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ISSN 1673-1719
CN 11-5368/P
主管:中国气象局
主办:国家气候中心
创刊于 2005 年 (双月刊)
  作者中心
    » 在线投稿/查稿
    » 投稿指南
  审稿中心
    » 审稿要求
    » 专家在线审稿
    » 编委在线审稿
  在线办公
    » 主编审稿登录
    » 远程编辑登录
  访问统计  
总访问量:4160623
今日访问:58
当前在线:5
  欢迎扫码关注  

微信号:accr_journal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2年, 第8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2-11-30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 合并摘要 显示图片
气候变化与水资源专栏
气候变化背景下水资源脆弱性研究与展望
夏军 陈俊旭 翁建武 佘敦先 邱冰 万龙 洪思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2, (6): 391-396.   DOI: 10.3969/j.issn.1673-1719.2012.06.001
摘要 ( 2895 )   HTML ( PDF (4101KB)( 1832 )
论述了气候变化背景下水资源脆弱性概念、内涵及其与适应性管理的联系;综述了水资源脆弱性定量评估方法,包括指标权重法、函数及综合指标法等;介绍了减少水资源脆弱性的适应对策研究。分析表明,联系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水资源脆弱性既有自然变化脆弱性的一面,又有气候变化影响导致水资源供需关系发生变化以及旱涝灾害影响加剧水资源脆弱性的问题。关键是要识别影响水资源脆弱性变化的主要调控变量,通过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对策研究,最大限度地减少水资源脆弱性。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水资源脆弱性研究,将在进一步发展脆弱性影响与评估基础上,逐步转到适应性水资源管理与对策的研究。
气候变化影响下极端水文事件的多变量统计模型研究
夏军 佘敦先 杜鸿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2, (6): 397-402.   DOI: 10.3969/j.issn.1673-1719.2012.06.002
摘要 ( 2936 )   HTML ( PDF (3773KB)( 1454 )
以黄河流域太原气象站和淮河流域鲁台子水文站为研究对象,利用Copula函数构建气候要素(降水)同极端水文事件(干旱和洪水)之间的多元统计模型,分析不同降水条件下不同等级干旱和洪水的发生概率变化。结果表明,Gumbel Copula能够较好地描述太原站7月份的前期累加降水量和帕默尔干旱指数(PDSI)的相关结构。随着降水量的增加,极端干旱的发生概率逐渐减小,重旱、中旱和轻旱的发生概率则先增加后减小。Clayton Copula能够较好地描述鲁台子水文站前期累加降水量和洪峰流量之间的相关结构。当前期累加降水量大于等于某一定值时,随着年最大洪峰x的增大,发生洪峰≥x的极端洪水事件的概率逐渐减小。在同一个极端洪水发生概率下,前期累加降水量越大,洪峰流量出现大值的可能性越大。
气候变化背景下珠江流域极端洪水事件的变化趋势
吴志勇 陆桂华 刘志雨 王金星 肖恒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2, (6): 403-408.   DOI: 10.3969/j.issn.1673-1719.2012.06.003
摘要 ( 2934 )   HTML ( PDF (3581KB)( 1399 )
根据1951—2010年珠江流域23个典型断面流量资料,用P-III型分布曲线拟合洪水系列进行频率计算,分析了珠江流域极端洪水事件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980年以来,珠江流域极端洪水事件发生的频次明显增加,尤其是自1990年以来增加趋势显著;1981—2010年较1951—1980年珠江流域约70%典型断面极端洪水事件呈增加趋势,主要分布在西江、北江、粤西;而近30%的典型断面呈减少趋势,主要分布在东江和桂南。
不同气候情景下华北平原蒸发与径流时空变化分析
莫兴国 孟德娟 刘苏峡 林忠辉 夏军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2, (6): 409-416.   DOI: 10.3969/j.issn.1673-1719.2012.06.004
摘要 ( 2904 )   HTML ( PDF (4553KB)( 1385 )
基于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生成的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中23种气候模式的情景集成数据,采用Schreiber公式和Thornthwaite方法计算实际蒸发和径流,分析了2001—2060年SRES A1B、A2和 B1这3种情景下,华北平原气温、降水、蒸发与径流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未来华北平原气温呈升高趋势,且冬半年升温幅度大于夏半年;降水亦呈增加趋势,而冬半年降水增加幅度小于夏半年;与此相应,华北平原蒸发和年径流呈增加趋势,增幅和空间差异随时间推移而增大,到2041—2060年蒸发将上升7.1%~9.4%,径流将增加8.7%~10.7%。
作物生长对流域水文过程与区域气候的影响
秦佩华 陈锋 谢正辉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2, (6): 417-425.   DOI: 10.3969/j.issn.1673-1719.2012.06.005
摘要 ( 2674 )   HTML ( PDF (4817KB)( 1266 )
利用区域气候模式RegCM3以及考虑作物生长过程的耦合模式RegCM3_CERES对东亚区域进行20年模拟,研究作物生长对流域水文过程与区域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考虑作物生长过程的耦合模式模拟海河流域、松花江流域、珠江流域多年平均降水效果明显改进,在除黑河流域外的各流域模拟的温度负偏差有所减小,其中在海河流域、淮河流域的夏季改进尤为明显。各流域夏季(6、7、8月)月蒸散量最高,其中长江流域、海河流域、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的夏季月蒸散量基本上在100 mm左右,并且七大流域蒸散发的季节变化趋势跟总降水基本一致。多数流域考虑作物生长过程的耦合模式模拟得出蒸散发减少且进入的水汽增加,导致局地水循环率减小;黑河流域与黄河流域降水有所增加,其他流域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小。针对长江流域,比较耦合模式RegCM3_CERES与模式RegCM3模拟结果显示,叶面积指数减少1.20 m2/m2,根区土壤湿度增加0.01 m3/m3,进而导致潜热通量下降1.34 W/m2(其中在四川盆地地区减少16.00 W/m2左右),感热通量增加2.04 W/m2,从而影响到降水和气温。
中国区域陆面覆盖变化的气候效应模拟研究
于燕 谢正辉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2, (6): 426-433.   DOI: 10.3969/j.issn.1673-1719.2012.06.006
摘要 ( 2620 )   HTML ( PDF (5168KB)( 1236 )
基于MODIS和CLCV陆面覆盖资料,利用区域气候模式RegCM4分别进行两组24年(1978—2001年)的数值模拟试验,研究中国区域陆面覆盖变化对区域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以荒漠化和植被退化为主要特征的陆面覆盖变化通过改变陆面能量、水分平衡与大尺度环流进而对气候要素产生重要影响。夏季,中国南方地区普遍降温,季风边缘区及藏北高原气温升高,降水减少;季风边缘区与西北地区气温年际波动加剧;内蒙古中东部地区西南风增强,进而水汽输送增强,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该地区降水。冬季,中国东部地区偏北气流增强,更多干燥冷空气南下,使得黄河以南地区降水减少、气温降低。
气候系统变化
北极涛动、极涡活动异常对北半球欧亚大陆冬季气温的影响
沈柏竹 廉毅 张世轩 李尚锋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2, (6): 434-439.   DOI: 10.3969/j.issn.1673-1719.2012.06.007
摘要 ( 3289 )   HTML ( PDF (3398KB)( 1547 )
利用1951—2012年NCEP/NCAR全球月平均500 hPa高度场、气温场等再分析资料,北极涛动(AO)指数,北半球及其4个分区的极涡指数等资料,分析极涡和AO对北半球特别是欧亚大陆冬季气温异常分布的影响。北半球极涡面积指数与北半球气温相关场呈由北向南的“+、-”分布,显著正相关中心位于极区,显著负相关中心位于欧亚大陆中高纬度地区;AO指数与气温的相关场分布与此反位相。极涡各分区面积指数体现与各大洲气温显著相关的地域特征,尤其是亚洲极涡面积指数比AO的相关区域更偏向亚洲和中国东部及沿海地区,能表征亚洲大陆冬季风向中低纬度爆发的某些特征。2006年以来AO指数呈较明显的下降趋势,北半球、亚洲区极涡面积指数呈显著的上升趋势,这是有利于欧亚大陆近几年连续冬季气温异常偏低的年代际背景;2009—2011年北半球欧亚大陆冬季大范围低温事件,不仅与冬季AO负位相明显变强有关(2011年除外),与北半球以及亚洲区极涡面积指数偏大联系更为密切,亦表明该区域冬季变冷的自然变率明显增强。
北美和欧亚大陆冬季快速增温与地表干湿变化
季飞 黄建平 管晓丹 冉津江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2, (6): 440-447.   DOI: 10.3969/j.issn.1673-1719.2012.06.008
摘要 ( 2611 )   HTML ( PDF (4883KB)( 1373 )
采用东英吉利大学气候研究中心(CRU)提供的月地表温度和降水资料,分析了全球年平均及冬季地表温度变化趋势,发现在北半球中高纬地区半干旱区冬季快速增温。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帕默尔干旱指数(PDSI)研究了北美和欧亚大陆冬季地表干湿变化的时空特征和差异,并讨论北美和欧亚大陆冬季快速增温对地表干湿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北美大陆南部微弱变湿,加拿大北极群岛变湿明显,而在北美大陆的中西部有明显的变干趋势;欧亚大陆大部分地区在冬季有一定的变干趋势,其中尤以西欧南部,中国华北、东北,蒙古中北、东北部及俄罗斯远东地区变干最为显著。但北美和欧亚大陆1950—2008年冬季降水并无显著变化趋势,地表干湿变化主要受气温的影响,尤其是在冬季增温最为快速的地区。
中亚干旱区降水准两年周期振荡及突变特征
黄伟 吴娴 陈建徽 陈发虎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2, (6): 448-455.   DOI: 10.3969/j.issn.1673-1719.2012.06.009
摘要 ( 2902 )   HTML ( PDF (5509KB)( 1567 )
依据东英吉利大学气候研究中心(CRU)1930—2009年0.5°×0.5°分辨率的月降水量及NCEP/NCAR 1948—2009年2.5°×2.5°分辨率再分析逐月位势高度资料,分析了中亚干旱区年降水和季节降水的准两年周期振荡(TBO)特征和突变的时空变化及其可能影响机制。结果发现,中亚干旱区降水具有显著的TBO特征,其I区(哈萨克斯坦西区)、II区(哈萨克斯坦东区)、IV区(吉尔吉斯斯坦区)的年降水TBO相对具有连续性,而III区(中亚平原区)和V区(伊朗高原区)大致以20世纪60—70年代为分界点,存在相反变化。对季节降水而言,除II区年降水的TBO信号主要由夏季的变化决定,其他分区年降水TBO主要由冬季决定。降水突变分析发现,中亚干旱区降水的突变与TBO信号变化有很好的一致性,突变点上降水周期都有向TBO的跃变。另外,对整个亚洲中部干旱区而言,中亚干旱区西部降水突变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初,东部于60年代末发生突变,新疆自80年代末出现气候转型,时间间隔为20年左右。季风区和受西风环流控制的亚洲内陆干旱区降水尽管都表现出TBO基本特征,但其控制因子可能有很大差异,对流层中上层的西风强度TBO可能是导致亚洲中部干旱区降水TBO的重要因子。
松花江、辽河流域实测径流的变化趋势及其与降水的关系
涂钢 李尚锋 孙力 姚耀显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2, (6): 456-461.   DOI: 10.3969/j.issn.1673-1719.2012.06.010
摘要 ( 2984 )   HTML ( PDF (3705KB)( 1139 )
利用松花江、辽河流域内132个降水测站1961—2000年40年的月降水资料,以及水文测站哈尔滨、江桥、铁岭1956—2000年45年的月实测径流量资料,分析松花江、辽河流域实测径流的变化趋势,并探讨夏季径流与同期降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松花江流域的年实测径流量呈现较微弱的下降趋势,而辽河流域年实测径流呈现显著的下降趋势;两流域径流量均存在着一致的阶段性丰枯周期变化;最显著的一次波动是夏季实测径流由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呈现的显著下降趋势转为80年代初期的明显上升趋势;降水是影响松花江、辽河流域夏季实测径流的一个重要气候因素。初步揭示了人类活动、下垫面改变对实测径流的影响。
对策论坛
EU ETS对欧洲电力行业的影响及对我国的建议
赵盟 姜克隽 徐华清 康艳兵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2, (6): 462-468.   DOI: 10.3969/j.issn.1673-1719.2012.06.011
摘要 ( 3102 )   HTML ( PDF (4260KB)( 2376 )
简要介绍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 ETS)的发展情况,调研EU ETS对欧洲电力行业影响的研究现状,认为EU ETS将增加发电企业的生产成本,迅速提高电力市场价格,大幅增加发电企业利润,刺激能源技术投资和创新。同时简要评述EU ETS引发的争议问题,包括当前EU ETS对发电企业和电力市场的实际影响、发电企业巨额利润问题的产生原因等。在此基础上,对比中国和欧盟之间的差异,初步分析建设国内碳交易市场将对我国电力行业产生的影响,最后对我国建设碳交易市场提出建议。
简讯
城市热岛对未来气候变化有影响吗?
赵宗慈 罗勇 黄建斌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2, (6): 469-472.   DOI: 10.3969/j.issn.1673-1719.2012.06.012
摘要 ( 2465 )   HTML ( PDF (2041KB)( 1591 )
日本《全球变暖对策基本法案》简介
何勇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2, (6): 473-474.   DOI: 10.3969/j.issn.1673-1719.2012.06.013
摘要 ( 2708 )   HTML ( PDF (1202KB)( 1186 )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技术执行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简报
蒋佳妮 沈琦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2, (6): 475-476.   DOI: 10.3969/j.issn.1673-1719.2012.06.014
摘要 ( 2297 )   HTML ( PDF (1397KB)( 1108 )
京ICP备11008704号-4
版权所有 ©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46号 邮编:100081 电话/传真:(010)58995171 E-mail:accr@cma.gov.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