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ISSN 1673-1719
CN 11-5368/P
主管:中国气象局
主办:国家气候中心
创刊于 2005 年 (双月刊)
  作者中心
    » 在线投稿/查稿
    » 投稿指南
  审稿中心
    » 审稿要求
    » 专家在线审稿
    » 编委在线审稿
  在线办公
    » 主编审稿登录
    » 远程编辑登录
  访问统计  
总访问量:4160623
今日访问:58
当前在线:5
  欢迎扫码关注  

微信号:accr_journal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6年, 第02卷, 第04期 刊出日期:2006-07-30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 合并摘要 显示图片
研究论文
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Ⅲ):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对策的综合评价
何建坤 刘滨 陈迎 徐华清 郭元 胡秀莲 张希良 李玉娥 张阿玲 陈文颖 韦志洪 段茂盛 张晓华 吕应运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6, (04): 147-153.  
摘要 ( 4166 )   HTML ( PDF (5550KB)( 3554 )
回顾了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对国内外的碳排放状况、中国减缓碳排放的技术潜力、中国减缓碳排放的宏观影响、全球减缓气候变化的公平性与国际合作行动等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评估。提出了中国减缓气候变化的思路与对策,指出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形势下,中国要积极适应国际政治、经济及贸易格局变动的趋势,将减缓气候变化对策纳入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与规划之中,促进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近30a青藏高原气候与冰川变化中的两种特殊现象
施雅风 刘时银 上官冬辉 李栋梁 叶柏生 沈永平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6, (04): 154-160.  
摘要 ( 3917 )   HTML ( PDF (4301KB)( 2100 )
近30 a全球强烈变暖,水循环加快,冰川也加剧退缩。青藏高原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与下垫面,既对全球变暖有正常的反应,也出现了异常特殊现象。这种特殊现象已发现两处:1) 青藏高原北部偏西冰芯记录降温0.6℃,相应的冰川退缩微弱,融水径流降低;2) 青藏高原东南部以岗日嘎布山区为代表,出现较多的冰川前进,可能指示降水量有较大的增加。上述事实指示气候变化与冰川响应的复杂性。
综述
国际气候变化研究新进展
丁一汇 孙颖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6, (04): 161-167.  
摘要 ( 3415 )   HTML ( PDF (4887KB)( 2598 )
简要回顾了国际上气候变化科学研究在最近所取得的进展,主要包括近百年温度和降水的变化,大气成分和辐射强迫的变化,热带和中高纬度气候变化,台风和气候变化,全球变暗和反照率,气候模式与气候变化的预估,气候突变和极端事件等方面。通过回顾可以看到,气候变化科学已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也提出一些新的科学问题,国内外科学家将面临新的科学挑战。
研究短论
塔里木盆地气候变化的季节差异
杨莲梅 张广兴 崔彩霞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6, (04): 168-172.  
摘要 ( 2851 )   HTML ( PDF (4889KB)( 1917 )
利用塔里木盆地周边21个气象站1961-2000年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资料,对年和四季的基本气候特征、冷暖干湿阶段、年代际变化、异常冷暖、气候突变和变化趋势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40 a来该区域气候变化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年平均及冬季平均气温、年及夏季降水呈现显著的增加趋势;冬季气温于1978年发生了由冷到暖的气候突变;年与四季存在不同的冷暖、干湿气候阶段和异常年份。
天山巴音布鲁克草原植被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刘艳 舒红 李杨 蔡晓斌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6, (04): 173-176.  
摘要 ( 3150 )   HTML ( PDF (6072KB)( 2141 )
利用1982-2000年逐月NOAA/AVHRR NDVI的时间序列数据,分析了天山巴音布鲁克草原植被覆盖的动态变化及其与降水、气温、浅层地温等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近20 a来巴音布鲁克草原植被覆盖面积总体上呈现增加趋势,生态环境有所改善。同时,生长季(4-9月)NDVI与降水、气温和浅层地温的相关分析表明, 气温和浅层地温是影响巴音布鲁克草原植被生长的两个重要因子。
三江源区植被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唐红玉 肖风劲 张强 史津梅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6, (04): 177-180.  
摘要 ( 2796 )   HTML ( PDF (6328KB)( 2124 )
利用卫星反演获取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以及同期气象要素资料,分析了1982-2000年三江源区植被的时间和空间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在三江源的大部分地区,植被生长状况趋于变差或基本不变;20世纪90年代,除夏季外,其他季节植被状况趋于恶化;与降水量相比,植被长势对气温变化的响应更为敏感。
渭河、汉水流域秋季降水的变化特征
赵珊珊 张强 陈峪 王凌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6, (04): 181-183.  
摘要 ( 3018 )   HTML ( PDF (3891KB)( 1797 )
利用渭河、汉水流域28个台站1956-2004年逐日降水资料以及1951-2005年月平均降水资料,分析了渭河、汉水流域秋季降水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渭河、汉水流域秋季降水具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9月和10月平均降水日数相当,9月降水以小到中雨为主,10月以小雨为主。秋季降水日数有减少趋势,10月的减少趋势更为显著;秋季暴雨强度近几十年有增加趋势,9月降水强度变化显著,10月降水强度变化幅度较小;10月降水强度有增加趋势,但中雨强度有减小趋势。
1951-2005年华南春播期气象条件的年代际变化
陈丽娟 张培群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6, (04): 184-187.  
摘要 ( 2939 )   HTML ( PDF (6233KB)( 1997 )
利用国家气候中心华南春播气象条件评定资料,对华南春播期气象条件的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华南南部和华南北部均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其中华南南部春播型以10 a时间尺度为显著特征,华南北部主要表现为20 a时间尺度特征。 造成春播型特征的主要因素是温度、日照、降水,尤其是温度的贡献最大。华南南部春播期各气象要素的气候变化特征与北部不同,55 a来,华南南部春播期降水、日照与温度具有一致的年代际变化趋势,而华南北部的降水、日照与温度的变化趋势相反。近15 a来春播期气象条件的总体特征以好型为主,说明气候偏暖对华南春播是有利的。
影响北京城市增温的主要社会经济因子分析
郑艳 潘家华 吴向阳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6, (04): 188-192.  
摘要 ( 2746 )   HTML ( PDF (4365KB)( 1909 )
应用计量经济学方法研究了城市增温的主要社会经济影响因子。结果表明: 20世纪70年代以来,北京城市化进程加快使得城市增温现象和城市热岛效应明显。其中,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增长、社会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及能源消耗等都是影响城市增温的主要因素。此外,分析还证明了采暖度日指数和制冷度日指数能够很好地应用于气候变化与社会经济研究领域。
哈尔滨、石家庄、武汉和广州的气候变化对比
郝立生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6, (04): 193-196.  
摘要 ( 3920 )   HTML ( PDF (3553KB)( 1828 )
利用国家气候中心整编的全国160站的逐月降水和气温资料,采用距平分析和小波变换方法,对哈尔滨、石家庄、武汉、广州等4城市的1951-2004年的年平均气温和夏季降水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4个城市54 a来气温变化趋势比较一致,1970年前后为气温最低的年代,只是在1970年以后开始出现升温趋势,尤其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升温更加明显;4城市气温年代际演变特征非常明显,存在10~25 a尺度的变化周期,在80年代中期发生了气候突变。对于54 a来的夏季降水,哈尔滨和武汉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石家庄和广州变化趋势比较接近;4城市夏季降水年代际变化特征非常明显,都存在10 a左右尺度的变化周期,与气温变化周期明显不同。
对策建议
英国促进企业减排的激励措施及其对中国的借鉴
陈迎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6, (04): 197-201.  
摘要 ( 3052 )   HTML ( PDF (4582KB)( 1877 )
英国为促进企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的激励措施,包括气候变化税、气候变化协议、英国排放贸易机制、强化投资补贴项目和碳基金等。在概述这些政策工具的基本特点的基础上,分析和强调了政策工具之间的协同关系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动态快讯
《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谈判艰难迈出第一步
苏伟 孙国顺 赵军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6, (04): 202-203.  
摘要 ( 2172 )   HTML ( PDF (1604KB)( 1625 )
IPCC第25次全会在毛里求斯召开
戴晓苏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6, (04): 204-204.  
摘要 ( 1903 )   HTML ( PDF (756KB)( 1247 )
2005年Nature杂志刊载的气候文献
贾朋群 胡英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6, (04): 205-206.  
摘要 ( 1710 )   HTML ( PDF (1497KB)( 1560 )
第一届亚洲CliC学术会议在日本横滨召开
效存德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6, (04): 207-207.  
摘要 ( 759 )   HTML ( PDF (1069KB)( 1450 )
京ICP备11008704号-4
版权所有 ©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46号 邮编:100081 电话/传真:(010)58995171 E-mail:accr@cma.gov.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