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ISSN 1673-1719
CN 11-5368/P
主管:中国气象局
主办:国家气候中心
创刊于 2005 年 (双月刊)
  作者中心
    » 在线投稿/查稿
    » 投稿指南
  审稿中心
    » 审稿要求
    » 专家在线审稿
    » 编委在线审稿
  在线办公
    » 主编审稿登录
    » 远程编辑登录
  访问统计  
总访问量:4160623
今日访问:58
当前在线:5
  欢迎扫码关注  

微信号:accr_journal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3年, 第19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3-03-30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 合并摘要 显示图片
目录
第19卷第2期目次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3, (2): 0-0.  
摘要 ( 182 )   PDF (1245KB)( 318 )
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WGIII专栏
IPCC AR6:长期减排路径
姜克隽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3, (2): 133-138.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22.248
摘要 ( 860 )   HTML ( 81 )   PDF (1085KB)( 808 )

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三工作组报告于2022年4月发布,与前几次评估报告类似,其中一章是长期减排路径。每次评估报告长期减排路径在整个评估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长期减排路径可以为全球未来的合作提供学术支持。第六次评估报告对到2021年为止的公开发表的情景进行了评估,其中主要的情景是针对《巴黎协定》中提出的温升目标进行的研究,这次评估报告长期减排路径的核心是分析实现《巴黎协定》目标的路径和相关政策、成本,以及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联。本文解析了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三工作组报告中第三章的主要评估结果,也给出了未来长期减排路径研究的方向。实现《巴黎协定》温升目标下的碳预算随着CO2排放持续上升而缩减,要实现这些目标,全球需要在2025年之前实现碳达峰之后进入快速下降阶段,并在未来需要负排放技术,所有部门都需要有力的减排措施,这些减排会给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负担。

IPCC AR6 WGIII报告解读:城市系统减缓气候变化
米志付, 张浩然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3, (2): 139-150.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22.273
摘要 ( 665 )   HTML ( 39 )   PDF (3165KB)( 824 )

城市系统的减缓策略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重要作用。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AR6)第三工作组报告(WGIII)第八章“城市系统和其他居住区”针对城市系统如何减缓气候变化,围绕城市减缓策略下的协同与权衡、城市系统和温室气体排放、城市减缓策略、治理制度和财政、不同类型城市的综合减缓路线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性的全面评估。报告指出,日益集中的人口和活动是提高资源效率和规模脱碳的机遇。城市碳排放在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中的份额持续增加,且区域间差异较大。到2030年,新建和升级现有城市基础设施将产生显著排放,同时城市土地面积的增长,也对未来碳锁定产生重大影响。鉴于城市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和预测未来极端气候事件更频繁的双重挑战,迫切需要将城市减缓策略纳入城市规划设计中,以应对气候变化。城市只有通过深度脱碳和系统性转型才能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基于报告结论,我国应加强对城市系统减缓气候变化的关注。首先,利用国土空间规划、城市能源系统电气化和加强城市蓝绿基础设施三大总体减缓策略,从多维度、多部门耦合的角度实施可持续城市化。其次,制定城市级别的减缓目标以及碳达峰路径,并加强城市地区之间的合作与关联,以减缓气候变化。

IPCC AR6报告解读:气候治理政策的新视角及对我国的启示
汤维祺, 吴力波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3, (2): 151-159.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22.245
摘要 ( 696 )   HTML ( 57 )   PDF (3750KB)( 661 )

2022年4月,IPCC发布了第六次评估报告(AR6)第三工作组报告(WGIII),指出当前全球气候治理行动与目标尚存巨大差距,亟待立即行动,推动经济、社会、科技全系统的深刻和全面变革。气候治理与经济社会发展、公共治理广泛交互,政策体系的设计需要更加注重多维度、多层级、多目标政策工具的交互,推动法律与规划、国家行动与城市等次国家行动、规制性政策与经济性政策、直接控排政策与间接气候政策间的协同,实现更全面、深入的低碳转型。为此,需优化政策供给,在明确长期变革愿景的基础上,强化气候治理对环境健康、经济增长等其他发展目标的溢出效应、关注气候治理对社会分配的影响、加强社会观念引导和广泛参与,有助于最大化综合效应、最小化行动阻力,为气候治理构建良好的政策环境。对我国而言,面对“双碳”目标的严峻挑战,亟待做好碳市场与其他关键政策节点衔接;鼓励、引导各地因地制宜自主行动深化低碳转型,强化国家支持和区域间协同;深入探索以低碳转型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协同路径;并从推动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角度,优化减排、增汇、负碳长期路径。通过跨系统、跨部门、多层级政策协同,构建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和气候治理等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气候系统变化
国内外太阳能资源评估方法研究现状和展望
王科, 黄晶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3, (2): 160-172.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22.096
摘要 ( 796 )   HTML ( 64 )   PDF (1678KB)( 1164 )

太阳能被认为是最有希望大规模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对太阳能资源进行合理且准确的评估是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然而全球大部分地区的太阳辐射观测资料十分有限,利用其他气象数据对太阳能资源进行评估是目前的主流方法。文中归纳和总结国内外太阳能资源评估的4种主要方法的基本原理、主要技术路线以及最新研究进展,对比分析不同方法的误差范围,系统地讨论各种评估方法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对太阳能资源评估方法在我国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经验模型和人工智能模型较依赖数据的特征,物理模型中云影响太阳辐射过程的描述存在不准确性,数值天气预报模式中资料同化和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的选定较关键。发展多种方法结合的太阳能资源混合评估模型是未来太阳能资源评估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

基于多源数据的青藏高原雨季降水特征变化分析
栾澜, 翟盘茂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3, (2): 173-190.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22.046
摘要 ( 643 )   HTML ( 45 )   PDF (20535KB)( 758 )

高原地区地形复杂,气象测站的长期实地观测数据有限,且主要集中在东部区域。虽然近年来各种降水分析数据集得到了发展,但这些数据集的代表性及数据之间的一致性等问题制约了对高原地区的降水特征变化的认识。基于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青藏高原地区89个地面气象站降水数据及西部9个加密自动站数据,综合分析了多套逐日格点分析数据集(APHRO、CN05.1、CMFD、TRMM及GPCP)反映的雨季降水量、降水日数、极端降水量及极端降水日数与实际观测之间的一致性与差异,并深入研究了其区域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CN05.1及CMFD数据与高原实地观测的数据在区域平均降水量变化,降水量和极端降水量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变化趋势分布等方面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但在降水日数与极端降水日数方面均存在一定差异;APHRO降水数据集揭示的高原雨季降水量和降水日数变化趋势偏小,极端降水量与日数的变化趋势与实地观测的趋势相反;GPCP与TRMM降水分析数据序列较短,反映的高原地区极端降水变化趋势与观测较一致,但高原总体降水量变化与观测结果反向,降水日数变化则被明显高估。(2)以实地降水观测为基准,考虑其他多套分析数据集的一致性特点,综合评估得到:对于高原整体,1961—2019年雨季降水量、极端降水量、极端降水日数总体上呈现增加的趋势;但对降水日数,由于实地观测得到的变化与其他分析数据结果之间差异较大,对其变化的认识仍存在不确定性。从不同气候分区上看,高原干旱区与半干旱区的降水量、降水日数、极端降水量、极端降水日数总体增加;对于半湿润区,极端降水日数微弱增加,降水量与极端降水量明显增加,但在其东部和中部地区微弱减少,而降水日数由于在其东部和南部显著减少引起半湿润区总体上呈现出减少趋势。

温室气体排放
双碳目标下建立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的思考与展望
杨姗姗, 郭豪, 杨秀, 李政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3, (2): 191-202.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22.218
摘要 ( 870 )   HTML ( 67 )   PDF (5155KB)( 834 )

中国在碳达峰碳中和的“1+N”政策体系中提出要将能耗双控过渡到碳排放双控,建立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已有研究大多关注目标制定、碳排放分配的方法学,或以制度体系设计为对象进行分析,缺乏对分解模式、不同责任主体协同、责任主体与排放源匹配等制度关键问题的讨论。文中从制度实施角度着眼,梳理国内外控制碳排放的相关制度实践,提出构建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的“目标分解→出台政策→实施行动→评估调整”全流程管理和要素,并提出各个环节的具体建议:(1)目标分解采用“区域和行业分解相结合”的模式,将发电等纳入碳市场行业的重点排放单位按行业分解和管控,其他排放源(包括一般排放企业、建筑、交通等)按区域分解和管控;(2)政策工具要匹配责任主体的管理模式和排放源的减排重点,发挥不同责任主体间的协同作用,避免重复管理;(3)要建设相应的数据核算和支撑体系,并形成评估反馈和调整机制。

碳中和目标下全球交通能源转型路径
李丹阳, 陈文颖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3, (2): 203-212.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22.184
摘要 ( 541 )   HTML ( 30 )   PDF (4886KB)( 535 )

《巴黎协定》提出将21世纪末全球温升控制在2℃以内并努力控制在1.5℃以内。截至2021年11月,超过140个国家已经或考虑提出碳中和目标,覆盖全球90%的排放,充分体现了新气候治理体系下各国深度减排的雄心。交通部门作为重要的终端能源消费部门,在各地区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路径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使用自主构建的全球31区能源系统模型GTIMES 2.0对碳中和目标下交通能源转型路径进行模拟。结果表明:碳中和目标下全球交通能源系统将发生深刻变革,交通碳排放将于2030年达到峰值85亿t,2050年降至27亿t,同时交通用能中超过60%将转换为电力和氢能。道路运输未来仍是交通部门最大的碳排放源,航空运输由于需求增长较快、减排难度较大,未来碳排放占比会明显上升。各国交通减排路径存在差异,全球31个区域中包括欧盟、英国、日本、韩国等11个区域交通碳排放在2018年已经达峰,中国、“一带一路”沿线区域、印度等将于2030年或之后达峰。2050年,23个区域交通碳排放相对2018年下降50%以上,但印度相对2018年仍然明显上升。

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政策对碳排放的影响评估
谭显春, 高瑾昕, 曾桉, 幸绣程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3, (2): 213-226.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22.069
摘要 ( 617 )   HTML ( 21 )   PDF (2070KB)( 662 )

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政策是地方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手段,但已有研究对该政策的碳减排效果关注较少。基于此,文中选取2013—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分析试验区政策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并进一步采用中介效应模型探究试验区政策影响碳排放强度的作用路径,采用调节效应模型考察金融发展水平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试验区政策的实施显著降低了试点地区的碳排放强度,且金融发展水平对试验区政策的碳减排效果起到了正向调节作用。从作用路径来看,试验区政策主要通过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碳减排,而技术创新的中介效应尚未得到验证。因此,未来应从深化拓展试验区工作、持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加大技术创新政策力度并根据金融发展水平制定具有区域特色的绿色金融政策等方面推动绿色金融发展。

碳信息披露与资本市场开放——基于沪港通与深港通的实践检验
许光清, 吴静怡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3, (2): 227-237.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22.156
摘要 ( 327 )   HTML ( 18 )   PDF (1406KB)( 426 )

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背景下,企业碳信息披露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社会监督作用的基础。文中研究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碳信息披露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碳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以沪港通和深港通为背景,以2012—2020年我国2182家A股上市企业数据为样本,构建多维度碳信息披露质量评价体系,运用多期倍分法(DID)模型进行分析。实证结果表明:资本市场开放对于企业碳信息披露有正向促进作用。信息环境对该促进作用有调节效应。外部压力和内部激励两方面的共同作用促成了企业在资本市场开放的背景下更好地披露碳信息。最后提出将对碳信息披露的促进作用纳入资本市场开放的考量、培养应对气候变化导向的资本市场、完善我国碳信息披露框架、努力改善公司治理方式并提高公司治理能力等政策建议。

基于动态改进等比例法的省级CO2排放总量目标分解研究
王睿, 张赫, 张韵, 黄雅哲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3, (2): 238-248.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22.178
摘要 ( 247 )   HTML ( 18 )   PDF (1354KB)( 341 )

在原应用于全国CO2排放强度目标分解的改进等比例方法基础上进行动态化改进,以适应省级CO2排放总量目标向地级市分解需求。以河北省地级市分解方案为例,结果表明:省内煤炭、钢铁等传统高碳产业城市应严格控制CO2排放增长,仅获得少量CO2相对剩余空间;而京津以南三市获得较多相对剩余空间,为雄安新区建设和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提供一定CO2排放增量空间。通过碳达峰控制时间判别,除唐山市和邯郸市应控制率先达峰外,大多数城市仍按照2030年前按时达峰管控,即可满足河北省2030年前整体达峰需求。最后,基于新老方法分解方案比较分析,动态改进等比例法在公平与效率的基础上,兼顾考量了城市自身发展趋势和控碳政策导向,与原方法分解逻辑和余量侧重有所不同。本方法可进一步优化以适应不同发展特征省份的碳排放目标分解需求。

对策论坛
欧洲议会涉气候法案的内容与经验借鉴
田丹宇, 柴麒敏, 刘伯翰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3, (2): 249-257.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22.180
摘要 ( 475 )   HTML ( 27 )   PDF (1341KB)( 410 )

欧盟委员会于2022年6月提出的制定《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设立“社会气候基金”等8项涉气候法案是落实《欧洲气候变化法》,实现其2030年减排55%以上、2050年前达到气候中和的重要保障。8项涉气候法案从“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有利国际贸易”三个维度,通过政府手段分解减排目标、运用市场手段调配减排资源、出台新贸易规则避免碳泄露,将开启欧盟碳市场自成立以来的最大规模变革,并通过碳边境调节机制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欧盟贸易伙伴形成“碳价胁迫”。文中对8项涉气候法案进行了整体分析和评价,并提出夯实我国政府部门的碳控排责任、发挥我国碳市场的旗舰制度作用、提高我国应对碳贸易壁垒的能力等政策建议。

简讯
全球变暖与旱涝事件
赵宗慈, 罗勇, 黄建斌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3, (2): 258-262.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22.249
摘要 ( 327 )   HTML ( 33 )   PDF (959KB)( 680 )
京ICP备11008704号-4
版权所有 ©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46号 邮编:100081 电话/传真:(010)58995171 E-mail:accr@cma.gov.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