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ISSN 1673-1719
CN 11-5368/P
主管:中国气象局
主办:国家气候中心
创刊于 2005 年 (双月刊)
  作者中心
    » 在线投稿/查稿
    » 投稿指南
  审稿中心
    » 审稿要求
    » 专家在线审稿
    » 编委在线审稿
  在线办公
    » 主编审稿登录
    » 远程编辑登录
  访问统计  
总访问量:4160623
今日访问:58
当前在线:5
  欢迎扫码关注  

微信号:accr_journal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1年, 第17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1-09-30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 合并摘要 显示图片
目录
目次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1, (5): 0-0.  
摘要 ( 207 )   PDF (1312KB)( 402 )
气候系统变化
资料均一化对气温变化趋势及其城市化偏差估计的影响:以北京地区为例
何佳骏, 任国玉, 张盼峰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1, (5): 503-513.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20.246
摘要 ( 546 )   HTML ( 34 )   PDF (2937KB)( 684 )

当前的地面气候观测资料普遍存在非气候性因素导致的非均一性,对气候变化监测和研究结论可靠性造成重要影响。结合观测台站的历史沿革数据,使用ACMANT和Pairwise Comparisons方法以及RHtest V4软件,对北京地区20个台站均一化前的月平均气温序列进行了非均一性检验和订正,最后评估了均一化对北京地区气温序列变化趋势及其城市化偏差估算的影响。结果表明:除元数据中记录的断点外,无元数据记录的断点也会对序列的趋势变化造成明显影响,其中乡村站最显著;经过订正,1958—2018年整个北京地区、乡村站以及城市站增温趋势分别为0.27℃/(10 a)、0.10℃/(10 a)和0.32℃/(10 a),较订正前分别上升了0.03℃/(10 a)、0.06℃/(10 a)和0.02℃/(10 a)。利用均一化资料估算,1958—2018年北京观象台的城市化影响为0.24℃/(10 a),城市化贡献率为70.2%,评估结果较前人结论有所降低。可见,在现有的北京地区气温资料序列中,仍可能存在较明显的非均一性和未被记录的断点,对区域平均气温趋势估算具有显著影响。

气候变化影响
基于CMIP6模式优化集合平均预估21世纪全球陆地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变化
黄禄丰, 朱再春, 黄萌田, 赵茜, 马伟蕊, 曾辉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1, (5): 514-524.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20.221
摘要 ( 1138 )   HTML ( 116 )   PDF (5116KB)( 1991 )

利用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六阶段(CMIP6)中18个地球系统模式总初级生产力(GPP)模拟数据,基于传统的多模式集合平均(MME)和可靠集合平均方法(REA),在4个未来情景(SSP1-2.6,SSP2-4.5,SSP3-7.0和SSP5-8.5)下预估了21世纪全球陆地生态系统GPP的变化量,并分析了GPP变化的驱动因子。研究结果表明:在4个未来情景下,基于REA方法预估的全球陆地生态系统年GPP在未来时期(2068—2100年)比历史时期(1982—2014年)分别增长了(14.85±3.32)、(28.43±4.97)、(37.66±7.61)和(45.89±9.21)Pg C,其增量大小和不确定性都明显低于MME方法。在4个情景下,大气CO2浓度增长对GPP变化的贡献最大,基于REA方法计算的贡献占比分别为140%、137%、115%和75%;除SSP5-8.5(24%)外,其他情景下升温均导致全球陆地生态系统GPP降低(-42%、-37%、-16%),部分抵消了CO2施肥效应的正面贡献。温度的影响存在纬度差异:升温在低纬度地区对GPP有负向贡献,在中高纬度地区为正向贡献。降水和辐射变化对GPP变化的贡献相对较小。

气候变化对城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分区的影响
陈燕, 惠品宏, 周学东, 杨杰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1, (5): 525-536.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20.193
摘要 ( 389 )   HTML ( 16 )   PDF (4788KB)( 532 )

城市地区强降水发生频次和强度的增加容易诱发内涝现象,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作为海绵城市的重要设计参数,更是直接受到降水变化的影响。以江苏省为例,利用全省70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1961—2019年最新的日降水量资料评估了气候变化对城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分区的影响。研究发现,有效降水的年代际变化十分明显,1991—2019年降水日数、降水量、降水强度均比其他时间段上更多、更强;太湖流域的设计雨量较小,连云港地区的设计雨量较大,南北差异随着控制率的提高而扩大,当控制率为85%时,全省设计雨量平均值为38.1 mm,最大值是最小值的1.7倍;气候变化对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分区影响明显,江苏的苏南、江淮南部大部分地区的分区变大,导致全省IV区所占面积明显增加。不同等级降水的变化趋势是影响年径流控制率分区的关键因素,大雨以上的雨日、雨量在有效降水中占比增加,则分区变大。

北疆冰雪运动气候适宜性及其变化特征
李淑娟, 毛炜峄, 陈静, 姚俊强, 李建刚, 迪丽努尔∙托列吾别克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1, (5): 537-547.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20.235
摘要 ( 478 )   HTML ( 24 )   PDF (8508KB)( 753 )

基于北疆43站的降雪量、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以及日平均风速等资料,应用冰雪运动气候适宜性指数(ISCI),对1961—2017年冬春季北疆的冰雪运动适宜性及其变化特征进行评估,结果如下:(1)北疆大部分站点都适宜开展冰雪运动,阿勒泰等地最为适宜,但伊犁河谷大部分站点、阿拉山口与达坂城等地适宜程度相对较低。(2)冰雪运动气候适宜程度与降雪量并非线性关系,北疆冬春季区域平均降雪量越大,很适宜与不适宜开展冰雪运动的站点都越多。海拔在1200 m以上的站点均适宜开展冰雪运动。(3) ISCI指数的年际差异明显,区域平均ISCI指数随时间推进而减小,但不同站点的ISCI指数线性变化趋势有升有降。1998—2017年期间,北疆适宜冰雪运动的站点较之前大范围减少。(4)阿勒泰地区各站在所有时间阶段中均适宜开展冰雪运动,尤其是阿勒泰北部,冰雪运动气候适宜程度呈阶段性增大,而伊犁河谷大部分站点的冰雪运动适宜程度整体呈阶段性减小。

气候变化适应
应对气候变化进程中纳入性别考虑的进展与启示
刘蕾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1, (5): 548-558.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20.298
摘要 ( 639 )   HTML ( 33 )   PDF (1340KB)( 759 )

女性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处于不利地位,也是应对气候变化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国际社会已逐渐认识到在应对气候变化进程中纳入性别考虑的重要意义,性别议题在气候谈判中的主流化趋势明显,《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执行层面纳入性别考虑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以全球环境基金、绿色气候基金为代表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资金机制已将性别政策纳入机构政策体系,并积极在项目层面推动性别政策的实施。虽然国际气候变化领域的性别主流化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仍存在女性参与气候变化决策的程度不足、减缓领域纳入性别考虑的程度不足等问题。目前中国气候变化领域对性别的关注不足,建议加强气候变化领域的性别问题研究,为履约工作提供支撑;在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政策体系中纳入性别考虑,加强与性别领域的沟通协作;加强气候变化相关机构性别主流化能力建设,明确职责安排;加强气候变化领域国内项目、“一带一路”项目和“南南合作”项目的性别主流化;切实加强中国女性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提高女性对气候行动的参与度。

将适应气候变化纳入国土空间规划:进展、困境与思路
武占云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1, (5): 559-569.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21.035
摘要 ( 690 )   HTML ( 52 )   PDF (2465KB)( 771 )

空间规划是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政策工具之一,将适应气候变化目标纳入空间规划已经成为国际主流政策。中国适应气候变化的空间规划仍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包括气候适应目标和理念薄弱、气候变化风险评估与空间规划尺度不匹配、适应和减缓策略的协同机制欠缺、技术标准和法律法规不完善等。文章结合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和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重构的目标要求,研究提出适应气候变化导向的国土空间规划框架体系和技术思路,以及将适应气候变化纳入空间规划编制审批、技术标准、实施监督以及法规政策等各个环节的思路与建议,以期通过空间规划的编制与监督实施促进适应气候变化目标的实现。

温室气体排放
温室气体排放信息披露经验借鉴与政策建议
刘海燕, 郑爽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1, (5): 570-578.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20.211
摘要 ( 457 )   HTML ( 23 )   PDF (1211KB)( 577 )

温室气体排放信息披露是确保实现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和顺利开展碳交易、推动企业碳减排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障。研究表明,通过明确法律制度保障、完善信息披露路径、加强监管等措施,可以有效建立温室气体排放信息披露制度。建议在综合考虑国内碳市场信息披露、省级重点企业温室气体排放信息披露、环境信息披露等工作基础上,推动我国温室气体排放信息披露在法律基础、制度框架、重点要素等方面的顶层设计,并加强监管。

中国试点ETS的碳减排效果评估——基于分省高耗能工业子行业数据的分析
张海军, 段茂盛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1, (5): 579-589.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20.238
摘要 ( 417 )   HTML ( 21 )   PDF (1318KB)( 613 )

评估中国试点碳排放权交易体系(ETS)碳减排效果的现有研究普遍存在处理组样本选取范围明显大于试点ETS实际覆盖范围的问题。因此,文中对研究样本进行了更为严格的甄别:将2005—2017年各省的六大高耗能工业子行业中纳入试点企业的体量占相应子行业体量60%及以上的工业子行业作为处理组,将非试点地区的工业子行业作为对照组。基于双重差分法的分析表明,相较于对照组,试点ETS在启动后不仅促进了处理组工业子行业碳排放绝对量的下降,还促进了其碳排放强度的下降,说明试点ETS具有明显的碳减排效果。工业子行业的总产值和人均总产值分别与其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呈现出一定的库兹涅茨曲线效应,工业子行业资产的流动性越强、盈利能力越强、面临的环境规制强度越大,越有利于碳减排。建议主管部门坚定依靠市场手段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尽快将更多行业纳入全国ETS;另外,应提高体系运行相关数据的公开力度,定期对体系进行分析评估,并及时公布评估结果。

全国碳交易下中国钢铁行业的基准线法研究
谭琦璐, 刘兰婷, 朱松丽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1, (5): 590-597.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20.248
摘要 ( 578 )   HTML ( 32 )   PDF (5329KB)( 801 )

自2011年来,中国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不断健全完善,其中基准线法被确定为全国碳交易初始配额分配的主要方法。钢铁行业作为仅次于电力行业的第二大碳排放部门,加快对其开展基准线法碳交易的测算、设计和评价,对纵深推进全国碳交易市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基于2018年钢铁企业直报的温室气体排放数据和单位产品碳强度这一关键指标,确定了中国钢铁行业开展全国碳交易的基准线方案。结果显示,钢铁行业碳交易基准线应包括炼钢及之前的6个工序,基准值宜采用效率较高的前70%至80%范围内的企业碳强度均值,在配额确定时无需考虑行业区域差异,但针对企业间碳强度差异较大的工序应设立从历史法到基准线法的过渡期。

基于脱钩指数和LMDI的青海省绿色低碳发展策略研究
王敏, 冯相昭, 安祺, 卓岳, 赵梦雪, 杜晓林, 王鹏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1, (5): 598-607.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20.216
摘要 ( 443 )   HTML ( 17 )   PDF (5247KB)( 558 )

推动青海省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既是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有助于缓解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和碳减排工作压力。采用Tapio脱钩指数和对数平均迪氏指数(LMDI)分解法,在分析能源消费及碳排放变化与经济总量增长脱钩关系的基础上,对影响能源消费及碳排放的因素进行了分解研究,提出了推动青海省绿色低碳发展转型的着力点。主要结论:能源消费及碳排放与经济总量增长实现脱钩,且“十三五”时期“喇叭口”现象日益明显;人口和经济增长是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增长的主要驱动力;能源强度下降总体上减缓了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增长,与第二产业能源消费强度变化密切相关;能源结构调整有效抑制了碳排放增长,且抑制作用不断增强;产业结构调整缓解能源消费需求的作用全面显现,但还需进一步调整第二产业结构。建议:提高有色金属冶炼、化工以及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传统工业用煤效率和燃煤发电效率;减少对有色金属冶炼、化工等传统工业的过度依赖;推动风、光、水、火、储多能集约高效利用。

对策论坛
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物资赠送项目评估研究
于晓龙, 刘援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1, (5): 608-620.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20.291
摘要 ( 396 )   HTML ( 16 )   PDF (2035KB)( 487 )

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物资赠送项目是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项目自2011年实施以来,进展顺利,影响深远。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组建后,对援外项目监管和评估提出了更加具体的要求,但相关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仍处在起步阶段,尚不足以对实践形成有效支撑。本文立足援外改革要求,结合对历史项目进展及成效的回顾分析,研究提出了适用于处理非结构化项目信息的系统性评估方法,构建了包含战略政策与项目实施两个视角、兼顾项目效果与质量评估两个维度的三级评估指标体系,同时可为项目实施监管、经验反馈、效果提升、传播推广等提供可用工具。研究发现,截至2020年6月,中方已实施完成40次公开招标采购,落实了与29个合作国签署的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物资赠送谅解备忘录,累计提供总价值逾5亿元人民币的应对气候变化物资。该项目在支持国家外交战略与政策实施、彰显国际责任,支持合作国应对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多方面取得务实成效,提升了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但具体物资赠送项目的差异化特征突出、基础信息来源渠道复杂、信息化水平不足等因素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评估工作的可操作性和便捷性,以及评估结果服务项目监管的能力和效率。

简讯
全球适应目标的谈判进展和展望
左佳鹭, 陈敏鹏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1, (5): 621-627.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20.195
摘要 ( 372 )   HTML ( 28 )   PDF (1137KB)( 667 )
信息与动态
什么是千年一遇事件?——论灾害事件的发生概率和重现期
王晓明, 高学杰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1, (5): 628-628.  
摘要 ( 330 )   HTML ( 36 )   PDF (1051KB)( 574 )
京ICP备11008704号-4
版权所有 ©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46号 邮编:100081 电话/传真:(010)58995171 E-mail:accr@cma.gov.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