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ISSN 1673-1719
CN 11-5368/P
主管:中国气象局
主办:国家气候中心
创刊于 2005 年 (双月刊)
  作者中心
    » 在线投稿/查稿
    » 投稿指南
  审稿中心
    » 审稿要求
    » 专家在线审稿
    » 编委在线审稿
  在线办公
    » 主编审稿登录
    » 远程编辑登录
  访问统计  
总访问量:4160623
今日访问:58
当前在线:5
  欢迎扫码关注  

微信号:accr_journal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1年, 第7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1-05-30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 合并摘要 显示图片
地质碳汇专栏
高分辨率实时监测技术在岩溶碳汇估算中的应用——以板寨地下河监测站为例
何师意 康志强 李清艳 熊志斌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1, (3): 157-161.  
摘要 ( 2609 )   HTML ( PDF (2692KB)( 1263 )
岩溶作用对大气CO2起到汇的作用,其量级的大小受岩溶水的排泄量及由岩溶作用产生的无机碳浓度两方面的影响。基于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板寨地下河监测站的监测数据,对岩溶碳汇过程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板寨地下河流域岩溶年碳汇量约为353 t C,不同时间尺度的岩溶碳汇强度与流域的排泄量之间均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因此,能否准确监测岩溶地下河的排泄量是岩溶碳汇估算的关键。由于岩溶区水循环季节变化幅度较大,具有实时监测功能的监测站在岩溶碳汇评估中显得十分必要。
高寒冰雪覆盖型和湿润亚热带型岩溶水系统碳汇强度对比
曾成 赵敏 杨睿 刘再华 Vivian Gremaud Nico Goldscheider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1, (3): 162-170.  
摘要 ( 2916 )   HTML ( PDF (4852KB)( 1025 )
以岩性相近但气候和土地利用迥异的两个具有高分辨率水文水化学自动监测数据的岩溶水系统——湿润亚热带以土质坡地为主的岩溶水系统(贵州普定后寨岩溶水系统)和高寒冰雪覆盖下以石质坡地为主的岩溶水系统(瑞士阿尔卑斯山区的Tsanfleuron冰川岩溶水系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岩溶作用碳汇强度对比研究。结果发现,后寨岩溶水系统的[HCO3-]年均值为222 mg/L,而Tsanfleuron冰川岩溶水系统的[HCO3-]年均值仅为131 mg/L,表明湿润亚热带岩溶水系统具有较高的[HCO3-]特征。然而,湿润亚热带岩溶水系统的碳汇强度(60.82 t/ (km2?a))与Tsanfleuron冰川岩溶水系统的碳汇强度(59.06 t/ (km2?a))相当。冰川岩溶水系统同样具有较高岩溶作用碳汇强度的原因主要是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冰川退缩加剧,冰川固体水库水量释放增多,致使冰川岩溶水系统径流量显著增加效应超出因稀释作用而产生的[HCO3-]降低效应,进而使得山岳冰川岩溶水系统的碳汇强度增大。这也暗示着随着某些冰川融化,径流量逐渐减小将使岩溶作用碳汇强度降低。
气候系统变化
ENSO,火山活动与大气CO2的年际变化
陈中笑 程军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1, (3): 171-177.  
摘要 ( 2445 )   HTML ( PDF (3942KB)( 1310 )
利用大气CO2及其δ13C的观测数据分析了不同区域大气CO2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并结合δ13C的变化趋势判断大气CO2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来自陆地还是海洋。结果表明:大气CO2的年际变化主要受ENSO引起的陆地植被初级生产量而不是海洋吸收变化的影响,且La Nina对大气CO2的影响大于El Nino。火山活动后大气CO2的增加幅度减小,甚至掩盖了ENSO的影响,喷发后δ13C的增幅同步减小说明大气CO2增幅减小缘自温度持续降低引起的海洋吸收的增加或陆地呼吸作用的减弱。
北极夏季无海冰状态时的东亚气候变化数值模拟研究
马洁华 王会军 张颖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1, (3): 178-183.  
摘要 ( 2755 )   HTML ( PDF (4120KB)( 1208 )
利用CMIP3模式在IPCC SRES A1B情景下对未来气候的预测结果,得到北极夏季无海冰的一种情况,即“free Arctic”。利用相应的海温场和CO2含量驱动全球大气环流模式,模拟北极夏季无海冰时的东亚气候。试验结果表明,夏季北极无海冰时,全球表面气温有不同程度的明显升高,高纬地区升温幅度大于低纬地区,同纬度地区陆地大于海洋。海平面气压场表现为陆地上一致性的降低以及副热带海洋和南极洲边缘部分海域的升高。此外,东亚夏季风环流明显增强,季风区降水明显增多。
海河流域水汽输送及其变化特征分析
朱玲 柳艳香 左洪超 向卫国 龚强 于华深 蔺娜 晁华 顾正强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1, (3): 184-188.  
摘要 ( 2949 )   HTML ( PDF (2712KB)( 1387 )
根据海河流域测站降水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日本气象厅JRA-25资料,分析了1951—2008年夏季海河流域大气水汽含量的变化以及不同环流形势下的水汽输送特征,结果表明:海河流域大气水汽含量存在显著的年代际变化特征,与降水量存在显著统计相关;海河流域上空纬向水汽输送主要发生在850~700 hPa之间,经向水汽输送在850 hPa以下存在强的水汽输送带,它是海河流域水汽的主要贡献者,也是影响海河流域降水的最主要因素之一。气旋型环流和南风型环流对海河流域水汽输送有较大影响。
北京1960—2008年气候变暖及极端气温指数变化特征
郑祚芳 丁海燕 范水勇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1, (3): 189-196.  
摘要 ( 3549 )   HTML ( PDF (5088KB)( 2072 )
应用均一化逐日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北京地区1960—2008年气候变暖及主要极端气温指数的统计特征。结果表明:近49年来北京年平均气温增温速率约为0.39℃/10a,最高、最低气温变化具有明显的非对称性。霜冻日数和气温年较差呈现下降趋势,暖夜指数及热浪指数呈现上升趋势,除气温年较差外,其他极端气温指数的气候变率均在加大。北京年平均气温及极端气温指数主要存在21年、15~17年及准10年周期特征。年平均气温与极端气温指数之间存在较强相关性,气候变暖突变发生前后某些极端气温指数发生频率表现出明显差异。自1980年起,北京市区极端最高气温及其增温率明显高于近郊和远郊,高温日数市区多于近郊,近郊多于远郊;近、远郊极端最低气温温差高于城、近郊温差。
温室气体排放
中国交通二氧化碳排放研究
蔡博峰 曹东 刘兰翠 周颖 张战胜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1, (3): 197-203.  
摘要 ( 3578 )   HTML ( PDF (4178KB)( 2645 )
评述了中国全国及区域水平交通领域CO2排放研究的不足和困难,提出了道路运输、铁路运输燃油消费量的估算方法、参数及区域分配方法,并根据文献研究和公开资料进行校对,采用中国交通领域CO2排放因子,计算中国2007年全国和各省道路运输、铁路运输、航空运输和水路运输的CO2排放。中国2007年交通领域CO2排放量为4.36亿t,占2007年全国能源利用CO2排放的7%,低于2007年全球交通部门23%的排放比例。中国道路运输CO2排放占交通领域绝对主体,为86.32%。
澳大利亚能源活动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经验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朱松丽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1, (3): 204-209.  
摘要 ( 2735 )   HTML ( PDF (4027KB)( 1398 )
通过对澳大利亚能源活动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的分析,介绍了澳大利亚清单编制的研究框架、组织管理形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健全我国清单编制管理机构、建立稳定畅通的数据来源渠道、逐步开展企业联网直报等建议。这些工作将有助于促使我国清单编制工作逐步常规化和标准化,及时为政策研究和决策制定提供基础数据并积极应对可能面临着递交频率增加和接受“国际磋商和分析”的挑战。
对策论坛
碳税政策的减排效果与经济影响
周晟吕 石敏俊 李娜 袁永娜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1, (3): 210-216.  
摘要 ( 3079 )   HTML ( PDF (3658KB)( 1525 )
采用基于动态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CGE)构建的能源-环境-经济模型,模拟了在考虑能源利用效率提高的基础上,不同碳税税率以及碳税收入使用方式的减排效果及对经济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基准情景相比,如果碳税收入直接归政府所有,征收30、60、90元/t CO2碳税,2020年的减排率分别为5.56%、10.45%和14.74%,GDP损失率分别为0.04%、0.10%和0.18%。征收碳税可实现的减排量,分别相当于实现2020年CO2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的目标所需减排量的9.9%、18.6%和26.2%。将碳税收入返还给企业和居民,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对企业和居民的负面影响。
调查研究
吉林省敦化市乡村人群气候变化感知的偏差及群体分异研究
田青 姚冬萍 苏桂武 刘健 谢今范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1, (3): 217-223.  
摘要 ( 2823 )   HTML ( PDF (4411KB)( 1211 )
通过问卷调查,具体分析了吉林省敦化市乡村人群对气候变化趋势和极端冷暖年的感知偏差及人群分异。发现乡村人群对气候变化趋势的感知与科学事实比较符合,由于对变暖转折年代更敏感,因而对变暖的确认度在一些时段与科学事实在变化程度或幅度上存在比较大的偏差。乡村人群对极端冷暖年不如对趋势感知的准确度高。经验积累影响乡村人群对气候变化趋势感知准确度,成长经历影响乡村人群对极端冷暖年感知的准确度。建议政府对气候变化教育有专门投入,在应对气候趋势的变化和极端冷暖年变化方面,总结关键人群在粮食种植行为上取得的经验和教训,以教育方式为关键人群提供分享这些案例的机会,服务于提高乡村人群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目标。
简讯
“十二五”绿色发展指标无需过激
潘家华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1, (3): 224-227.  
摘要 ( 2349 )   HTML ( PDF (3285KB)( 1324 )
浙江省1971—2009年日照时数多时间尺度分布特征
吴昊旻 麻碧华 姜燕敏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1, (3): 228-229.  
摘要 ( 2704 )   HTML ( PDF (1145KB)( 1488 )
科学知识
北极报告
王绍武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1, (3): 230-232.  
摘要 ( 2260 )   HTML ( PDF (2260KB)( 1251 )
黑暗时代冷期
王绍武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1, (3): 233-234.  
摘要 ( 2548 )   HTML ( PDF (1181KB)( 1730 )
京ICP备11008704号-4
版权所有 ©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46号 邮编:100081 电话/传真:(010)58995171 E-mail:accr@cma.gov.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