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ISSN 1673-1719
CN 11-5368/P
主管:中国气象局
主办:国家气候中心
创刊于 2005 年 (双月刊)
  作者中心
    » 在线投稿/查稿
    » 投稿指南
  审稿中心
    » 审稿要求
    » 专家在线审稿
    » 编委在线审稿
  在线办公
    » 主编审稿登录
    » 远程编辑登录
  访问统计  
总访问量:4160623
今日访问:58
当前在线:5
  欢迎扫码关注  

微信号:accr_journal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1年, 第17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1-05-30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 合并摘要 显示图片
目录
第17卷第3期目次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1, (3): 0-0.  
摘要 ( 214 )   PDF (1286KB)( 393 )
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专栏
从理念到行动:温室气体与局地污染物减排的协同效益与协同控制研究综述
毛显强, 曾桉, 邢有凯, 高玉冰, 何峰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1, (3): 255-267.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20.285
摘要 ( 1054 )   HTML ( 101 )   PDF (1618KB)( 1421 )

自20世纪90年代IPCC提出协同效益概念以来,大量研究充分证实了温室气体减排政策、措施能产生可观的局地生态环境质量和健康效益。相应地,既有研究也证实局地大气污染物减排政策、措施对温室气体减排同样具有协同效益。中国进入工业化成熟期不久,局地大气污染压力即达到峰值,又迎头遭遇国际应对气候变化浪潮,同时面临空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双重减排压力。因此,国内研究不仅关注“由碳及污”或“由污及碳”的单向协同效益评估,更加重视对综合减排措施的协同效益评价。21世纪初,美国国家环保局提出的温室气体与局地大气污染物协同控制概念在中国得到更为广泛的欢迎和接受,并由中国学者首先定义了协同控制的内涵,认为协同控制是实现最大化协同效益的手段和途径。这一进展将人们对协同效益的认识提升到“全球视野、局地行动”的新高度,推动人们从被动地接受“协同效益”,转而主动寻求“协同控制”温室气体和局地大气污染物,为统筹全球和国内(局地)两个减排战场,提供了从认识论、方法论到实践论的全方位支持。中国学者在国内外协同效益、协同控制研究基础上,构建协同控制效应评价和协同控制路径规划方法,并通过多个行业、城市、区域的案例研究证实了该方法体系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协同控制”也已上升成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和持续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的重要策略。在中国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的过程中,协同控制的理念、措施、政策将发挥愈加重要的作用。未来,协同控制研究需要将所关注的对象要素,从仅局限于大气扩展至整个生态环境系统;而对建立协同控制的治理体系的研究,将成为实现宏观层面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治理协同的关键。

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减排协同效应评估方法及应用
高庆先, 高文欧, 马占云, 唐甲洁, 付加锋, 李迎新, 任佳雪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1, (3): 268-278.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20.206
摘要 ( 1147 )   HTML ( 74 )   PDF (1858KB)( 1271 )

基于二维四象限图构建了一个量化大气污染控制和温室气体减排协同效应的评估指标,建立了量化评估协同效应方法;针对《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评估中能源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措施进行了协同效应量化实施效果评估。结果显示:所有实施的减排污染物的措施均有正的CO2减排协同效应,应该积极鼓励和推荐。实现CO2和SO2减排最大协同效应的措施是减少煤炭消费总量;此外,电力替代煤炭和油品、天然气替代燃煤等也可以实现较大的SO2减排,但其CO2的减排效果相对较小;淘汰小型燃煤锅炉可以实现较高的NO2和CO2减排;淘汰落后产能和化解过剩产能等也有较高的协同效应;SO2和CO2协同效应评估指数最高的是能源消耗下降措施,其次是燃料替代措施;NO2和CO2协同效应评估指数最高的是淘汰燃煤锅炉措施,其次是天然气替代燃煤措施;烟尘和CO2协同效应评估指数最大的是燃煤替代措施,其次是能源消耗下降措施。2013—2017年《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能源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部分措施的实施,实现了SO2减排2264.78万t,NO2减排656.1万t,烟尘减排469.18万t,同时实现了CO2减排14.62亿t,具有显著的正向协同效应。

中国交通部门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模拟研究
冯相昭, 赵梦雪, 王敏, 杜晓林, 田春秀, 高霁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1, (3): 279-288.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20.214
摘要 ( 626 )   HTML ( 31 )   PDF (2980KB)( 1010 )

开展交通领域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减排研究对于实现能源、环境和气候变化综合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文中以我国交通部门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治理为切入点,开展道路、铁路、水运、航空和管道运输等各子部门未来需求预测,并运用长期能源可替代规划系统模型(LEAP),通过构建基准情景、污染减排情景、绿色低碳情景和强化低碳情景,模拟分析我国交通领域能源需求、污染物及碳排放趋势。结果表明,强化低碳情景下,我国交通部门能源消费将在2037年达峰,CO2排放将在2035年达峰;绿色低碳情景下,CO2排放将在2040年达峰;淘汰老旧汽车、“公转铁”“公转水”等政策性措施将有效减少NOx、PM2.5等污染物排放,发展氢燃料、生物航油等技术性措施将进一步减少污染物排放;要实现交通领域绿色低碳发展,需分别对客运、货运交通从节能降碳与协同减排两方面实施相关措施,综合施策是完成能源消费与碳排放达峰目标的重要保证。

无水印刷技术协同减排污染物与温室气体案例评估
李媛媛, 王敏燕, 李丽平, 裘轶政, 吕举男, 田春秀, 姜欢欢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1, (3): 289-295.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20.224
摘要 ( 418 )   HTML ( 24 )   PDF (1475KB)( 446 )

无水印刷技术作为印刷行业源头替代的重要技术之一,主要适用于出版物印刷、包装印刷等平板印刷,在国际上已得到了普遍应用。文中以北京某印刷企业为案例,开展企业层面引进无水印刷技术后挥发性有机物(VOCs)与CO2协同减排评估,通过实地监测和公开文献获取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与基准情景相比,采用无水印刷技术和安装末端治理设施均能减少VOCs的排放量,但采用无水印刷技术的VOCs减排效果更佳,减排率为60%左右。采用无水印刷技术后CO2排放量显著下降,安装末端治理设施会增加CO2排放量。以无水印刷为代表的源头替代技术可以实现VOCs和CO2的协同减排。

工业部门污染物治理协同控制温室气体效应评价——基于重庆市的实证分析
王敏, 冯相昭, 杜晓林, 吴莉萍, 赵梦雪, 王鹏, 安祺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1, (3): 296-304.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20.212
摘要 ( 459 )   HTML ( 26 )   PDF (1364KB)( 655 )

以高能耗为主要特征的工业部门是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重要排放源。为推动协同管控,文中结合生态环境部在重庆市组织开展的试点工作,对工业企业NOx污染治理协同控制温室气体的效应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表明,以末端治理为手段的NOx治理措施协同控制温室气体的效果为负,即工业企业去除1 t NOx会直接或间接增加CO2排放1.811 t,采用SNCR技术且选择氨水等非尿素类脱硝剂有助于减少工艺过程和电力间接CO2排放。2017年工业企业NOx减排导致CO2排放增加52.57万t,占重庆市能源活动CO2排放总量的0.3%。电力碳排放因子降低1%和降低5%情景下,NOx减排的总协同度将分别提高0.9%和4.3%,尤以水泥制造业的协同效果改善最明显。减少尿素使用和提高电力低碳化程度有助于降低工业领域NOx减排对CO2排放的负协同效果。

气候系统变化
三组火山强迫资料差异及其对模式模拟结果的影响
高雅, 高超超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1, (3): 305-316.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20.162
摘要 ( 345 )   HTML ( 19 )   PDF (3345KB)( 331 )

Gao2008、Crowley2013和Sigl2015火山强迫资料,均基于极地冰芯重建。由于每组重建使用的冰芯数据和分析方法等不同,因此结果存在差异,从而影响气候模式应用。文中详细梳理三组火山强迫资料在原始冰芯数据、信号识别提取和沉积通量计算等方面的差异;介绍重建中涉及的对未知火山事件发生季节、纬度及从极地硫酸盐沉积通量向平流层辐射强迫通量转换等所做的假设;归纳资料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在此基础上,总结重建不确定性对模式应用的影响,希望为涉及气候模式的研究工作提供从气候系统外强迫资料解读或审视气候变化模拟与影响评估的视角,更好为气候模拟和预测服务。

沿海地区复合洪水危险性研究进展
方佳毅, 殷杰, 石先武, 方建, 杜士强, 刘敏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1, (3): 317-328.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20.210
摘要 ( 1125 )   HTML ( 80 )   PDF (2183KB)( 1334 )

沿海地区频繁遭受洪水灾害,往往并非单一灾种驱动,而是多种致灾因子相互影响的综合结果。文中梳理了沿海地区复合洪水的主要驱动机理,归纳了复合洪水危险性研究中统计模型和动力数值模型两类主要研究方法,并分别阐述了近年来主要进展。复合洪水是极端高潮位(包括天文潮位、风暴潮和海浪)、河流洪水和强降水过程的两两组合或者是三者同时发生。基于统计模型的复合洪水危险性研究主要致力于各致灾变量的关联性分析和联合概率建模,可较好理解大尺度上复合洪水的时空变化,以及和气候因素之间的关系,其研究难点和未来趋势是构建非一致假设下二维以上的复合洪水统计模型。基于水动力数值模型的复合洪水淹没模拟需要水文、海洋和水力等多个模型耦合以及大气气象要素(台风过程、风场、气压场)作为重要边界条件,建模过程较复杂,计算耗时长,对计算水平要求高,但可较好地刻画复合洪水的演变过程,并便于未来情景分析。未来需要重视沿海地区复合洪水致灾成害机理的研究。在气象海洋预报业务服务方面,建议加强沿海地区复合洪水监测与预警技术方法研究,对沿海地区复合洪水过程全方面多角度监测,进行动力框架改进、物理过程参数化优化和资料同化,提高模式网格分辨率,优化集合预报方案。最后,亟需探究未来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对复合洪水危险性的综合影响。

1961—2018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暴雨过程的客观识别及其变化特征
高筱懿, 赵俊虎, 周杰, 钱忠华, 封国林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1, (3): 329-339.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20.090
摘要 ( 551 )   HTML ( 34 )   PDF (14989KB)( 987 )

利用区域性极端事件客观识别方法(OITREE)和长江中下游地区381站逐日降水资料对1961—2018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暴雨过程进行了客观识别。共识别挑选出245次区域性暴雨过程。长江中下游地区暴雨过程持续时间以2~3 d为主,最长为8 d,累积强度主要集中于(2~4)×103 mm之间,累积面积主要集中于(2~5)×105 km2之间。长江中下游地区暴雨过程主要发生在夏季,尤其是6—7月。湖北东南部、安徽南部和江西北部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暴雨过程发生最频繁的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暴雨过程既有长期变化趋势,又有年代际变化特征,近58年来发生频次显著增加(0.3次/(10 a)),暴雨过程频次及5项指标均呈现出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20世纪60—80年代末期为暴雨过程偏少阶段,90年代呈增加趋势并在90年代末期达到峰值,在21世纪初急速下降后又有缓慢增加趋势。

气候变化影响
1961—2018年中国主要江河枯季径流演变特征与成因
舒章康, 张建云, 金君良, 王国庆, 汪琳, 曹民雄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1, (3): 340-351.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20.102
摘要 ( 968 )   HTML ( 32 )   PDF (4920KB)( 1049 )

枯季是水旱、水生态和水资源问题的重要时期,枯季径流的变化直接影响着河流生态和流域水资源管理。基于中国网格气象数据和主要江河枯季径流资料,初步分析了1961—2018年中国气候变化趋势和主要江河枯季径流演变特征与成因。结果表明,全国枯季平均气温显著上升,北方地区升温较早,南方地区2001—2018年升温明显。全国约84%的地区枯季降水有增加趋势,其中约42.2%的地区增加显著;全国枯季降水呈现西北、东北和东南显著增加,中部变化不显著格局。黄河中游和海河枯季径流下降显著,2001—2018年黄河中游枯季径流较1961—1980年减少了34%,同时期海河流域枯季径流量减少幅度均超过80%;松花江上游和长江流域枯季径流增加显著,2001—2018年松花江上游枯季径流量增加了约67%,长江流域枯季径流量增加了约16%。枯季降水增加主导了松花江上游、辽河、淮河、长江以及珠江枯季径流的增加;气温的显著上升对黄河中游和海河等地枯季径流有显著负向作用;人类活动是松花江中游、黄河和海河枯季径流下降的主要影响因素。尽管全国枯季降水的增加对于缓解流域生态和水资源问题有积极作用,但人类活动和气温显著上升加速了水资源的消耗,加大了流域水资源脆弱性。

帕米尔高原东部径流量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尚华明, 范煜婷, 张瑞波, 喻树龙, 张同文, 魏文寿, 刘卫平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1, (3): 352-360.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20.042
摘要 ( 682 )   HTML ( 21 )   PDF (3738KB)( 752 )

水资源是制约中国西北干旱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的关键因素。以发源于帕米尔高原东部的喀什噶尔河和叶尔羌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该区6个气象站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观测资料,以及5条代表性河流的出山口水文站1950年代晚期以来的月径流量观测数据,分析了该区域气候和水文年际变化特征,以及气候变化背景下径流量的响应特征。结果发现:(1)研究区降水、气温都呈显著上升趋势,除盖孜河外,所有河流径流量均呈显著上升趋势。河流径流量的年内分布和年际变化特征反映了各河流径流主要补给来源的差异。(2)帕米尔高原东部河流出山口径流量受到气温和降水的共同影响,其中以冰川补给为主的叶尔羌河、库山河和盖孜河年径流量与当年夏季(6—8月)气温显著正相关(P<0.001);以降水和积雪补给为主的提孜那甫河和克孜河年径流量与上年7月至当年6月降水量显著正相关(P<0.001)。(3)随着气温升高和降水量增加,流域的蒸发加剧,帕米尔高原东部河流径流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年径流量与夏季气温的正相关关系减弱,与上年7月至当年6月降水量正相关增强。

简讯
拜登政府气候行政指令解析及应对策略探讨
陈迎, 王谋, 吉治璇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1, (3): 361-366.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21.056
摘要 ( 339 )   HTML ( 24 )   PDF (1086KB)( 714 )
CMIP6土地利用模式比较计划(LUMIP)概况与评述
王爱慧, 缪月, 史学丽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1, (3): 367-373.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20.170
摘要 ( 842 )   HTML ( 78 )   PDF (1108KB)( 1541 )
巴黎能力建设委员会助力全球气候治理
张永香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1, (3): 374-376.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20.153
摘要 ( 376 )   HTML ( 16 )   PDF (1084KB)( 412 )
气象、环境与新冠肺炎有关系吗?
赵宗慈, 罗勇, 黄建斌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1, (3): 377-378.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20.296
摘要 ( 480 )   HTML ( 31 )   PDF (910KB)( 532 )
京ICP备11008704号-4
版权所有 ©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46号 邮编:100081 电话/传真:(010)58995171 E-mail:accr@cma.gov.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