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ISSN 1673-1719
CN 11-5368/P
主管:中国气象局
主办:国家气候中心
创刊于 2005 年 (双月刊)
  作者中心
    » 在线投稿/查稿
    » 投稿指南
  审稿中心
    » 审稿要求
    » 专家在线审稿
    » 编委在线审稿
  在线办公
    » 主编审稿登录
    » 远程编辑登录
  访问统计  
总访问量:4160623
今日访问:58
当前在线:5
  欢迎扫码关注  

微信号:accr_journal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3年, 第19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3-05-30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 合并摘要 显示图片
目录
第19卷第3期目次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3, (3): 0-0.  
摘要 ( 104 )   PDF (1256KB)( 134 )
气候系统变化
长江上游近120年来气象干旱和水文干旱时空变化关系及其传递特征
李帅, 曾凌, 张存杰, 肖潺, 张强, 龚文婷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3, (3): 263-277.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22.225
摘要 ( 858 )   HTML ( 63 )   PDF (14533KB)( 1028 )

气象干旱是水文干旱的前兆,探明气象干旱向水文干旱的传递特征及规律,对水文干旱早期预警和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长江上游1901—2020年长系列气象水文数据,采用标准化降雨蒸散发指数(SPEI)和标准化径流指数(SRI)分别表征气象干旱和水文干旱情势,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和滑动窗口法计算不同月份气象干旱向水文干旱的传递时间并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引入湿润指数(HI)和水库指数(RI),探究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干旱传递的影响。结果表明:120年来气象干旱和水文干旱均有加重趋势,且随时间尺度增大,干旱历时增长;气象干旱向水文干旱传递时间整体呈现明显时空异质性,即冬季长、其他季节短,西北部长、东南部短;干旱传递在春、夏季整体呈加快趋势,在秋、冬季整体呈减慢趋势,干旱传递时间变化与长江上游整体干湿状况和密集水电开发有关。

云南大气边界层高度演变及其与PM2.5变化相关性分析
赵平伟, 段绍玲, 史建武, 罗成鲜, 张婧, 钟珉菡, 李四兰, 陈静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3, (3): 278-292.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22.191
摘要 ( 294 )   HTML ( 23 )   PDF (18299KB)( 275 )

基于ERA5 PBLH数据集、PM2.5观测数据和气温、相对湿度等多种气象观测资料,采用统计方法对1980—2020年云南省大气边界层高度(PBLH)变化特征、变化趋势,PM2.5浓度变化与PBLH的相关性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受太阳直接辐射在一天中的变化影响,云南PBLH夜间变化平稳,白天波动较强;地气温差年代际变化与PBLH具有较好的一致性,2000年代至2010年代云南PBLH呈稳步升高趋势。降雨年内分布、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和天气系统等影响差异使得云南高海拔区域年内PBLH变化差异较小,干季PBLH较中、低海拔区仍明显偏低。云南四季PBLH大值中心多出现在昆明至楚雄,变化百分率多表现为增大趋势,春季整体增大趋势最明显,冬季变化百分率空间分布差异性最强。近地面层低温、高湿、弱风造成傍晚至夜间(18:00—01:00)PBLH快速下降,致PM2.5堆积到近地面层,PBLH对PM2.5浓度影响随之增强。各州/市PBLH与PM2.5的相关性和相关程度随季节和时次不同存在一定差异,02:00和08:00 PBLH与PM2.5基本表现为负相关,相关程度整体高于14:00和20:00;人类活动较多的昆明和曲靖夏、秋、冬季表现出更高负相关。

气候变化影响
西北气候暖湿化的农业经济影响评估:以宁夏为例
罗慧, 刘杰, 王丽, 唐智亿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3, (3): 293-304.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22.247
摘要 ( 309 )   HTML ( 26 )   PDF (2916KB)( 386 )

以宁夏农业经济为研究对象,综合气候学与经济学交叉学科理论,在阐述气候变化影响农业经济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基于微观计量经济学方法定量评估了1991—2020年历史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宁夏农业经济产值的差异化影响,进而预估了SSP3-RCP8.5和SSP2-RCP6.0情景下2041—2070年和2071—2100年气候暖湿化的潜在影响。结果表明,平均气温和降水均非线性影响农业经济产值,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显著抑制农业经济增长,极端高温与重旱未能形成“热旱”复合型灾害影响;SSP2-RCP6.0发展路径可以大幅减缓SSP3-RCP8.5路径下未来升温的潜在负面影响。评估结果揭示了西北气候暖湿化对农业经济的复杂影响,有助于为区域最佳适应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温室气体排放
中国瑞典建筑碳排放对比及对中国建筑碳中和路径的启示
徐天昊, 胡姗, 杨子艺, 江亿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3, (3): 305-319.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22.193
摘要 ( 536 )   HTML ( 26 )   PDF (2101KB)( 532 )

中国建筑领域用能亟需实现低碳能源转型。瑞典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中单位一次能耗碳排放强度和单位GDP碳排放强度皆为第二低,其低碳转型之路对于中国实现碳中和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文中计算了瑞典建筑单位面积终端能耗强度与碳排放强度,结果表明瑞典建筑用能强度约为中国的2.3倍,而碳排放强度仅为中国的1/10。从建筑类别、建筑用能分项等多角度进一步展开对比研究,分析了瑞典建筑低碳转型采用的技术体系与政策机制,从优先节能理念、实现建筑电气化、减少建筑供热耗热量、构建零碳热源等方面提出了中国建筑领域实现碳中和的政策建议:我国需通过推广居民绿色生活方式、提倡“改善型”的室内环境营造理念避免未来建筑能耗出现显著增长,并通过建筑规范约束新建建筑保温性能、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等措施减少建筑采暖需热量,且需要促进各类余热资源和生物质燃料的收集与利用实现低碳供热,本文可为中国建筑部门低碳发展的战略规划提供参考借鉴。

“双碳”目标下ETS与航空公司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田利军, 秦文, 黎杰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3, (3): 320-333.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22.182
摘要 ( 278 )   HTML ( 12 )   PDF (1616KB)( 548 )

碳排放权交易机制(ETS)已经成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市场手段和实现“双碳”目标的有效政策工具。以航空公司为研究对象,以2013—2022年为时间窗口,运用双重差分模型(DID)检验我国试点ETS政策对航空公司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的影响。研究发现,即使在免费配额为主导的宽松规制下,ETS依然在遏制航空碳排放、提升GTFP方面效果显著,尤其对低成本航空、民营航空、双重碳市场规制的公司。对航空公司减排而言,严格的基准制配额分配方式比宽松的祖父制有更好的倒逼效应。ETS主要通过促进环保投资和精细化管理提升航空公司GTFP。研究结论为科学评估碳交易试点的政策效应、提升民航全要素生产率、促进行业的绿色发展提供了学术参照和“定量解”。

碳排放配额分配规则对煤电收益的影响研究
刘元欣, 罗旭, 张为荣, 袁家海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3, (3): 334-346.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22.181
摘要 ( 256 )   HTML ( 7 )   PDF (4170KB)( 321 )

依据中国煤电现状及碳电市场发展趋势,在6种碳价及3种传导率组合的碳配额分配规则下,利用经济调度模型对1000 MW、600 MW和300 MW燃煤机组发电收益影响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300 MW机组对配额基准线与拍卖比例的变化较为敏感。在碳价为50.0元/t、79.9元/t及碳价传导率为20%的碳电市场耦合初期阶段下,配额基准线下降至0.74 t CO2/(MW∙h)或拍卖比例升高至50%,300 MW和600 MW机组存在负收益情况。若碳价及其传导率增加,配额基准线与拍卖比例改变对煤电机组造成的负效应更可控;核证减排量比例扩大对提高机组收益影响甚微,可以作为碳市场的一种有益补充并加以监管。因此,在充分考虑煤电承受力和竞争力前提下,制定碳配额分配规则应适应碳电市场发展阶段,积极推动碳电市场耦合传导碳成本,配合抵销机制来加速碳减排。

我国交通运输行业及不同运输方式的碳排放水平和强度分析
田佩宁, 毛保华, 童瑞咏, 张皓翔, 周琪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3, (3): 347-356.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22.183
摘要 ( 4304 )   HTML ( 159 )   PDF (1759KB)( 3104 )

针对中国交通运输行业碳排放量核算边界、范围、方法不清的问题,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运输方式分解,建立统计口径清晰、可与国际对标的交通碳排放测算模型,测算2019年中国交通运输业和各运输方式的CO2排放量,分析中国交通运输业的碳排放结构和不同运输方式的碳排放强度,为中国交通运输业制定碳减排路径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2019年中国交通运输业的CO2排放量为12.74亿t,仅次于美国(17.88亿t),占全国CO2排放总量的比重为12.42%,占世界交通运输CO2排放总量的比重为14.82%。中国交通碳排放结构较分散,作为碳排放主体的道路运输排放占比(79.15%)低于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85.19%~96.69%),而航空、水路、轨道交通的碳排放占比则高出许多,分别为9.13%、7.06%、4.39%。碳排放强度由大到小排序为航空、公路、铁路、水运。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城市客运交通减碳情景模拟研究
戈秋虞, 徐艺诺, 邱荣祖, 胡喜生, 张园园, 刘娜翠, 张兰怡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3, (3): 357-370.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22.138
摘要 ( 416 )   HTML ( 13 )   PDF (3013KB)( 439 )

随着我国城市化和机动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客运交通已成为城市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来源。在“双碳”目标的大背景下,如何实现城市客运交通的减排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问题。利用北京市数据,综合考虑道路绿地和新能源汽车占比对城市客运交通碳排放的影响,建立了北京市客运交通碳排放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测算出北京市2011—2020年城市客运交通碳排放总量;根据碳达峰愿景设定了5种减排情景,并评估了不同情景在2021—2025年的减排效果。结果表明:私家车是城市客运交通碳排放的最主要贡献者;2019年城市道路绿地的年固碳量为同一时期公交车年碳排放量的28%;单情景下,北京市客运交通碳排放未能在2021—2025年间达到峰值,减排效果最佳的情景为“控制私人交通出行需求”;而北京市客运交通至少需要在两种减排情景的作用下才能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

中国草地生态管理的土壤碳汇模拟研究——基于IPCC清单方法
胡国铮, 干珠扎布, 李铭杰, 余沛东, 高清竹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3, (3): 371-380.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22.255
摘要 ( 301 )   HTML ( 20 )   PDF (2484KB)( 483 )

草地是中国重要的生态系统碳库,中国为治理草地退化和荒漠化实施了多项草地生态保护建设项目。为了探讨生态系统管理对碳汇的影响,文中基于中国草地生态管理活动水平,设定4个草地生态管理的未来情景,采用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方法,估算和模拟了中国2001—2030年草地土壤碳汇。结果表明:2001—2010年中国草地土壤碳汇平均为-0.54亿t CO2 eq/a,2011—2017年显著提升为平均-1.00亿t CO2 eq/a;未来不同草地生态管理情景下中国草地土壤碳汇在-0.42亿t CO2 eq/a~-2.00亿t CO2 eq/a,2018—2030年草地土壤累积碳汇量为-5.46亿~-26.01亿t CO2 eq。本研究为中国未来草地生态管理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基于塞罕坝CCER项目视角的林业碳汇市场发展问题及对策
刘海燕, 郑爽, 孙艺珈, 于胜民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3, (3): 381-388.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22.267
摘要 ( 595 )   HTML ( 26 )   PDF (1629KB)( 597 )

我国“双碳”目标下明确了提高森林覆盖率和蓄积量目标的任务,提出将碳汇交易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立健全能够体现碳汇价值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2012年以来,我国建立了国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制,实现林业碳汇等自愿减排项目备案及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签发。由于林业碳汇项目在开发、运行、交易等各阶段存在的挑战以及2017年主管部门暂停自愿减排相关申请等原因,我国CCER碳汇项目开发相对不足,备案项目数量占比仅为2%。文中基于塞罕坝CCER项目视角,调研分析了碳汇项目开发关键技术、综合效益、问题挑战等,提出了推动林业碳汇发展的政策建议。

全球气候治理
COP27全球适应目标谈判面临的挑战及中国应对策略
刘硕, 李玉娥, 王斌, 蔡岸冬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3, (3): 389-399.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23.003
摘要 ( 449 )   HTML ( 33 )   PDF (4181KB)( 454 )

适应气候变化已成为国际气候治理的重要内容之一。2021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及其《巴黎协定》启动了“格拉斯哥-沙姆沙伊赫全球适应目标工作方案(GGA工作方案)”,旨在通过系统构建适应总体概念和适应行动监测评估系统,提高全球适应行动实施力度、增强适应行动有效性及加强支持力度。2022年举行的《公约》第27次缔约方大会(COP27)针对GGA提出了新的概念性技术框架,但如何将国家层面的概念、数据、方法和指标融入全球适应治理体系,仍缺少系统方案设计,阻碍了全球适应目标谈判进展,降低了《巴黎协定》在适应行动与支持匹配度分析结论的可靠性,削弱了评估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适应支持的履约进展的准确性。针对此问题,文中梳理了COP27 GGA工作方案最新谈判进展、国家或集团提案及适应委员会技术报告,识别适应概念、指标和方法的关键技术难点,通过分析《公约》机制下全球环境基金和技术领域的适应资金占比,确定了当前支持适应行动的资金占比不足30%,并识别了现有全球适应分析工具在支撑适应需求评估方面面临的不足。同时基于中国适应战略提出的国家需求,分别针对适应概念体系不完善、缺少适应行动监测和评估方法及指标体系,以及缺少可用于汇总国内信息并提交国际社会履约的报告规范这3个主要技术短板,构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和技术路径,为应对今后中国制定谈判对策、增强国内适应工作成效提供技术参考。

简讯
2015—2022年全球最暖
赵宗慈, 罗勇, 黄建斌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3, (3): 400-402.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23.083
摘要 ( 183 )   HTML ( 21 )   PDF (920KB)( 510 )
京ICP备11008704号-4
版权所有 ©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46号 邮编:100081 电话/传真:(010)58995171 E-mail:accr@cma.gov.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