CN 11-5368/P
主管:中国气象局
主办:国家气候中心
创刊于 2005 年 (双月刊)
  作者中心
    » 在线投稿/查稿
    » 投稿指南
  审稿中心
    » 审稿要求
    » 专家在线审稿
    » 编委在线审稿
  在线办公
    » 主编审稿登录
    » 远程编辑登录
  访问统计  
总访问量:4160623
今日访问:58
当前在线:5
  欢迎扫码关注  

微信号:accr_journal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4年, 第10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4-05-30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 合并摘要 显示图片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WGII专栏
《气候变化2014:影响、适应和脆弱性》的主要结论和新认知
姜彤, 李修仓, 巢清尘, 袁佳双, 林而达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4, (3): 157-166.   DOI: 10.3969/j.issn.1673-1719.2014.03.001
摘要 ( 2105 )   HTML ( PDF (8534KB)( 3999 )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二工作组报告《气候变化2014:影响、适应和脆弱性》认为,气候变化已经对全球自然和人类系统包括11种领域和9个区域(各大洲、两极地区和岛屿)都产生广泛和深远的影响。人类系统对气候变化风险,尤其是对极端气候,有着明显脆弱性和暴露度。未来气候变化将对自然和人类社会造成8种关键风险。气候变化增温幅度的提高将加剧自然和人类系统广泛的、严重的和不可逆影响的风险。通过迭代过程、协同效应为核心的灾害风险管理,自然和人类系统将减少暴露度和脆弱性,增强自然系统和人类社会恢复能力。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需要适应与减缓相结合,经济、社会、技术,以及政治决策和行动向气候恢复能力路径转型。
气候变化影响和适应认知的演进及对气候政策的影响
巢清尘, 刘昌义, 袁佳双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4, (3): 167-174.   DOI: 10.3969/j.issn.1673-1719.2014.03.002
摘要 ( 1496 )   HTML ( PDF (5643KB)( 1348 )
通过分析IPCC第二工作组的5次评估报告对气候变化影响、适应的主要结论和方法的演进、原因以及对国际适应谈判和国家适应政策的影响,指出由于文献的迅速增加,影响评估方法和适应技术手段的不断成熟,以及思维的转变和意识的逐渐增强,IPCC进一步确认了气候变化已经并将继续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未来社会经济发展路径、适应和减缓行动以及风险治理将影响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IPCC报告极大地推动了国际和各国适应气候变化科学研究和政策实践的进程。尽管中国各级各部门已逐渐将适应融入到相关政策中,但仍然存在认识、能力、体制机制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推进国家和各地的适应工作。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二工作组报告的主要结论对2015协议谈判的影响分析
张晓华, 高云, 祁悦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4, (3): 175-178.   DOI: 10.3969/j.issn.1673-1719.2014.03.003
摘要 ( 1614 )   HTML ( PDF (2670KB)( 1183 )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二工作组报告《气候变化2014:影响、适应和脆弱性》以气候变化风险为核心理念,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了系统性的评估,对适应气候变化相关的需求、选择、机会、约束和局限性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综合的论述。报告发布正值《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谈判的关键时期,作为德班平台新协议谈判的重要信息来源,第二工作组报告将对全球长期目标、适应及其与减缓的关系、损失与损害等重要议题谈判产生重要的影响。为了在下阶段更好地开展国际谈判和国内相关工作,应深入解读报告的主要结论并做到科学的应用。
气候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和海岸带地区的影响解读
於琍 许红梅 尹红 董思言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4, (3): 179-184.   DOI: 10.3969/j.issn.1673-1719.2014.03.004
摘要 ( 1447 )   HTML ( PDF (3978KB)( 1262 )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认为,受气候变化影响,许多生物种及生态系统已经发生显著变化,未来这些变化还将继续。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将对21世纪的陆地生态系统和内陆水系统产生重要影响,大部分陆地和淡水物种灭绝的风险都将增加,部分地区可能会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未来仅依靠生态系统自身的适应能力将不足以应对这些变化,需要辅以适应措施帮助生态系统适应气候变化。海岸带系统和低洼地区除了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还受到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并且影响的方式和结果因地而异。预计到2100年,全球平均海平面将上升0.28~0.98 m,相对海平面上升差异较大。到2100年,数以亿计的人将受到沿海洪水的影响。未来海岸带地区适应的相对成本会有很大的区域差异。在全球尺度上,采取防御措施取得的效益仍要高于不作为而付出的社会经济成本。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具有更强的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可持续发展的气候恢复力也更大。
气候变化与全球海洋:影响、适应和脆弱性评估之解读
蔡榕硕, 齐庆华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4, (3): 185-190.   DOI: 10.3969/j.issn.1673-1719.2014.03.005
摘要 ( 1704 )   HTML ( PDF (3986KB)( 1460 )
本文主要简介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AR5)第二工作组(WGII)报告海洋区域与气候变化相关的影响、适应和脆弱性的主要评估结论。本次评估报告首次将全球海洋视为地球上的一个区域,并根据全球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及海洋学特征,进一步将全球海洋(不包括极地海域)划分为7个亚区域。评估结果表明,自20世纪初以来,海洋大部分亚区域的平均海表温度有显著上升,对CO2的吸收使得海洋发生酸化,过去60年来全球海洋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直至生态发生了明显变化,并呈现出若干与气候变化相关的风险和脆弱性,如海洋生物物种地理分布的迁移,生物多样性和渔业资源丰富度的减少,渔业捕获量随不同区域的变化,以及珊瑚礁生态保护作用的减弱等;同时,评估报告还针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与风险,提出了有关适应性措施。此外,本文还探讨了气候变化对海洋影响评估存在的不足和难点,以及中国今后需要加强的相关工作。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对跨区域影响的新认识
侯威, 朱晓金, 姜彤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4, (3): 191-196.   DOI: 10.3969/j.issn.1673-1719.2014.03.006
摘要 ( 1499 )   HTML ( PDF (4463KB)( 1098 )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AR5)第二工作组(WGII)报告认为,气候变化对世界上大部分区域的自然和人类系统的影响将进一步加剧,其对非洲最大的影响预计发生在半干旱的环境,增加现有的水资源可利用量和农业系统的压力;气候变化已导致北欧地区的谷物产量增加而南欧地区的产量降低,未来的变化将增加欧洲的灌溉需求;在亚洲的许多地区,气候变化将导致农业生产率下降;气候、大气CO2和海洋酸化的进一步变化预计将对大洋洲的水资源、海岸生态系统、基础设施、健康、农业和生物多样性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在北美,许多带来风险的气候压迫力的频率和强度将在未来几十年增加;中美洲和南美洲许多国家的持续高水平贫困导致了对气候变率和变化的高脆弱性;在北极,气候变化与非气候相关驱动在确定的物理、生物和社会经济风险上交互作用,变化率可能超过了社会系统适应的速率;在气候和非气候因素的影响下,小岛屿具有高度的脆弱性,同时,气候变暖将增加海洋生态系统的风险。
IPCC 第五次评估报告关于适应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的新认知
段居琦, 徐新武, 高清竹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4, (3): 197-202.   DOI: 10.3969/j.issn.1673-1719.2014.03.007
摘要 ( 1506 )   HTML ( PDF (3722KB)( 1280 )
IPCC发布的《气候变化2014:影响、适应和脆弱性》进一步提升了国际社会对于适应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水平,主要表现在:适应气候变化的研究视角从自然生态脆弱性转向更为广泛的社会经济脆弱性及人类的响应能力;阐明了气候风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明确了适应在气候灾害风险管理中的积极作用;提出了减少脆弱性和暴露度及增加气候恢复能力的有效适应原则;提出了适应极限的概念,指出这一概念对于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含义;提出了保障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气候恢复能力路径;强调要注重适应与减缓的协同作用和综合效应,指出转型适应是应对气候变化影响的必要选择。报告认为,气候变化、影响、适应及社会经济过程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单向线性关系,需要纳入统一的系统框架下予以认识和理解。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关于气候变化影响的检测和归因主要结论的解读
苏布达, 王腾飞, 尹宜舟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4, (3): 203-207.   DOI: 10.3969/j.issn.1673-1719.2014.03.008
摘要 ( 1821 )   HTML ( PDF (2873KB)( 6429 )
本文对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二工作组报告关于“观测到的气候变化影响的检测和归因”方面的主要结论和研究进展进行解读。自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以来,气候变化对自然和人类系统影响方面的证据不断增多,尤其新的或更有力的证据表明气候变化已经对许多自然系统(包括冰冻圈、水资源、海岸带以及生态系统)产生了确凿和广泛的影响。同时,在人类系统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方面也搜集到了大量的新证据。尽管第五次评估报告在检测和归因的方法和涵盖内容等方面都有了明显进展,但目前的检测和归因研究在资料、概念和模型发展等方面仍存在着有待改进的缺陷和不足。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二工作组报告中国引文计量分析
郑秋红, 王小玲, 吴灿, 李婧华, 徐雨晴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4, (3): 208-210.   DOI: 10.3969/j.issn.1673-1719.2014.03.009
摘要 ( 1105 )   HTML ( PDF (1500KB)( 1040 )
气候系统变化
1959—2005年我国冬季和夏季区域气温与日照、云量的相关分析
范娟, 朱泽伟, 蔡佳熙, 金培, 邢天放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4, (3): 211-216.   DOI: 10.3969/j.issn.1673-1719.2014.03.010
摘要 ( 1252 )   HTML ( PDF (3655KB)( 1229 )
基于1959—2005年全国824站日平均气温和日照时数以及NCEP/NCAR总云量逐日资料,利用REOF方法,将我国冬、夏季平均气温分别分为4个和6个区。冬季4区为青藏高原以东、东北和内蒙古东部、青藏高原大部、新疆;夏季6区为西北东部和华北、长江黄河流域一带、西南南部和华南、东北和内蒙古东部、新疆中北部、南疆西部。除了夏季II区(长江黄河流域一带),冬季和夏季各区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且冬季的上升趋势更显著。消除总云量的影响后,除了冬季II区(东北和内蒙古东部),冬季和夏季平均气温与日照时数均呈正相关关系,但与冬季相比,夏季的正相关关系更显著;消除日照的影响后,在夏季I区(西北东部和华北大部)和VI区(南疆西部)以及冬季II区(东北和内蒙古东部),平均气温与总云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CMIP5全球气候模式对中国地区降水模拟能力的评估
陈晓晨, 徐影, 许崇海, 姚遥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4, (3): 217-225.   DOI: 10.3969/j.issn.1673-1719.2014.03.011
摘要 ( 1901 )   HTML ( PDF (4424KB)( 2432 )
使用多种观测资料和43个参加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MIP5)的全球气候模式模拟数据,评估分析了全球气候模式对中国地区1980—2005年降水特征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多数CMIP5模式能够模拟出中国降水由西北向东南递增的分布特点,这与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三阶段(CMIP3)的模式模拟结果类似,但华南地区降水模拟偏少,西部高原地区降水模拟偏多。模式能够较好地模拟出降水冬弱夏强的季节变化特征,但降水模拟系统性偏多。从EOF分析结果来看,多数CMIP5模式可以再现中国地区年平均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集合平均的表现优于CMIP3。多模式集合在月、季、年时间尺度下模拟的平均值优于大部分单个模式的结果。CMIP5中6个中国模式的模拟能力与其他模式相当,其中FGOALS-g2、BCC-CSM1-1-m的模拟能力相对较好。
基于MODIS卫星资料研究三峡工程对库区地表温度的影响
高蕾, 陈海山, 孙善磊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4, (3): 226-234.   DOI: 10.3969/j.issn.1673-1719.2014.03.012
摘要 ( 1193 )   HTML ( PDF (4516KB)( 932 )
利用2001—2012年MODIS地表温度资料,分析了三峡库区蓄水后水体对冬、夏两季白天和夜间地表温度的影响。由于下垫面水陆和地势的影响,白天地表温度高值区主要位于四川盆地东部,夜间则主要出现在长江江面;温度日较差在长江和海拔较高地区较小,且夏季水体日较差小于冬季。分别用水体和I~X缓冲区地表温度减去XI缓冲区去除气候背景场影响,发现冬季白天地表温度趋势在水体及I~VI缓冲区由下降转为上升,夜间地表温度在相同距离内显著升高。利用蓄水后(2003—2012年)地表温度或日较差分别减去蓄水前(2001—2002年)剔除地形影响,发现:冬季,三峡工程水库蓄水对局地地表温度具有增温效果,且强度和范围夜间大于白天;夏季,对地表温度有降温作用,白天大于夜间;同时,冬、夏季的温度日较差减小;且水体对局地地表温度和日较差的影响随距水体距离的增加而减小,其影响范围基本维持在0~8 km范围内。
京ICP备11008704号-4
版权所有 ©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46号 邮编:100081 电话/传真:(010)58995171 E-mail:accr@cma.gov.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