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ISSN 1673-1719
CN 11-5368/P
主管:中国气象局
主办:国家气候中心
创刊于 2005 年 (双月刊)
  作者中心
    » 在线投稿/查稿
    » 投稿指南
  审稿中心
    » 审稿要求
    » 专家在线审稿
    » 编委在线审稿
  在线办公
    » 主编审稿登录
    » 远程编辑登录
  访问统计  
总访问量:4160623
今日访问:58
当前在线:5
  欢迎扫码关注  

微信号:accr_journal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7年, 第03卷, 第01期 刊出日期:2007-01-30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 合并摘要 显示图片
研究论文
大西洋热盐环流与气候突变
王召民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7, (01): 1-007.  
摘要 ( 3890 )   HTML ( PDF (3771KB)( 2371 )
未来是否会发生由大西洋热盐环流崩溃引起的气候突变是目前极富争议性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首先回顾了过去发生的气候突变事件以及若干成因假说,介绍了McGill地球系统模拟组的有关研究成果,并探讨了过去气候突变事件中的南北半球遥相关,最后讨论了未来是否会发生大西洋热盐环流崩溃引起的气候突变。对过去发生的大西洋热盐环流突变的研究表明,它产生的气候背景与现代气候以及将来进一步变暖的气候截然不同,因此不能凭过去发生过的突变事件来推论将来会发生类似的气候突变。尽管有的气候模式预测全球变暖会导致大西洋热盐环流减弱甚至崩溃而引发气候突变,但是目前全球气候系统的观测有许多不足之处,并且现代气候模式也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尚不能确信现在的全球变暖会导致这样的气候突变。
海洋对全球变暖的响应及南海观测证据
刘长建 杜岩 张庆荣 陈特固 王东晓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7, (01): 8-013.  
摘要 ( 3515 )   HTML ( PDF (4116KB)( 2448 )
回顾了世界各大洋和若干区域海洋的海平面、热含量、温盐结构及珊瑚变化等方面的主要成果,并对中国南海温盐结构的长期变化趋势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对全球增暖的响应,南海中层水盐度的长期变化表现出一定的淡化趋势。
综述
近千年全球温度变化研究的新进展
王绍武 罗勇 闻新宇 董文杰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7, (01): 14-019.  
摘要 ( 3857 )   HTML ( PDF (4302KB)( 3119 )
结合国内外有关研究,综合评述了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家研究理事会的报告 --"近两千年地面温度的重建"。重点介绍了气候变暖的新证据,3个特征时期即20世纪气候变暖、小冰期(LIA)、中世纪暖期(MWP)和近千年温度变化模拟的结果。
白垩纪温室气候机制的模拟研究评述
于革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7, (01): 20-025.  
摘要 ( 3156 )   HTML ( PDF (6799KB)( 1905 )
白垩纪是地质史上一个典型的温室气候时期,国际上围绕白垩纪气候成因开展了一系列模拟研究。在评述白垩纪古气候模拟的基础上,讨论了气候模式的应用和发展、古气候边界场设置和模拟试验,分析白垩纪温室气体、古地理、古海洋以及海陆生态系统对气候的作用和反馈。这些古气候模拟试验锁定在气候变化的关键时段和驱动因子、测试地球内外动力和地球各圈层反馈作用,可为认识温室气候的成因、探讨气候变化内在机制和预测未来气候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研究短论
1956-2005年中国暖冬和冬季温度变化
王凌 张强 陈峪 龚道溢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7, (01): 26-030.  
摘要 ( 3441 )   HTML ( PDF (5045KB)( 29570 )
利用全国565个台站1956-2005年冬季平均温度资料,将多年温度变化划分为偏暖、偏冷和正常三类等概率气候事件,由此给出了一个新的暖冬指数和暖冬的定义。结果表明:暖冬指数与中国冬季温度的变暖趋势相一致,并表现出显著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其变率分别为10%/10 a和0.4℃/10 a。近50 a暖冬事件共计发生13次,其中近85%的暖冬发生在1986年以后。受年际尺度变化的影响,2004/2005年和2005/2006年暖冬主要发生在青藏高原和华南南部,而东北、内蒙古及中部大部分地区为冷冬或正常。
1951-2005年燕山南麓夏季降水变化特征
郝立生 毕宝贵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7, (01): 31-035.  
摘要 ( 3097 )   HTML ( PDF (4192KB)( 2134 )
利用燕山南麓1951-2005年夏季降水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采用统计分析等方法,对燕山南麓夏季降水演变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近55 a来,燕山南麓夏季降水线性减少趋势显著,平均每10 a年减少29 mm,夏季降水在20世纪70年代末发生了一次气候突变。燕山南麓夏季降水和东亚夏季风变化周期不一致。燕山南麓夏季降水减少主要是由于亚洲中纬度地区和极地地区环流变化造成的。
青海南部冬季积雪和雪灾变化的特征
时兴合 李生辰 李栋梁 唐红玉 马占良 苏忠诚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7, (01): 36-040.  
摘要 ( 3286 )   HTML ( PDF (3546KB)( 1967 )
利用1961-2005年青海南部牧区气象台站观测的气温、降水、积雪资料,用气候诊断方法分析了该地区积雪等气候要素的年代际演变特征以及雪灾变化的成因。结果表明:20世纪60-90年代冬季青海南部牧区中雪和大雪出现的站次以及雪灾出现的站次有逐步增多的趋势,降雪量和地表平均积雪量每10 a分别增加1. 253 mm和8.246 cm,单站积雪量在海拔4100 m左右的高度上增加比较明显,其变化是由气候的年代际波动引起的。
1957-2000年东北地区春季极端气温变化及其与北极涛动的关系
王冀 江志红 张海东 娄德君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7, (01): 41-045.  
摘要 ( 3543 )   HTML ( PDF (3428KB)( 2282 )
利用东北地区32个测站1957-2000年逐日气温资料,分析了东北春季极端气温指数的变化特征及其与同期和前期北极涛动指数的关系。结果表明:春季日气温距平值基本上是由高纬向低纬、由东向西增加;44 a来日气温距平强度变化呈现正趋势,春季的冷日和冷夜呈减少趋势,暖日和暖夜呈增加趋势。东北春季气温与春季北极涛动(Arctic Oscillation, AO)在年际时间尺度上具有很强的正相关性,AO和极端气温指数也存在着相同的变化周期和突变时间。
吉林省气候变化及其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廉毅 高枞亭 沈柏竹 任红玲 唐晓玲 刘玉英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7, (01): 46-049.  
摘要 ( 3266 )   HTML ( PDF (3288KB)( 2271 )
应用气候观测、再分析资料和吉林省粮豆单产资料,研究了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近40多年来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吉林省是夏季农业生长季(5-9月)的平均温度上升趋势最显著的地区,该省中西部、南部和辽宁省为东北地区年降水量线性减少趋势较显著的地区,气候变化以暖干倾向为主;吉林省东部为年降水量线性增加趋势的显著地区。吉林省气候变暖对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粮豆单产的持续增长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在20世纪末期至21世纪初,这种有利作用已不明显,呈现出粮豆单产年际变化随降水量的多寡而振动的特点。
2006年全球气候异常,多项纪录被打破
苗秋菊 张婉佩 沈永平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7, (01): 50-053.  
摘要 ( 3101 )   HTML ( PDF (3126KB)( 2204 )
以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2006年全球变化状况的报告为基础,结合全球相关的资料报道,总结了2006年全球的气候变化特征:2006年为近百年来第5个最暖年,全球出现了大范围的气候异常,包括欧洲最暖的秋天、澳大利亚的严重干旱、非洲大角地区的极端干旱和严重洪涝、菲律宾群岛的暴雨,以及北极海冰面积的进一步减少等。
对策论坛
减少发展中国家毁林排放谈判进展
张小全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7, (01): 54-057.  
摘要 ( 2971 )   HTML ( PDF (6287KB)( 2036 )
减少毁林可为减缓大气温室气体浓度上升做出重要贡献,因此减少毁林的议题已被提上气候公约谈判的议事日程(议题6),将成为今后相当长时间内谈判的重要议题之一。通过调研和分析各缔约方提交的对减少毁林提案的意见及附属科学技术咨询机构(SBSTA)第24届会议的谈判情况,对各国的观点进行了归纳总结和剖析。
英国温室气体排放贸易制度的实践与评价
吴向阳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7, (01): 58-061.  
摘要 ( 3334 )   HTML ( PDF (3505KB)( 2221 )
温室气体排放贸易作为一种经济激励型的环境管理手段,对企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有成本效率作用。详细介绍了英国温室气体排放贸易制度框架,并对其政策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评价。
消息
中-意气候变化与气候变率学术研讨会在意大利召开
张雁 任国玉 刘洪滨 赵宗慈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7, (01): 62-062.  
摘要 ( 2657 )   HTML ( PDF (397KB)( 1718 )
京ICP备11008704号-4
版权所有 ©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46号 邮编:100081 电话/传真:(010)58995171 E-mail:accr@cma.gov.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