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ISSN 1673-1719
CN 11-5368/P
主管:中国气象局
主办:国家气候中心
创刊于 2005 年 (双月刊)
  作者中心
    » 在线投稿/查稿
    » 投稿指南
  审稿中心
    » 审稿要求
    » 专家在线审稿
    » 编委在线审稿
  在线办公
    » 主编审稿登录
    » 远程编辑登录
  访问统计  
总访问量:4160623
今日访问:58
当前在线:5
  欢迎扫码关注  

微信号:accr_journal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1年, 第17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1-03-30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 合并摘要 显示图片
目录
第17卷第2期目次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1, (2): 0-0.  
摘要 ( 286 )   PDF (1262KB)( 412 )
巴黎协定目标下我国的减排路径和政策专栏
基于统计学的中国典型大城市CO2排放达峰研究
蒋含颖, 段祎然, 张哲, 曹丽斌, 徐少东, 张立, 蔡博峰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1, (2): 131-139.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20.223
摘要 ( 907 )   HTML ( 79 )   PDF (14013KB)( 962 )

对选取的36个中国典型大城市,分析2005—2019年直接CO2排放与总CO2排放特征,构建基于条件判断函数和Mann-Kendall趋势分析检验法的城市CO2排放达峰判断模型,判断36个城市排放是否达峰,并对达峰城市特征和处于不同排放阶段的典例城市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36个典型大城市中,昆明、深圳与武汉3个城市已达峰,8个城市处于平台期,其余25个城市综合来看尚未达峰。建议未达峰城市根据自身特点借鉴已达峰城市经验,调整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降低碳排放强度,加强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尽早实现达峰。

基于生命周期的北京风味餐厅食物消费温室气体排放与减排案例分析
张孟蓉, 陈莎, 李素梅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1, (2): 140-150.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20.201
摘要 ( 484 )   HTML ( 28 )   PDF (1556KB)( 843 )

减少粮食浪费不仅关乎粮食安全,而且对于温室气体减排与生态环境保护也至关重要。本文基于生命周期理论,构建了餐厅食物消费模型;然后通过对北京某风味餐厅的现场调研,量化评估了餐厅每人次产生的平均温室气体排放量,并对餐厅剩余食物产生的原因以及通过减少餐厅食物剩余带来的温室气体减排潜力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一个中等规模的北京风味餐厅的总温室气体排放量可达每年225.28 t CO2当量(CO2e),即2.50 kg CO2e/人次;人均每餐食物剩余为97.2 g。朋友聚餐以及其他公共环境中消费的食物剩余量均明显高于普通日常就餐,点菜过多和口味与想象不符是产生剩余的重要原因;而学历、年龄较低的消费者更容易产生食物浪费。核算结果表明,在不产生食物浪费的情况下,可减少10.55%来自于餐厅食物消费的温室气体排放,平均约为0.26 kg CO2e/人次。通过与食物消费相关的温室气体减排分析,以及制定可行的政策,不仅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而且可以推进可持续消费发展。

气候系统变化
概率密度分布法在“一带一路”地区极端月气温评估和预估中的应用
齐亚杰, 严中伟, 钱诚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1, (2): 151-161.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20.055
摘要 ( 476 )   HTML ( 29 )   PDF (2058KB)( 697 )

“一带一路”地区人口众多,气候类型复杂,亟待加强区域气候变化风险的认识。文中将该区分成10个区域,基于第五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5)中的31个全球模式模拟结果,应用概率密度分布(PDF)方法评估历史阶段(1986—2005年)各模式模拟暖月和冷月气温的能力,挑选并建立较优模式集合,用以预估21世纪中叶(2041—2060年)和21世纪末(2081—2100年)的极端月气温。结果表明,模式对观测中冷月气温距平PDF的模拟水平整体较暖月高。与多模式平均以及中位值相比,较优模式集合方法更适于极端暖/冷月气温的评估。在中等排放RCP4.5情景下,与低纬度地区相比,较优模式模拟中高纬地区未来极端暖/冷月气温的增温幅度的不确定性范围较大。21世纪中叶和21世纪末较优模式模拟的极端暖月气温在地中海增幅整体最大,东南亚增幅整体最小。对较优模式集合预估的极端冷月气温而言,无论是21世纪中叶还是世纪末,北欧增幅整体最大,东南亚增幅整体最小。

CMIP6年代际试验对中国气温预测能力的初步评估
汤秭晨, 李清泉, 王黎娟, 伍丽泉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1, (2): 162-174.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20.029
摘要 ( 830 )   HTML ( 62 )   PDF (8068KB)( 841 )

利用参加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年代际气候预测计划(DCPP)的加拿大CanESM5模式和日本MIROC6模式的结果,评估了模式对中国近地面气温的预测能力。在年代际尺度上,两个模式年代际试验对近地面气温的回报技巧均高于历史试验的模拟能力,采用海温初始化可以提高模式对中国近地面气温的年代际预报技巧。对年代际回报试验的进一步分析表明,两个模式均能较好地预测年平均气温的变化;对季节平均气温,模式在秋季的回报技巧最高,在冬季较低。就区域平均气温而言,两个模式对中国各个地区年平均和季节平均气温都有较高的回报技巧,其中我国南方和西部地区的气温回报技巧比北方高。年平均以及春季、冬季的气温年代际回报技巧总体随提前时间的增加而降低,夏季和秋季的气温回报技巧随提前时间的增加提高。各区域内年代际预测技巧随提前时间的变化特征与全国整体基本一致。

中国不同时间尺度地表太阳总辐射估算研究
刘媛媛, 胡琦, 和骅芸, 李蓉, 潘学标, 黄彬香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1, (2): 175-183.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20.054
摘要 ( 1066 )   HTML ( 53 )   PDF (3083KB)( 1119 )

利用全国95个气象站点逐日地表太阳总辐射和日照时数资料,通过最小二乘法拟合回归建立地表太阳总辐射气候学计算模型。通过对比分析以日值和月值为起点的地表太阳总辐射计算模型的精度,确定了全国不同省份和区域的不同时间尺度(月、季节、生长季和年)地表太阳总辐射计算模型,并探讨了经验系数ab值的分布及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以日值和月值为起点建立的月、四季、生长季和年地表太阳总辐射计算模型精度无显著性差异,相对误差均低于8.5%,但以日值为起点的计算模型ab值变异性更小。在以日值为起点建立计算模型的前提下,全国各地ab值自西北部向南部减小,且从四季到生长季再到年尺度,随着时间尺度增大,ab值振幅减小。根据不同省份年地表太阳总辐射计算模型经验系数ab值,全国可划分为新甘蒙地区、青藏高原地区和中东部地区3个区域,分别确定了每个区域四季、生长季和年尺度下地表太阳总辐射计算模型。各区域不同时间尺度地表太阳总辐射计算模型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p<0.01),其中青藏高原地区和新甘蒙地区模型相对误差低于8.0%,模拟精度较高。

气候变化适应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中国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政策进展、问题与对策
安岩, 顾佰和, 王毅, 谭显春, 翟寒冰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1, (2): 184-194.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20.100
摘要 ( 1363 )   HTML ( 72 )   PDF (1389KB)( 1585 )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重要作用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本文将NbS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生态系统划分为森林、草地、农田、湿地、海洋、城市,采用传统环境政策工具分类,将六大生态系统的政策工具划分为命令控制型、经济激励型、自愿参与型三类。在此基础上,梳理构建NbS在我国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政策框架。结果表明,我国初步形成了以命令控制型政策为主,重视通过经济激励型政策引导,并逐步完善自愿参与型政策的NbS政策体系。然而,NbS在我国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政策仍存在诸多问题,包括NbS尚未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主流措施、缺乏自上而下的管理机制、未形成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资金来源单一、技术支撑和能力建设薄弱、公众参与度有待进一步加强等。为发挥NbS在我国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潜力,建议将NbS纳入我国下阶段国家自主贡献更新文件中,争取提出有关NbS的定量承诺,推动NbS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主流措施,构建自上而下的管理机制,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加强从理论到实践、从路径到政策的研究,提升能力保障和公众参与度。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林业增汇减排路径、潜力与经济性评价
田惠玲, 朱建华, 李宸宇, 肖文发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1, (2): 195-203.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20.103
摘要 ( 928 )   HTML ( 45 )   PDF (1339KB)( 1527 )

林业作为实施“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的重要领域和路径选择,在落实NbS行动中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和专家学者的广泛支持。文中在回顾国内外NbS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总结分析了林业领域NbS的内涵和路径、国际和国内相关政策及已采取的措施,重点分析了林业NbS路径的减排潜力、成本与效益。从全球范围看,造林和再造林路径具有较高的技术减排潜力,而减少毁林和森林经营管理是相对更具有成本效益的增汇减排路径。中国对林业NbS的实践及科学研究等尚显不足,但已有的重大林业生态工程已经产生了显著的减排效益和经济效益。未来需要在林业NbS相关标准与计量体系建设、减排技术与经济潜力研究、激励与保障机制等政策研究,以及增强公众意识等方面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智能互联重塑中国能源体系
王利宁, 陈文颖, 戴家权, 向征艰, 龚金双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1, (2): 204-211.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20.030
摘要 ( 434 )   HTML ( 17 )   PDF (1558KB)( 380 )

随着第五代移动通信(5G)技术的突破、推广与应用,世界逐渐进入智能互联时代。在此背景下,本研究以能源系统分析模型(GCAM)为基础,设计和模拟基准与智能互联情景,探索在智能互联技术加快突破的情况下我国能源转型发展道路。研究发现,与基准情景比较,智能互联情景下能源结构更加清洁,能源系统更加高效,2050年一次能源消费量下降6.2%;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使用将显著提升终端部门电气化水平,2050年达48.1%,较基准情景提高9.6个百分点;储能技术、智能电网、分布式用能体系将促进可再生能源开发应用规模加速增长,205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将达到60.0%,较基准情景提高13.3个百分点;我国绿色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更早形成,碳排放在达峰后将快速下降,2050年仅为56.0亿t,较2018年下降41.8%,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做出更大贡献。

影响中国沿海地区青少年气候变化减缓意愿及行为的因子分析
王雪琦, 陈进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1, (2): 212-222.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20.039
摘要 ( 488 )   HTML ( 20 )   PDF (1391KB)( 481 )

对青少年开展气候变化教育是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重要举措之一。了解哪些因素会影响青少年的气候变化减缓意愿及行为则是开展有效气候变化教育的前提。文中基于影响青少年气候变化行为因素的理论框架,针对厦门、深圳、宁波9所中学1539名学生,开展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我国沿海地区12~14岁青少年整体上对气候变化关注程度和气候变化减缓行动表现一般,且其气候变化科学知识水平相对较低;回归分析显示影响他们减缓行为意愿的主要因素是过去参与过的气候变化减缓行为、自我效能和气候变化卷入度,而影响他们减缓行为的主要因素为气候变化卷入度和自我效能;气候变化主观认知较高和高责任心型人格的青少年表现出较高的减缓行为。最后提出建议:我国青少年气候变化教育应该重点关注提高青少年气候变化卷入度、增加气候科学认知水平和增进自我效能,以期提高青少年的气候变化减缓行为意愿和减缓行为。

温室气体排放
基于各国NDC/INDC目标的全球减排不确定性研究
陈楠, 林炫辰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1, (2): 223-235.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20.104
摘要 ( 824 )   HTML ( 43 )   PDF (2290KB)( 836 )

基于各国提交的165份国家自主贡献文件,以其中提出的减排目标为基准,尽可能充分地考虑了减排目标的范围不确定性、不同经济情景带来的碳强度减排目标不确定性、减排气体种类边界差异、碳排放达峰约束等因素,并通过蒙特卡洛模拟的方法对全球、各区域和主要经济体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不确定度及其来源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到203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将达到62.69 Gt CO2当量,其90%信度的置信区间为53.17~74.26 Gt CO2当量;由于未来经济总量预期不确定对排放量的影响最显著,因此,不同地区之间不确定性来源差异较大。同时,基于到2050年排放总量比2010年下降40%~70%的2℃目标排放情景,2030—205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年均需要下降5.0% %。为了尽可能减小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预期目标的不确定性和继续实现2℃目标,各国在进行自主贡献文件更新时进一步提出统计边界更为明确和统一且更有雄心的减排目标将是第一次全球盘点继续解决的重点问题。

全球气候治理背景下的船舶营运能效评级方法
张爽, 赵颖磊, 张琨琨, 李路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1, (2): 236-244.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20.048
摘要 ( 419 )   HTML ( 13 )   PDF (5323KB)( 785 )

为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国际海事组织(IMO)计划制定一套强制性船舶营运能效(碳排放强度)国际机制,与现有强制性船舶设计能效机制互为补充。然而,由于受诸多因素影响,船舶营运能效具有较大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为相关国际机制的构建带来巨大挑战。文中通过构建带有年份虚拟变量的碳强度分位数回归模型,实现了对不同时期海运船队碳排放强度特征的量化,包括总体分布的位置、尺度与偏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国际海运船队碳排放强度目标为导向的船舶营运能效评级机制。实证分析表明,该评级机制能够引导国际海运业作为一个整体共同实现碳强度目标,同时对船舶个体营运能效表现的波动具有鲁棒性,为科学评价船舶营运能效水平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

对策论坛
国际气候治理中的公正转型议题:概念辨析与治理进展
张莹, 姬潇然, 王谋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1, (2): 245-254.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20.179
摘要 ( 1385 )   HTML ( 64 )   PDF (1441KB)( 1263 )

国际气候治理中的公正转型议题涉及就业、关乎民生,是各国都很关注的政策领域之一,因此也被视为是支持应对气候变化的一种重要社会机制。近年来,国际社会积极推动建设气候治理公正转型制度体系,各国也在所制定的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和规划中越来越多地提出与公正转型和就业相关的目标与措施。公正转型议题在国际气候治理进程中主流化的趋势给中国参与和引领全球气候治理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中国应加强关于该问题的基础性研究;在国内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中充分考虑该问题,保障受影响就业群体获得社会公正对待;总结具体实践经验;在政策领域协调上做好新的布局;积极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公正转型治理体系的构建中。

京ICP备11008704号-4
版权所有 ©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46号 邮编:100081 电话/传真:(010)58995171 E-mail:accr@cma.gov.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