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ISSN 1673-1719
CN 11-5368/P
主管:中国气象局
主办:国家气候中心
创刊于 2005 年 (双月刊)
  作者中心
    » 在线投稿/查稿
    » 投稿指南
  审稿中心
    » 审稿要求
    » 专家在线审稿
    » 编委在线审稿
  在线办公
    » 主编审稿登录
    » 远程编辑登录
  访问统计  
总访问量:4160623
今日访问:58
当前在线:5
  欢迎扫码关注  

微信号:accr_journal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0年, 第6卷, 第06期 刊出日期:2010-11-30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 合并摘要 显示图片
气候系统变化
2050年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地表径流的变化趋势
张利平 胡志芳 秦琳琳 曾思栋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0, (06): 391-397.  
摘要 ( 2858 )   HTML ( PDF (4059KB)( 1827 )
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为研究流域,采用线性回归法、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等方法,分析了1961—2000年的水文气象要素变化特征;基于数字高程模型、土地利用和土壤类型等资料,研究了SWAT模型在研究流域的适用性;根据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多模式结果,分析了IPCC SRES A2和A1B情景下2011—2050年的降水、气温、径流的响应过程。结果表明:1961—2000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降水量无显著变化趋势,气温呈缓慢上升趋势,径流量呈缓慢减少趋势。与基准期(1961—1990年)相比,未来40年A2和A1B两种气候情景下水源区降水量、气温和径流量都呈现出增加趋势,A2情景下增加趋势明显,但径流量增幅小于降水量的增幅,这可能与蒸发量的增加有关。未来气候变化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径流变化影响不大,总体有利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调水。
全球气候模式对中国降水分布时空特征的评估和预估
许崇海 罗勇 徐影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0, (06): 398-404.  
摘要 ( 3576 )   HTML ( PDF (4810KB)( 1950 )
使用观测和多模式集合平均的降水资料,评估全球气候模式对中国降水时空分布特征的模拟能力,并给出21世纪的预估。结果表明:全球气候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再现中国地区降水的分布型,也能模拟出降水的区域性差异。对年降水10年、20年尺度上的周期变化模拟效果较好。21世纪SRES A1B情景下中国年及夏季降水主要模态以全国一致型为主,2045年前后由少雨型转为多雨型;冬季降水为少雨型与多雨型交替出现。
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对21世纪江淮流域极端降水的预估试验
崔妍 江志红 陈威霖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0, (06): 405-410.  
摘要 ( 2711 )   HTML ( PDF (3380KB)( 1566 )
利用1961—1990年江淮流域逐日降水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HadCM3 SRES A1B情景下模式预估资料,采用典型相关分析统计降尺度方法,评估降尺度模型对当前极端降水指数的模拟能力,并对21世纪中期和末期的极端降水变化进行预估。结果表明:通过降尺度能够有效改善HadCM3对区域气候特征的模拟能力,极端降水指数气候平均态相对误差降低了30%~100%,但降尺度结果仍然在冬季存在湿偏差、夏季存在干偏差;在SRES A1B排放情景下,该区域大部分站点的极端强降水事件将增多,强度增大,极端强降水指数的变化幅度高于平均降水指数,且夏季增幅高于冬季;冬季极端降水贡献率(R95t)在21世纪中期和末期的平均增幅分别为14%和25%,夏季则分别增加24%和32%。
1961—2008年内蒙古降水极端事件分析
尤莉 戴新刚 张宇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0, (06): 411-416.  
摘要 ( 2756 )   HTML ( PDF (3466KB)( 1378 )
利用内蒙古自治区116个气象站1961—2008年逐日降水量资料,以年序列的第90和95个百分位,分别建立了单站日降水量极端气候事件的阈值,检测了近48年来内蒙古逐日降水量极端事件的出现频率,分析了极端事件阈值、频数及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和年际、年代际及季节变化的差异,对比分析了1987年前后极端事件频次和降水量的变化。结果显示:1) 内蒙古日降水极端事件的阈值普遍较小,在2.1~23.8 mm之间;全年极端事件出现的频次在2.4~20.9 d之间;降水极端事件的阈值、频次、降水量等空间差异十分明显。2) 近48年来内蒙古区域平均的夏季和全年降水极端事件没有显著的增减变化趋势,但进入21世纪后,7—8月内蒙古极端降水事件和极端事件的降水量明显减少。3) 1987年气温显著升高以后,中部大部地区和东南部降水极端事件减少,东北部大部和西部增加。
气温日较差研究进展: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
汪凯 叶红 唐立娜 陈峰 熊永柱 李祥余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0, (06): 417-423.  
摘要 ( 3792 )   HTML ( PDF (3764KB)( 1810 )
从日较差的变化趋势、影响因素以及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影响的指示3个方面对日较差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和概括。观测数据以及气候模式模拟的结果表明,全球气温日较差在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呈下降趋势,而这种下降趋势不仅仅是自然变化的结果,还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辐射、云量、气溶胶、下垫面的变化、水汽、降水以及航迹云等因素都能对日较差的变化造成影响。日较差的“周末效应”以及城市化过程中日较差的变化相对于平均气温的变化,能够更有效地指示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华中区域取暖、降温度日的年代际及空间变化特征
任永建 刘敏 陈正洪 肖莺 万素琴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0, (06): 424-428.  
摘要 ( 2594 )   HTML ( PDF (2673KB)( 1109 )
选取华中区域(河南、湖北、湖南)通过均一化检验的53个气象站,利用1961—2007年逐日平均气温计算区域逐年取暖度日(HDD)、降温度日(CDD),分析其趋势及年代际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47年来区域年HDD总体呈显著下降趋势;CDD呈微弱的下降,变化不显著,这与暖季较小的增温速率有关。HDD由河南向湖南基本上呈现递减的趋势,CDD与HDD呈相反的变化特征。HDD同冷季平均气温呈反位相变化,而CDD同暖季平均气温呈同位相变化。
西南地区不同地形台阶气温时空变化特征
尹文有 田文寿 琚建华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0, (06): 429-435.  
摘要 ( 3189 )   HTML ( PDF (4279KB)( 1660 )
利用西南地区135个站1961—2005年的年、月气温资料,按海拔高差及地形气候特征划分成不同的三级地形台阶及4个分区,分析了不同分区的气温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西南地区大部年平均气温表现出明显的增温趋势,上升趋势最显著的地区在西藏高原等高海拔地区,而在四川的东北部及云南北部存在降温中心。各分区四季的增温速率排序与全国平均情况有所不同,依次为冬季、秋季、夏季或春季,且均表现出冬季增温趋势明显大于其他季节的特性。各分区年平均气温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中期基本表现为明显的下降趋势或无明显的增减趋势,但自1997年以来,均表现出显著的增温趋势。突变检测的结果也表明,各分区年平均气温突变的区域或突变点大部分发生在90年代后期以后,且高海拔地区增温突变启动时间早于其他低海拔地区。
温室气体排放
代表性浓度路径情景下的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和对中国的挑战
陈敏鹏 林而达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0, (06): 436-442.  
摘要 ( 6347 )   HTML ( PDF (3744KB)( 3525 )
介绍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为第五次评估报告开发的新情景——代表性浓度路径(RCPs),分析了RCPs情景的内在优势,并描述了4类代表性RCPs(RCP8.5、RCP6、RCP4.5和RCP3-PD)的特征。利用IPCC最新发布的RCPs数据,分析了高端、中端稳定和低端浓度路径下,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空间、区域分担和减排成本,并着重探讨了低端路径与全球温度升幅限制在2℃以下目标之间的关系及其给中国带来的主要挑战和应对途径。
石家庄市居民生活和出行的碳足迹及其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庄幸 姜克隽 赵秀生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0, (06): 443-448.  
摘要 ( 3246 )   HTML ( PDF (3857KB)( 1225 )
应用碳足迹方法和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开展石家庄市城区1500户家庭的问卷调查,在此基础上,分析城市居民在各收入水平状况下的生活和出行碳足迹以及评价碳足迹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居民改善生活质量的过程也是碳足迹增加的过程,技术进步对降低居民生活碳足迹有积极作用。研究建议:通过推广节能型建筑和集中供热等措施,降低城镇居民的生活碳足迹;通过建立方便、舒适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降低城镇居民的交通出行碳足迹。
对策论坛
碳公平的测度:基于人均历史累计排放的碳基尼系数
滕飞 何建坤 潘勋章 张弛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0, (06): 449-455.  
摘要 ( 3048 )   HTML ( PDF (4251KB)( 1449 )
以人均历史累计排放为基础,借用了收入分配公平的研究思路,以洛仑兹曲线和基尼系数为指标,尝试以一个综合性的指标测度排放空间中的分配公平问题。对碳基尼系数的分析表明,目前70%的排放空间被用于不公平分配,其分配差异同目前收入差异最悬殊的国家在同一水平上,解决碳公平问题迫在眉睫。基于人均累计排放的碳基尼系数可以用以度量碳排放空间的不平等,并为国际社会对碳公平的讨论提供一个量化的指标。
人均历史累积排放权概念的操作性定义及分配方案研究
于胜民 高翔 翟丽华 马翠梅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0, (06): 456-460.  
摘要 ( 3004 )   HTML ( PDF (2937KB)( 1190 )
全球长期减排目标问题引发了各国对今后稀缺的大气温室气体容量资源如何进行公平分配的博弈,其中发展中国家提出了均等的人均历史累积排放权分配理念。该理念由于人口动态变化的因素存在4种可能的操作性定义,运用数学表达式推算出4种潜在的排放权分配方案。对4种方案的简单模拟和结果进行比较进一步揭示了各方案的优劣和特点。
我国部门减排行动可测量、可报告、可核实现状分析
顾阿伦 滕飞 王宇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0, (06): 461-467.  
摘要 ( 3128 )   HTML ( PDF (4455KB)( 1423 )
通过一系列的部门政策和措施的论述,证明了我国各部门减缓政策和措施已经通过国内系统得到了报告和核证,显示了“可测量,可报告和可核实”(MRV)的实际部门应用,同时指出部门方案具有不同的度量、报告制度和核证程序,以及不同的减排效果。这些部门减缓行动的MRV特点为国际MRV的构建提供了案例基础。
德国的气候保护政策及其动因分析
廖建凯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0, (06): 468-472.  
摘要 ( 2680 )   HTML ( PDF (3389KB)( 1212 )
从20世纪90年代初到现在,德国的气候保护政策走过了从“环境政策”到“双赢战略”,再到“走向融合”的发展过程,同时取得了良好的执行效果。气候变化影响的应对、确保能源供应安全的需要、保持国家竞争力的要求、环保外交的推动、公众环保意识的支持以及成本收益的综合考量,是德国气候保护政策发展的关键动因。德国的气候保护政策及其动因,对我国气候保护政策的制定以及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科学知识
全球季风
王绍武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0, (06): 473-474.  
摘要 ( 2111 )   HTML ( PDF (1413KB)( 1590 )
全新世夏季风
王绍武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0, (06): 474-476.  
摘要 ( 2065 )   HTML ( PDF (1025KB)( 1617 )
京ICP备11008704号-4
版权所有 ©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46号 邮编:100081 电话/传真:(010)58995171 E-mail:accr@cma.gov.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