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ISSN 1673-1719
CN 11-5368/P
主管:中国气象局
主办:国家气候中心
创刊于 2005 年 (双月刊)
  作者中心
    » 在线投稿/查稿
    » 投稿指南
  审稿中心
    » 审稿要求
    » 专家在线审稿
    » 编委在线审稿
  在线办公
    » 主编审稿登录
    » 远程编辑登录
  访问统计  
总访问量:4160623
今日访问:58
当前在线:5
  欢迎扫码关注  

微信号:accr_journal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0年, 第6卷, 第02期 刊出日期:2010-03-30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 合并摘要 显示图片
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专栏
对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之后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新形势和新任务的思考
郑国光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0, (02): 79-82.  
摘要 ( 2654 )   HTML ( PDF (2999KB)( 1829 )
综合分析了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主要成果,对近期国际气候变化谈判的焦点问题进行了展望,还分析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提出我国应进一步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把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大力研发和推广气候友好技术,加强薄弱领域基础建设,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综合能力,积极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应对气候变化市场体制和机制,加强气候变化的科学研究,提高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软实力,增强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
从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看气候变化谈判的焦点问题及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的可能作用
高云;罗勇;张军岩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0, (02): 83-88.  
摘要 ( 3298 )   HTML ( PDF (4450KB)( 1664 )
从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的谈判焦点可以预期,后续国际气候变化谈判的重点将是谈判的基础案文、发达国家在《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进一步的量化减排承诺以及长期目标的表述等问题。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将对以往报告已阐述的科学问题和基本结论加以巩固并提供更有说服力的证据和论据,更加侧重区域问题,增加适应和减缓经济学成本、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等内容的分析。关于气候变化检测和归因、气候变化影响和关键脆弱性、大气温室气体浓度稳定水平、适应的选择及其成本效益、减缓措施的选择和社会经济成本、责任分担机制及公平性等问题的评估结论,将对谈判进程的推进发挥重要作用。
关于非政府间国际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NIPCC)报告
王绍武;罗勇;赵宗慈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0, (02): 89-94.  
摘要 ( 4865 )   HTML ( PDF (3812KB)( 2354 )
NIPCC报告是一份与IPCC针锋相对的报告,报告主要想证明:是自然原因,而不是人类活动造成了全球变暖。本文的目的不是支持NIPCC的观点,而是要分析报告中提出来的各种问题与证据,看看在研究气候变暖时值得注意的事项。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认真听取不同的声音比单边主义更能推动科学的发展。在简要介绍了NIPCC报告的主要内容后,又讲述了代表IPCC观点的"哥本哈根诊断"的核心思想,以供读者自己作出判断。
气候系统变化
近10年全球变暖停滞了吗?
王绍武;罗勇;唐国利;赵宗慈;黄建斌;闻新宇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0, (02): 95-99.  
摘要 ( 3737 )   HTML ( PDF (2903KB)( 2009 )
综合分析了与近10年(1999-2008年)全球变暖停滞有关的几个问题。首先,虽然1999-2008年全球平均温度增量接近零,但是这10年仍是30年来平均温度最高的10年。其次,自然变化如火山活动、太阳辐射、ENSO及大洋热盐环流变化可能影响全球平均温度的年际及年代际变化,但是不大可能改变全球变暖的长期趋势。最后,用全球及中国的观测资料证实1999-2008年中国平均温度增量为0.4~0.5℃/10a,即中国的气候变暖仍在继续。
卫星观测的中国地区1979—2005年对流层臭氧变化趋势
徐晓斌;林伟立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0, (02): 100-105.  
摘要 ( 3507 )   HTML ( PDF (4800KB)( 1699 )
利用卫星数据分析了我国全境及不同区域对流层臭氧(O3)柱含量1979-2005年全年和不同季节的长期变化趋势,及不同季节对流层O3柱含量与南方涛动指数的关系。结果表明,对流层O3柱含量在夏季有微弱的上升趋势,其他季节呈下降趋势,但总体变化趋势并不显著;在珠三角和四川盆地地区四季总体呈下降趋势;在华北地区除了冬季之外,其他季节以及全年平均均为增长趋势,最高的增长率出现在夏季,达到1.10 DU/10a。南方涛动强度的变化与我国一些地区的对流层O3变化呈显著相关,但华北地区对流层O3的增长趋势与大气环流变化的关系不明显。
1876-1878年中国大范围持续干旱事件
张德二;梁有叶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0, (02): 106-112.  
摘要 ( 5145 )   HTML ( PDF (4447KB)( 2039 )
研究1876-1878年中国持续3年的大范围严重干旱,这是发生在小冰期将结束、全球气候迅速变暖之前的寒冷气候背景下的重大气象灾害和极端气候事件。依据历史文献记载复原了干旱发生、发展的动态过程,统计逐年受旱县数,绘制了历年旱灾和伴生的饥荒、蝗灾、疫疾发生地域实况图。这次持续干旱范围广及13个省份,干旱的中心区域在山西、河南、陕西。旱区中心1877年连续无透雨时段超过200 d,跨年度的连续无透雨时段最长达340 d。其严重程度超过20世纪最严重的1928-1930年的干旱事件。该事件发生于太阳黑子第11活动周的下降时段和第12周的太阳黑子极小值年,又位于厄尔尼诺(El Nino)事件频繁期, 对应于极强的El Nino事件。
1961-2007年云南干季干湿气候变化研究
黄中艳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0, (02): 113-118.  
摘要 ( 2690 )   HTML ( PDF (3342KB)( 1721 )
从影响自然干湿变化的多种因素出发,基于云南省15个站点1961-2007年干季9项气候要素实测数据,应用因子分析法研究云南干季干湿气候变化特征。提取了表征干季干湿气候变化的3个公共因子,阐明了云南干季干湿气候变化特点和原因。结果显示:1960年代以来5个年代干湿气候变化明显,变化原因各异,总变化趋势是湿度缓降、干旱强度渐强;1960-1980年代都处于中等干旱偏弱态势,进入1990年代后降水时间分布不均和气候变暖导致干季气候持续典型偏干;干季总降水量变化趋势有不确定性,年代际变化明显、变率不大,但其年际变化突出造成干季干湿状况年际波动大。
全球年平均人为热释放气候强迫的估算
石广玉;戴铁;檀赛春;申彦波;王标;赵剑琦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0, (02): 119-122.  
摘要 ( 4436 )   HTML ( PDF (2307KB)( 1647 )
利用能源经济领域具有权威性的英国石油公司(BP)世界能源统计资料和联合国人口统计资料,通过一些简单的数值计算,初步估算了人为热释放的全球气候强迫。结果表明:当前(2008年)全球年平均人为热释放的气候强迫还不是很大,约为0.031W/m2;但随着人口及能源消费总量的增加,未来人为热释放产生的全球年平均气候强迫将有可能达0.30 W/m2
气候变化影响
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影响
李祎君;王春乙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0, (02): 123-129.  
摘要 ( 3671 )   HTML ( PDF (4844KB)( 2207 )
气候变化引起水热条件的变化,从而影响到我国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人们采取不同措施以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各种影响。为了清楚地认识气候变化对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生产的影响以及适应措施,利用《中国农业统计年鉴》1980-2007年资料和1961-2007年全国逐日平均温度观测数据及前人的研究成果,分析了气候变化对我国三大粮食作物布局和种植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气候变暖,粮食作物种植比例变化明显。小麦种植比例对气候变化最为敏感,波动大;水稻种植比例变化南北方反向,且变化幅度趋缓;玉米种植比例持续增加,增幅加大。三大粮食作物种植结构变化均以2000年为分界点,呈现不同增减趋势。而作物熟制、复种指数也发生明显变化,种植北界持续北推。黑龙江地区大面积扩种水稻,原来的玉米优势种植区为水稻所替代。
温室气体排放
基于多目标规划的中国二氧化碳减排的宏观经济成本估计
范英;张晓兵;朱磊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0, (02): 130-135.  
摘要 ( 3318 )   HTML ( PDF (3702KB)( 1732 )
CO2减排的宏观经济代价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有着巨大的差异,对此给出科学的估计具有重要的科学和现实意义。本文运用基于投入产出的多目标规划对中国CO2减排的宏观经济成本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CO2排放控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十分显著,在目前条件下,我国2010年CO2减排的宏观经济成本为3100~4024元/t CO2;而且减排的力度越大,相应的单位减排的宏观经济成本越高。采掘业、石油行业、化学工业、金属冶炼等行业和部门是CO2的高排放部门,但同时也是实现减排较有潜力的部门。
中国低碳车辆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欧训民;张希良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0, (02): 136-140.  
摘要 ( 3298 )   HTML ( PDF (3171KB)( 1695 )
为探讨道路交通部门节能减排的决策依据,在总结低碳车辆技术主要种类基础上,重点评述了车辆动力系统和燃料替代技术的低碳化发展现状与趋势,包括全生命周期能效和温室气体排放情况。为进一步支持车辆技术低碳化,除加强综合节能技术和混合动力技术应用、电池技术升级和燃料电池技术研发之外,需加快生物燃料二代技术的研发进程和煤基燃料路线中二氧化碳捕获和封存技术等低碳技术的应用。
对策论坛
应对气候变化的技术创新及政策研究
陈志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0, (02): 141-146.  
摘要 ( 2741 )   HTML ( PDF (4184KB)( 1525 )
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最终需要技术创新来解决。技术创新不仅仅是技术的问题,而且是复杂的科学、工程、经济要素和制度相互作用的过程。应对气候变化的创新从"技术制度"角度看,有渐进型、破坏型和激进型创新之分,其中的激进型创新和部分破坏型创新正遭受着所谓"碳锁定",这决定了传统的跨越"三个鸿沟"的政策需要调整和完善,以适应应对气候变化的技术创新。各国政府也越来越认识到应对气候变化相关技术创新的复杂性,我国在制定应对气候变化有关的政策时也必须考虑这些特性。
德国WBGU碳预算方案解析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方案比较
王文军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0, (02): 147-151.  
摘要 ( 3102 )   HTML ( PDF (3210KB)( 1642 )
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召开前夕,德国发布了一份旨在通过对未来排放空间进行管理以实现长期减排目标、构建全球低碳经济的国际气候制度设计方案。该方案的研究思路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提出的碳预算方案基本一致,但是两种方案在参数选择、减排路径、历史责任计算等问题上存在较大分歧。虽然德国方案力图平衡南北双方在气候领域的不同利益诉求,但从结果上看,德国方案明显有利于发达国家集团,公平性不足,难以达到其方案设计效果。
简讯
气候变化政治共识的确定性与科学认识的不确定性
葛全胜;方修琦;程邦波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0, (02): 152-153.  
摘要 ( 2320 )   HTML ( PDF (1445KB)( 1540 )
从2009年度Nature杂志看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戴洋;罗勇;李秀萍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0, (02): 154-156.  
摘要 ( 2325 )   HTML ( PDF (2564KB)( 1854 )
京ICP备11008704号-4
版权所有 ©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46号 邮编:100081 电话/传真:(010)58995171 E-mail:accr@cma.gov.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