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ISSN 1673-1719
CN 11-5368/P
主管:中国气象局
主办:国家气候中心
创刊于 2005 年 (双月刊)
  作者中心
    » 在线投稿/查稿
    » 投稿指南
  审稿中心
    » 审稿要求
    » 专家在线审稿
    » 编委在线审稿
  在线办公
    » 主编审稿登录
    » 远程编辑登录
  访问统计  
总访问量:4160623
今日访问:58
当前在线:5
  欢迎扫码关注  

微信号:accr_journal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0年, 第16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0-11-30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 合并摘要 显示图片
气候系统变化
一组RegCM4动力降尺度对中国群发性高温事件的模拟评估
程阳, 周波涛, 韩振宇, 徐影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0, (6): 657-666.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19.226
摘要 ( 614 )   HTML ( 58 )   PDF (7736KB)( 541 )

基于高分辨率格点数据集CN05.1和区域气候模式RegCM4对4个全球气候模式动力降尺度模拟(CdR、EdR、HdR、MdR),识别了观测和模拟的1981—2005年中国群发性高温事件(CHTE)。在此基础上,评估了模式对中国CHTE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4个动力降尺度模拟以及多模式集合(MME)均能很好地模拟出中国CHTE频次、持续时间和累计强度的空间分布。不过,HdR模拟的CHTE发生次数在新疆地区略偏少,而其他3个模拟试验的CHTE次数在中国东南部略偏多。观测中CHTE持续时间、极端强度、累计强度、最大影响面积、平均影响面积、综合强度等的频率分布规律均能被合理再现。MME也能很好模拟观测揭示的CHTE综合强度以及频次、持续时间、强度、影响面积等单项指标的上升趋势。单模式成员亦可再现大多数指标的上升趋势,但也存在一定不足,如EdR模拟的CHTE综合强度呈减弱趋势,MdR模拟的CHTE频次和极端强度呈弱的下降趋势。

气候变化背景下黑河上游春季融雪洪水预估研究
朱光熙, 效存德, 陈波, 赵映东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0, (6): 667-678.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20.006
摘要 ( 659 )   HTML ( 27 )   PDF (3829KB)( 621 )

气候变暖将导致高山区冰冻圈加剧融化,一方面融水资源时空分布的不确定性增大;另一方面,融水洪水灾害发生的频度和强度也将发生改变。基于气象、水文数据和MODIS积雪覆盖数据,利用融雪径流模型(SRM),对1990—2012年共23年祁连山黑河札马什克控制区融雪期径流进行模拟与验证。结果表明:SRM在该流域具有较高的模拟精度(纳什系数为0.91),可用于分析和预估控制区径流强度变化。为此,采用黑河流域气温、降水降尺度数据,预估了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积雪范围变化及不同重现期洪水变化趋势。结果显示,与基准期相比,在RCP2.6、RCP4.5和RCP8.5情景下,最大积雪范围可减小3%~7%,且随着海拔升高,变化愈剧烈。RCP2.6情景下因气温和降水变化幅度较小,到21世纪末各重现期洪水强度保持在10%以内波动;RCP4.5情景下,各重现期洪水强度最高增大约20%;在RCP8.5情景下,各重现期洪水强度最高可增大超30%。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不同重现期洪水径流与气温和降水均具有较强相关性:重现期越长,洪峰与气温的相关性越大;重现期越短,洪峰与降水的相关性越大。通过预估气候变化背景下的融雪性洪水事件强度及重现期变化,有助于有效开展区域洪水风险管理、提高洪水资源的利用价值。

气候变化对东部季风区赣江和官厅流域径流的影响
赵梦霞, 苏布达, 王艳君, 王安乾, 姜彤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0, (6): 679-689.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19.246
摘要 ( 507 )   HTML ( 22 )   PDF (5797KB)( 490 )

选取中国东部季风区南方赣江流域和北方官厅流域,基于逐日气象和水文观测数据率定和验证了HBV水文模型,并以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MIP5)中输出要素最多的5个全球气候模式在3种典型浓度路径(RCP2.6、RCP4.5和RCP8.5)下的预估结果驱动HBV模型,预估了气候变化对21世纪两个流域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1) 1961—2017年,赣江和官厅流域年平均气温均呈显著上升趋势,升温速率分别为0.17℃/(10 a)和0.28℃/(10 a);同期,赣江流域降水显著增加,官厅流域降水微弱下降。不同RCP情景下,21世纪两个流域均将持续变暖、降水有所增加,北方官厅流域的气温和降水增幅均大于南方赣江流域。(2) 21世纪,官厅流域年、季径流增幅远大于赣江流域。官厅流域年径流在近期(2020—2039年)、中期(2050—2069年)、末期(2080—2099年)均呈增加趋势,RCP8.5情景下增幅最大、RCP4.5最小。赣江流域在RCP4.5下,近期、中期年径流相对基准期略有减少,但在整个21世纪径流呈上升趋势;RCP2.6和RCP8.5下,21世纪中期以后径流增幅下降。(3) 21世纪,东部季风区北部的官厅流域发生洪涝、南方赣江流域发生干旱的可能性增大,不同RCP情景预估得到相同的结论。

长江流域径流对全球升温1.5℃与2.0℃的响应
徐文馨, 陈杰, 顾磊, 朱碧莹, 专美佳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0, (6): 690-705.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19.207
摘要 ( 755 )   HTML ( 41 )   PDF (30992KB)( 457 )

全球变暖影响着以流域径流要素为主导的水文水资源系统的变化。长江流域未来水资源量的时空分布对长江大保护与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意义重大。为探究全球升温1.5℃和2.0℃对长江流域径流变化的影响,使用基于偏差校正的气候模式集合数据驱动两参数月水量平衡模型,比较两种升温情景下径流量的响应差异。结果表明:基于偏差校正的气候模式集合数据可以较好地代表长江流域历史时期(1976—2005年)的年平均降水和年平均蒸散发情势。两参数月水量平衡模型与参数区域化方法相结合能较好地模拟长江流域各子流域的月径流量。升温1.5℃时,无论是年径流量还是季节径流量均呈上升趋势,与历史时期相比,50%以上三级子流域的增幅超过5%;升温2.0℃时,增幅超过8%。这表明升温2.0℃情景下长江流域水资源量将进一步增加。相对于历史时期,升温1.5℃与2.0℃情景下长江流域北部降水量增幅较大;径流量增幅分布格局基本与降水量一致。汉江流域是全流域径流量增幅最显著的区域。

青藏高原春季不同地区臭氧和大气温度变化趋势的差异性
王晴, 黄富祥, 夏学齐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0, (6): 706-713.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19.204
摘要 ( 485 )   HTML ( 19 )   PDF (1966KB)( 454 )

利用1979—2018年太阳后向散射紫外辐射计SBUV(/2)星下点臭氧遥感资料,结合ERA-Interim和MERRA-2大气温度再分析资料,考察青藏高原区域内拉萨和共和两地春季臭氧和大气温度变化趋势的差异性。结果表明拉萨和共和两个地区的臭氧和大气温度逆转趋势均发生于1999年。对比2008年以来青藏高原整体臭氧总量变化速率(4.5 DU/(10 a)),拉萨臭氧总量变化更快,为5.9 DU/(10 a),共和相对较慢,仅为3.7 DU/(10 a);同时,1999年以来拉萨和共和春季下平流层(100~30 hPa)大气温度分别以0.5~1.4℃/(10 a)和0.01~0.9℃/(10 a)速率增加,上对流层(250~175 hPa)大气温度分别以0.2~1.5℃/(10 a)和0.2~1.2℃/(10 a)速率降低。与2008年以来高原整体大气温度变化相比较,均慢于高原下平流层(125~70 hPa) 1~2℃/(10 a)的增温速率,快于高原上对流层(225~175 hPa)0.4~1.1℃/(10 a)的降温速率。两地臭氧与大气温度的相关系数和回归系数计算结果表明,拉萨和共和两个地区1999年以来春季臭氧恢复速率的不同是导致两地同期下平流层-上对流层温度逆转速率差异的重要因子之一。

BCC_CSM1.1m模式对福建前汛期降水预测的误差订正
池艳珍, 梁潇云, 何芬, 吴伟杰, 唐振飞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0, (6): 714-724.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20.061
摘要 ( 459 )   HTML ( 25 )   PDF (3251KB)( 706 )

采用1991—2017年BCC_CSM1.1m季节预测模式的月降水预测数据及福建省前汛期(4—6月)66个国家气象站降水资料,利用距平相关系数(ACC)、时间相关系数(TCC)、平均方差技巧评分(MSSS)和趋势异常综合评分(Ps)等评估方法,检验评估了提前0、1、2和5个月模式对福建省前汛期降水的预测能力。采用系统偏差、一元线性回归和EOF-相似误差(EOFL和EOFNL)等4种统计方法对回报结果进行订正,并进行效果检验。BCC_CSM1.1m在不同起报时间对福建省前汛期降水的预测均能抓住降水的前两个主模态:全省一致和南北反向分布的空间特征,但预测的气候平均值较实况存在负偏差。模式在不同起报时间对前汛期降水预测的TCC高技巧区主要位于福建省北部,ACC技巧和Ps评分存在比较大的年际差异,负系统偏差的存在使得MSSS技巧不高。经订正后,模式的预测能力得到明显提升。系统偏差、线性回归、EOF相似误差线性和非线性订正方法提前2个月起报的2011—2017年平均Ps评分分别提高5.9、3.5、6.7和7.8分;不同起报时间线性回归订正的2011—2017年平均ACC技巧分别提高0.02、0.21、0.12和0.11;上述4种方法订正的MSSS评分均有了显著提高,其中系统偏差和线性回归订正后达正技巧。综合而言,线性回归订正较其他3种订正方法表现出更为稳定的订正技巧。

气候变化影响
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s)下2020—2050年中国分产业产值时空变化
潘金玉, 苏布达, 王艳君, 景丞, 翟建青, 姜彤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0, (6): 725-737.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19.221
摘要 ( 1291 )   HTML ( 68 )   PDF (5754KB)( 1521 )

根据IPCC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s)全球框架,基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历史资料、人口普查数据及历年各省统计年鉴,对柯布-道格拉斯(Cobb-Douglas)经济预估模型的劳动参与率、资本产出弹性、全要素生产率等参数进行本地化,预估分析2020—2050年中国(除港、澳、台外)31个省(区、市)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产值变化。结果表明:(1)不同SSPs路径下,中国各省分产业产值的变化趋势有显著差异。第一、第二产业产值变化趋势相同,但第二产业产值远高于第一产业。第一、第二产业在SSP1、SSP2和SSP5路径下持续增加,在SSP3和SSP4路径下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第三产业产值在5种路径下均呈持续上升趋势。(2)三产产值增速总体呈下降趋势,产业间增速及物质需求的变化导致第一、第二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逐渐减少,第三产业比重增加,产业结构逐渐优化。(3)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政策对中国分省分产业产值影响显著。2020—2050年,三产产值基本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特点。与2010年相比,2050年三产产值均在东部经济区增加最多,第一、第二产业产值在东北经济区增加最少,而第三产业在西部经济区最少。2050年,中国各省第一产业产值对经济贡献普遍低于8%,第二产业在25%~30%,第三产业普遍高于60%。东部经济区第三产业产值对经济总量的贡献始终高于西部,产业结构更为合理。

温室气体排放
城市化、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关联性分析——基于中国省际收入水平异质性的实证研究
原嫄, 孙欣彤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0, (6): 738-747.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19.192
摘要 ( 968 )   HTML ( 60 )   PDF (2929KB)( 1246 )

在全国推崇节能减排,寻求低碳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探究不同收入水平下各影响因子与碳排放的关联性有助于区域异质性碳减排政策的制定。根据2002—2016年的经济发展水平数据,将中国30个省及直辖市(不包含西藏及港、澳、台地区)划分为4个不同收入水平,分别建立面板向量自回归(PVAR)模型,并运用面板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探究城市化、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的关联性。研究结果表明,处于不同收入水平下的省份各影响因子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存在异质性。收入水平较高的省份当前城市化水平已产生显著的减排效应,而欠发达地区仍处于城市化进程加速碳排放阶段;4个收入水平下能源消费均会长期影响碳排放,但欠发达地区更加需要摆脱能源依赖的经济发展路径,并且提高能源利用率从而降低碳排放;非高收入水平省份产业结构对碳排放造成的影响明显高于高收入水平省份。此外,实证结果表明,中国仍处于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同步增长阶段,减排政策将会对经济增长产生负向反馈,故现有减排路径的选择需要高度审慎的设计与实施。

碳交易试点地区电力部门配额分配比较研究及对全国的借鉴
郑爽, 刘海燕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0, (6): 748-757.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20.095
摘要 ( 480 )   HTML ( 21 )   PDF (1470KB)( 460 )

全国碳市场将在电力行业启动交易,配额分配方法是其核心。通过试点经验对比分析,将对全国起到借鉴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八试点共纳入电力企业202家,在覆盖范围、信息披露、分配方法、抵消机制等方面存在共性和差异,但普遍存在基准线法基础薄弱、间接排放处理不科学、热电联产供电和供热分摊困难等问题。建议在制定全国碳市场电力部门配额分配方案时应考虑循序渐进、协调推进、稳定性、科学与实用、激励和灵活、公开透明等基本原则。

简讯
“后疫情”时期的全球气候治理
朱松丽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0, (6): 758-762.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20.204
摘要 ( 722 )   HTML ( 52 )   PDF (1136KB)( 985 )
过去十年中国气候变化与人群健康研究进展及未来展望
毕鹏, 施小明, 刘起勇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0, (6): 763-769.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20.190
摘要 ( 570 )   HTML ( 37 )   PDF (1121KB)( 1109 )
国家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的进展分析与政策建议
付琳, 曹颖, 杨秀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0, (6): 770-774.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20.087
摘要 ( 727 )   HTML ( 37 )   PDF (1056KB)( 1077 )
京ICP备11008704号-4
版权所有 ©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46号 邮编:100081 电话/传真:(010)58995171 E-mail:accr@cma.gov.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