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2030年上海地区相对海平面变化趋势的研究和预测
    程和琴, 王冬梅, 陈吉余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5, 11 (4): 231-238.   doi: 10.3969/j.issn.1673-1719.2015.04.001
    摘要1808)   HTML25)    PDF (1612KB)(153991)   
    从全球气候变化区域响应角度,依据1912—2000年吴淞验潮站年平均潮位资料,构建灰色线性回归组合模型,并将其与最小二乘法和小波变换相结合,分析以吴淞为代表的上海绝对海平面长期变化趋势和周期变化规律。由此预测2030年上海绝对海平面相对2011年的上升值为4 cm,结合已公布的构造沉降和城市地面沉降、流域水土保持和大型水利工程及人工挖沙导致的河口河槽冲刷、河口围海造地和深水航道及跨江跨海大桥导致水位抬升等叠加效应及其变化趋势,预测2030年上海市相对海平面上升10~16 cm,陆地海平面上升有7个风险分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1)
    我国南北方气温和降水气候态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检测结果的影响
    林婧婧, 张强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5, 11 (4): 281-287.   doi: 10.3969/j.issn.1673-1719.2015.04.007
    摘要1616)   HTML22)    PDF (1227KB)(140664)   
    利用1961—2012年中国区域1353个站的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资料,分析南方和北方4种气候态的变化特征,并探索气候态的改变对南方和北方气候检测的影响。结果表明:气候变暖对气候态的影响较为明显,气候态的改变会使得南北方气候分析结果发生改变。北方近52年来年平均气温的升温趋势较明显,南方升温趋势较弱,南北方在I态、II态和III态下的年平均气温均呈现一致的增加趋势,但北方比南方升温更快。南北方年降水量的历年变化差异较大,北方年降水量呈现弱的“降-升-降-升”变化趋势,南方年降水量的历年变化较大,多项式趋势线呈“2峰3谷”。气候态的改变使得北方和南方的气温和降水等级均向着高等级移动,北方气温等级的变化受气候态的影响比南方更明显。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
    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Ⅰ):中国气候变化的历史和未来趋势
    丁一汇;任国玉;石广玉;宫鹏;郑循华;翟盘茂;张德二;赵宗慈;王绍武;王会军;罗勇;陈亮;高学杰;戴晓苏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6, 02 (01): 3-08.  
    摘要8405)   HTML188)    PDF (5067KB)(116453)   
    中国的气候变化与全球变化有相当的一致性,但也存在明显差别。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近100 a来中国年平均地表气温明显增加,升温幅度比同期全球平均值略高。近100 a和近50 a的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但1956年以来出现了微弱增加的趋势。近50 a来中国主要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频率和强度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研究表明,中国的CO2年排放量呈不断增加趋势,温室气体正辐射强迫的总和是造成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对21世纪气候变化趋势做出的预测表明:未来20~100 a,中国地表气温增加明显,降水量也呈增加趋势。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长三角临安本底站PM1中各主要化学成分质量-粒度分布与变化
    张轶雯, 张小曳, 张养梅, 马千里, 沈小静, 孙俊英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5, 11 (4): 270-280.   doi: 10.3969/j.issn.1673-1719.2015.04.006
    摘要1083)   HTML3)    PDF (1742KB)(38564)   
    2013年夏季至2014年春季在中国长三角区域的临安大气本底站利用气溶胶质谱仪(AMS)对PM1中主要化学成分质量浓度以及质量-粒度分布进行观测,发现观测期间PM1的平均浓度约为53 mg/m3,其中有机物是最主要的成分(约占47%),其次为硫酸盐(23%)、硝酸盐(16%)、铵盐(12%)和氯化物(1.2%)。PM1平均浓度冬季最高(84 mg/m3),秋季最低(38 mg/m3)。冬季污染时段PM1浓度较清洁时段高24倍,其中硝酸盐浓度冬季升高最显著,这与冬季燃煤排放增加和低温有利其形成有密切联系。不同化学成分中,有机物粒度分布峰值粒径最小,硫酸盐最大。冬季各化学成分的峰值粒径在4个季节中最大(约600 nm),可能由于污染物积聚时间较长。夏季各成分峰值粒径最小(400~500 nm),且在夏季清洁时段浓度较其他季节高,局地产生的新粒子贡献可能很重要,伴随着光化学烟雾的气溶胶和臭氧污染在这些区域升高值得进一步关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
    1956-2005年中国暖冬和冬季温度变化
    王凌 张强 陈峪 龚道溢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7, 03 (01): 26-030.  
    摘要3442)   HTML10)    PDF (5045KB)(29580)   
    利用全国565个台站1956-2005年冬季平均温度资料,将多年温度变化划分为偏暖、偏冷和正常三类等概率气候事件,由此给出了一个新的暖冬指数和暖冬的定义。结果表明:暖冬指数与中国冬季温度的变暖趋势相一致,并表现出显著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其变率分别为10%/10 a和0.4℃/10 a。近50 a暖冬事件共计发生13次,其中近85%的暖冬发生在1986年以后。受年际尺度变化的影响,2004/2005年和2005/2006年暖冬主要发生在青藏高原和华南南部,而东北、内蒙古及中部大部分地区为冷冬或正常。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5)
    基于GEV分布的天山开都河洪水频率特征分析
    黄粤, 陈曦, 刘铁, 马勇刚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6, 12 (1): 37-44.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15.143
    摘要1250)   HTML8)    PDF (975KB)(19399)   

    本文选择天山开都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巴音布鲁克和大山口2个水文站1957—2011年的日径流量观测资料,采用年最大值法(AM)抽取径流序列样本,用线性趋势法、Mann-Kendall趋势检验和Pettitt检验分析年最大日流量、春季最大日流量和夏季最大日流量序列的变化规律;并运用广义极值分布(GEV)对标准化的最大日流量序列进行拟合,分析洪水频率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提取的6个最大日流量序列均不存在明显的趋势性,且突变点不显著;其中巴音布鲁克站年最大日流量、春季最大日流量和大山口站年最大日流量序列近似服从Frechet分布,而大山口站春季最大日流量、夏季最大日流量和巴音布鲁克站夏季最大日流量序列则服从Gumbel分布。1980年代以来,开都河流域洪水的发生频次明显增加;巴音布鲁克站夏季洪水次数持续增加,大山口站春季和夏季洪水次数均呈增加趋势,且春季洪水出现时间均有所提前。春季显著升温与冬季降水增加,是春季融雪性洪水出现时间和水量变化的主要原因;而夏季降雨量和降雨频率显著增加,是夏季洪水形成与频率变化的主导因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69-2008年海南省雾的气候特征与变化趋势
    张春花;吴胜安;林建兴;许向春;郭冬艳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0, 6 (05): 349-355.  
    摘要3799)   HTML9)    PDF (4953KB)(18991)   
    利用海南省1969-2008年观测资料,对海南雾的时空分布气候特征及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并利用观测的最低气温、相对湿度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海南雾日数变化的成因加以分析。结果表明,海南雾日数在中部山区出现最多,其次是北部地区,南半部沿海地区则极少有雾出现;雾主要出现在9月至翌年3月,年雾日数呈减少趋势;最低气温升高是引起雾日数减少的主要原因,雾日数的减少与相对湿度的减小也是一致的;秋冬和初春季节夜间气温低,有利于雾的形成;海拔越高的地区,气温越低,则生成的雾越多;雾日数显著偏多年份850 hPa大陆高压偏弱,偏少年份偏强;雾日数显著偏多年份500 hPa西太平洋副高强度偏弱,范围偏小,偏少年份则相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9)
    全球增温潜势和全球温变潜势对主要国家温室气体排放贡献估算的差异
    王长科 罗新正 张华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3, 9 (1): 49-54.   doi: 10.3969/j.issn.1673-1719.2013.01.008
    摘要4405)   HTML46)    PDF (3252KB)(13268)   
    全球增温潜势(GWP)和全球温变潜势(GTP)是目前常用的温室气体增温能力的通用指标。如果用GTP代替GWP,1990—2005年,欧盟、美国、日本、加拿大和南非温室气体排放所占份额增加,而巴西、澳大利亚、中国、印度、墨西哥和俄罗斯所占份额减少;2015—2030年,欧盟、美国、日本、中国所占份额将增加,而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墨西哥和巴西所占份额会减少。用GTP代替GWP后,巴西、澳大利亚等国所占份额减小,而欧盟所占份额增加,这可能是巴西、澳大利亚等国考虑尽早采用GTP代替GWP而欧盟反对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2)
    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评述
    周天军,邹立维,陈晓龙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9, 15 (5): 445-456.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19.193
    摘要14053)   HTML1251)    PDF (1195KB)(13068)   

    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发起了新一轮的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目的是回答当前气候变化领域面临的新的科学问题,为实现WCRP“大挑战”计划所确立的科学目标提供数据支撑。文中回顾了CMIP的发展历程,介绍了CMIP6的组织思路,阐述了CMIP6核心试验及23个模式比较子计划(MIPs)的科学关注点,总结了参与CMIP6的全球模式概况以及中国的贡献。最后,从继承性和创新性等角度对CMIP6进行了评述,指出了CMIP6组织和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对CMIP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CMIP6情景模式比较计划(ScenarioMIP)概况与评述
    张丽霞,陈晓龙,辛晓歌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9, 15 (5): 519-525.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19.082
    摘要12740)   HTML1008)    PDF (1347KB)(8928)   

    情景模式比较计划(ScenarioMIP)是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最重要的子计划之一。该子计划基于不同共享社会经济路径可能发生的能源结构所产生的人为排放及土地利用变化,设计了一系列新的情景预估试验,为未来气候变化机理研究以及气候变化减缓和适应研究提供关键的数据支持。文中将重点介绍ScenarioMIP的试验设计及模式参与情况,并对其应用前景加以讨论和展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何谓“碳中和”?
    邓旭, 谢俊, 滕飞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1, 17 (1): 107-113.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20.261
    摘要1977)   HTML140)    PDF (1643KB)(8804)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的影响及意义
    王谋;潘家华;陈迎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0, 6 (04): 307-312.  
    摘要4446)   HTML31)    PDF (4621KB)(8069)   
    美国众议院于2009年6月26日通过了《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该法案是继2008年Liberman-Wanner法案在参议院被否决后,美国国内最重要的气候法案。法案内容可能对美国参与2012年后气候制度谈判产生深刻影响而备受国际社会关注。对法案中减排目标、资金机制及适应、技术转让等问题进行了概括并简要归纳其特点,就法案可能影响如国际合作、碳市场、碳关税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同时,该法案作为从新能源、能效提高出发多目标综合应对气候变化的法案对中国实行低碳发展规划也具有借鉴意义。最后就当前如何认识和对待法案提出了建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65)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的亮点结论
    秦大河, Thomas Stocker, 259名作者和TSU(驻伯尔尼和北京)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4, 10 (1): 1-6.   doi: 10.3969/j.issn.1673-1719.2014.01.001
    摘要5158)   HTML262)    PDF (3346KB)(7948)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AR5)第一工作组(WGI)报告的亮点结论,是过去7年全世界气候变化科学研究成果凝练出来的精华。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变暖的一半以上是人类活动造成的。1971年以来人为排放温室气体产生热量的93%进入了海洋,海洋还吸收了大约30%人为排放的CO2,导致海表水pH值下降了0.1,等等。采用全球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MIP5)的模式,预估未来全球气候变暖仍将持续,21世纪末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在1986—2005年的基础上将升高0.3~4.8℃。限制气候变化需要大幅度持续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如果将1861—1880年以来人为CO2累积排放控制在1000 GtC,那么人类有超过66%的可能性把未来升温幅度控制在2℃以内(相对1861—1880年)。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642)
    气候变化科学的最新认知
    秦大河 陈振林 罗勇 丁一汇 戴晓苏 任贾文 翟盘茂 张小曳 赵宗慈 张德二 高学杰 沈永平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7, 03 (02): 63-073.  
    摘要4980)   HTML451)    PDF (6783KB)(7015)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一工作组于2007年2月2日发布的第四次评估报告明确指出,近100 a(1906-2005年)地球表面平均温度上升了0.74℃,近50 a的线性增温速率为0.13℃/10 a,1850年以来最暖的12个年份中有11个出现在近期的1995-2006年。全球变暖已经是不争的科学事实,报告认为人类活动是近50 a全球气候系统变暖的主要原因。 IPCC评估报告是国际科学界对气候变化问题最权威、最全面的认识,代表了目前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科学认识水平,是国际上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154)
    气候变化对林火动态的影响研究进展
    赵凤君 王明玉 舒立福 王春乙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9, 05 (01): 50-55.  
    摘要3304)   HTML4)    PDF (3655KB)(6585)   
    气候变化对林火动态的影响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从数据获取方式、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等角度出发对此领域的进展进行了综述。当前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已对林火动态产生重要影响,全球大部分地区林火发生频率增大、林火强度增强;在预期继续变暖的气候背景下,未来林火情势会更加严峻;但由于气候变化的区域性差异,有些地区的林火动态变化不明显或呈现下降趋势。对预期气候情景下研究结论的不确定性进行了分析,并讨论了我国与国外在此领域的研究差距及其原因。最后,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89)
    1951—2012年降水变化对涪江流域径流的影响
    王勇,许红梅,程炳岩,黄大鹏,谭云廷,罗勇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4, 10 (2): 127-134.   doi: 10.3969/j.issn.1673-1719.2014.02.007
    摘要1579)   HTML6)    PDF (5252KB)(6577)   
    采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统计方法,分析涪江流域径流与降水的变化趋势与突变特征,用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比较法评估降水对涪江流域径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951—2012年涪江流域年径流量与降水量均表现为显著的减少趋势,突变出现在1968年,20世纪90年代以后降水与径流明显偏少;年径流量与降水量有很好的线性相关关系,但在冬季相关性较差;降水减少是径流减少的主要原因(贡献率为71.4%),而下垫面人类生产活动对径流减少的贡献率为28.6%。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关于气候变化影响的检测和归因主要结论的解读
    苏布达, 王腾飞, 尹宜舟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4, 10 (3): 203-207.   doi: 10.3969/j.issn.1673-1719.2014.03.008
    摘要1826)   HTML17)    PDF (2873KB)(6454)   
    本文对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二工作组报告关于“观测到的气候变化影响的检测和归因”方面的主要结论和研究进展进行解读。自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以来,气候变化对自然和人类系统影响方面的证据不断增多,尤其新的或更有力的证据表明气候变化已经对许多自然系统(包括冰冻圈、水资源、海岸带以及生态系统)产生了确凿和广泛的影响。同时,在人类系统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方面也搜集到了大量的新证据。尽管第五次评估报告在检测和归因的方法和涵盖内容等方面都有了明显进展,但目前的检测和归因研究在资料、概念和模型发展等方面仍存在着有待改进的缺陷和不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5)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谈:IPCC评估工作之未来
    王亚伟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4, 10 (6): 469-470.   doi: 10.3969/j.issn.1673-1719.2014.06.012
    摘要975)   HTML6)    PDF (1184KB)(6316)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3)
    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II):气候变化的影响与适应
    林而达 许吟隆 蒋金荷 李玉娥 杨修 张建云 李从先 吴绍洪 赵宗群 吴建国 居辉 严昌荣 王守荣 刘允芬 杜碧兰 赵成义 秦保芳 刘春蓁 黄朝迎 张小全 马世铭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6, 02 (02): 51-56.  
    摘要6070)   HTML82)    PDF (4009KB)(6304)   
    已经观测到的气候变化影响是显著的、多方面的。各个领域和地区都存在有利和不利影响,但以不利影响为主,未来的气候变暖将会对中国的生态系统、农业以及水资源等部门和沿海地区产生重大的不利影响。采取适应措施可以减轻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应将适应气候变化的行动逐步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中。由于我国科学研究的相对不足和科学认识能力的局限,目前的气候变化影响评估方法和结果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应当加强区域适应气候变化的案例研究、扩大研究领域、加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影响的研究,以降低影响评估的不确定性,并提出切实可行的适应对策。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IPCC AR6报告解读: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变化
    周波涛, 钱进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1, 17 (6): 713-718.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21.167
    摘要5354)   HTML488)    PDF (2055KB)(5982)   

    与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AR5)相比,在第六次评估报告(AR6)评估中,观测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变化证据,特别是归因于人为影响的证据加强。人类活动造成的气候变化已影响到全球每个区域的许多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随着未来全球变暖进一步加剧,预估极端热事件、强降水、农业生态干旱的强度和频次以及强台风(飓风)比例等将增加,越罕见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其发生频率的增长百分比越大。这些结论再次凸显了应对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BCC模式及其开展的CMIP6试验介绍
    辛晓歌,吴统文,张洁,张芳,李伟平,张艳武,路屹雄,房永杰,颉卫华,张莉,董敏,史学丽,李江龙,储敏,刘茜霞,颜京辉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9, 15 (5): 533-539.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19.039
    摘要5869)   HTML310)    PDF (1478KB)(5974)   

    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正在组织实施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国家气候中心作为参与单位之一,通过近几年的模式研发,推出3个最新模式版本参与该计划,包括含有气溶胶化学模块的地球系统模式BCC-ESM1.0、中等分辨率气候模式BCC-CSM2-MR和高分辨率气候模式BCC-CSM2-HR。除了CMIP6中的气候诊断、评估和描述试验(DECK)和历史气候模拟试验(Historical),这3个模式共将参与CMIP6中的10个模式比较子计划。文中主要介绍这3个模式的基本情况以及所开展的CMIP试验,并对BCC-CSM2-MR模式的Historical试验结果进行简要评估,为试验数据使用者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Kaya恒等式的碳排放驱动因素分解及其政策含义的局限性
    袁路, 潘家华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3, 9 (3): 210-215.   doi: 10.3969/j.issn.1673-1719.2013.03.009
    摘要9593)   HTML162)    PDF (3824KB)(5727)   
    Kaya恒等式是目前分析碳排放驱动因素的主流分析方法,在解释全球历史排放变化原因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Kaya恒等式具有数学形式简单、分解无残差、对碳排放变化推动因素解释力强等优点,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第一,Kaya恒等式只能解释碳排放量流量变化,无法解释存量变化;第二,Kaya恒等式中的驱动因素多为表象驱动因素,对排放总量的实际影响难以确定;第三,利用Kaya恒等式理论得出的政策建议具有模糊性和非理性,需要结合其他因素分析检验。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56)
    柴达木盆地东北部过去1437 a的降水变化重建
    邵雪梅 梁尔源 黄磊 王丽丽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6, 02 (03): 122-126.  
    摘要3277)   HTML15)    PDF (4354KB)(5719)   
    利用青海柴达木盆地东北缘山地11个地点的祁连圆柏树轮宽度序列,在早期分析祁连圆柏的生长对气候要素响应的基础上,重建了青海德令哈和乌兰地区过去1437 a的年降水量变化序列。重建方程能够解释校准期(1955-2002年)内66%的降水量变化方差,尤其是重建的降水序列的低频变化能够很好地代表器测资料的变化。从过去1437 a的时间尺度来看,近40 a来柴达木东北缘地区处于相对湿润的时期,但最显著的湿润期出现在16世纪晚期。此外,小冰期期间降水量的变幅较大,而中世纪暖期降水低频变化相对较小。另外,重建降水量体现了150~250 a尺度的低频变化特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95)
    IPCC AR6报告解读:未来的全球气候——基于情景的预估和近期信息
    周天军, 陈梓明, 陈晓龙, 左萌, 江洁, 胡帅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1, 17 (6): 652-663.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21.239
    摘要4587)   HTML428)    PDF (9106KB)(5416)   

    依据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AR6)第一工作组报告第四章的内容,对未来全球气候的预估结果进行解读。报告对21世纪全球表面气温、降水、大尺度环流和变率模态、冰冻圈和海洋圈的可能变化进行了系统评估,并对2100年以后的气候变化做了合理估计。评估指出全球平均表面气温将在未来20年内达到或超过1.5℃,平均降水也将增加,但随季节和区域而异,同时变率将增大。大尺度环流和变率模态受内部变率影响较大。到21世纪末,北冰洋可能出现无冰期;全球海洋会继续酸化,平均海平面将持续上升,百年内上升幅度依赖不同排放情景,都在2100年后继续升高。在最新的评估中采用多种约束方法,减小了预估不确定性的范围。AR6对于低排放情景以及“小概率高增暖情节”的关注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更多、更完整的信息。综合报告的评估结果指出,未来需要进一步减小区域,特别是季风区气候预估的不确定性,并从科学研究和模式发展两方面加强我国气候预估能力的建设。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碳市场价格稳定机制探索及对中国碳市场建设的建议
    莫建雷 朱磊 范英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3, 9 (5): 368-375.   doi: 10.3969/j.issn.1673-1719.2013.05.009
    摘要2064)   HTML12)    PDF (6025KB)(4991)   
    通过总结欧盟碳排放权交易市场(EU ETS)的实践经验,提出了碳市场运行过程中潜在的碳排放权价格过度波动的问题,深入剖析了碳市场过度波动性的根源及其负面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引入碳市场价格稳定机制的必要性。文章系统分析了几种主要的碳市场价格稳定机制、相应的实施手段及可能存在的问题。根据EU ETS等国际碳市场的经验,建议中国在碳市场建立之初,应该考虑设计一套系统灵活、简单易行且实施成本较低的碳市场价格稳定方案,包括整个试点期内价格暴涨预防机制、价格暴跌预防机制以及试点期内各年份之间的价格波动平抑机制,使得碳市场充分发挥作用,以较低成本达成既定减排目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62)
    China's National Assessment Report on Climate Change (II): Climate change impacts and adaptation
    Lin Erda; Xu Yinlong; Wu Shaohong;at al.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7, 03 (00): 6-11.   doi: 1673-1719(2007)Suppl.-0006-06
    摘要5096)   HTML27)    PDF (138KB)(4955)   
    Significant and various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have been observed in China, showing both positive and adverse effects, dominantly the latter, in different sectors and regions. It is very likely that future climate change would cause significant adverse impacts on the ecosystems, agriculture, water resources, and coastal zones in China. Adoption of adaptive measures to climate change can alleviate the adverse impact, therefore such measures should be incorporated into the medium-and long-term 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plans. Because China has done relatively limited research on impact assessment and our understanding of climate change is incomplete, the current impact assessment methodologies used and results obtained contain many uncertainties. To reduce the uncertainties and develop effective and practical climate change adaptive measures in China, it is necessary to emphasize regional case studies on adaptive measures, enlarge the scope of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and strengthen the assessment of the impacts resulted from extreme weather/climate events.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Water Security in China
    Zhang Jianyun;;Wang Guoqing;;Yang Yang;;He Ruimin;;Liu Jiufu;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9, 5 (00): 34-40.  
    摘要3611)   HTML1)    PDF (142KB)(4827)   
    Global warming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environmental issue, and water is the resource most directly affected by climate change. Global warming will alter the amount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vailable water resources by accelerating th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nd the hydrological cycle. Moreover, global warming would likely lead to more severe water shortages, deterioration of aquatic systems and more floods disasters. In this paper, the possible impacts of global warming on water security with respect to flood control, water supply, aquatic environment, and water conservancy engineering, are discussed.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
    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s)的应用与展望
    翁宇威,蔡闻佳,王灿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0, 16 (2): 215-222.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19.078
    摘要5385)   HTML318)    PDF (1432KB)(4545)   

    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hared Socioeconomic Pathways, SSPs)是新一代气候变化情景的重要组成部分。SSPs从提出至今已有10年的发展,对于推动气候变化预估与影响研究、支撑气候政策决策的作用逐渐凸显。文中基于179篇主题检索文献分析了SSPs发展和应用的进展,以及在当前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应用特点。研究发现,次国家和部门层面的SSPs故事线拓展开始兴起,水资源、土地和健康是影响评估领域的关注焦点,方法学上强调模型间耦合与多模型比较。当前SSPs在中国的发展与应用集中于基本要素的预估及气候影响评估,路径对各省间及城乡间社会经济发展差异的刻画有待加强。基于情景发展和应用的现状,最后从加强与气候建模团队的合作、支持影响与脆弱性研究、拓展全球情景、加强模型间比较、提高决策支持力5个方面讨论了SSPs的未来研究展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国际典型碳数据库对中国碳排放核算的对比分析
    李青青,苏颖,尚丽,魏伟,王茂华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8, 14 (3): 275-280.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17.083
    摘要2121)   HTML57)    PDF (879KB)(4504)   

    选取国际上四大典型碳数据库——国际能源署(IEA)数据库、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CO2信息分析中心(CDIAC)数据库、全球大气研究排放数据库(EDGAR)以及美国能源信息管理局(EIA)数据库,对中国碳排放核算进行了参数级层面的对比分析。研究发现:(1)整体来看,IEA和EDGAR的核算更深入;(2)活动水平数据分类方式差异较大,各数据库将煤基燃料分别分为8、4、8、5类,油基燃料分为15、10、14、13类,气体燃料分为4、1、4、2类;(3)各类燃料碳排放因子选用原则不一,有的选用所在机构的特有中国参数,有的选用IPCC缺省因子。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Response of the Melting Urumqi Glacier No. 1 in Eastern Tianshan to Climate Change
    Li Zhongqin;Shen Yongping;Li Huilin;Dong Zhiwen;Wang Liwei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8, 4 (000): 67-72.  
    摘要3142)   HTML1)    PDF (586KB)(4375)   
    Current glacier recession under the global warming has aroused world-wide attention. Initiated from 1958, the observations of Urumqi Glacier No. 1 at the headwaters of Urumqi River in eastern Tianshan promise the best datasets of the glacier and the climate changes in China. Taking Urumqi Glacier No. 1 as an example, we analyzed the response of the glacier to the climate change. The results show that over the past 50 years, the glacier has changed remarkably in the aspects of snow-firn stratigraphy, ice formation zone, ice temperature, area and terminus position, etc. These changes are apparently the results of temperature rise in this area. The glacier recession continued throughout the entire observed time period, and showed an accelerated tendency since 1985. Meltwater runoff also increased 84.2% over the last 20 years.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2)
    中国森林乔木林碳储量及其固碳潜力预测
    李奇,朱建华,冯源,肖文发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8, 14 (3): 287-294.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17.102
    摘要3107)   HTML104)    PDF (1091KB)(4283)   

    加强对我国森林碳储量和固碳潜力的研究,是制定中国增汇减排政策的重要依据,对我国国际气候谈判和全面了解森林碳汇潜力具有重要作用。利用我国第七次和第八次森林资源清查中各优势树种的面积和蓄积量数据,采用IPCC材积源生物量法(volume-biomass method),估算了我国森林(乔木林)碳储量和碳密度及其分布,分析我国不同省份天然乔木林和人工乔木林碳储量龄组结构特征;建立分区域、分起源主要优势树种的单位面积蓄积-林龄Logistic生长方程,结合我国森林2020年和2030年面积蓄积增长目标,预测我国乔木林2010—2050年间碳汇潜力。结果表明:第八次清查期间中国乔木林总碳储量为6135.68 Tg,碳密度为37.28 Mg/hm 2;天然乔木林和人工乔木林的碳储量分别为5246.07 Tg和889.61 Tg,分别占总碳储量的85.50%和14.50%。到2050年,中国乔木林和新造林的总碳储量和平均碳密度将分别达到11125.76 Tg和52.52 Mg/hm 2,与2010年相比分别增加81%和41%。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乔木林有很大的碳汇潜力,将在应对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China's National Assessment Report on Climate Change (I): Climate change in China and the future trend
    Ding Yihui;Ren Guoyu;Shi Guangyu;et al.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7, 03 (00): 1-05.  
    摘要4811)   HTML25)    PDF (181KB)(4195)   
    The climate change in China shows a considerable similarity to the global change, though there still exist som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In the context of the global warming, the annual mean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in the country as a whole h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for the past 50 years and 100 years, with the range of temperature increase slightly greater than that in the globe. The change in precipitation trends for the last 50 and 100 years was not significant, but since 1956 it has assumed a weak increasing trend. The frequency and intensity of main extreme weather and climate events have also undergone a significant change. The researches show that the atmospheric CO2 concentration in China has continuously increased and the sum of positive radioactive forcings produced by greenhouse gases is probably responsible for the country-wide climate warming for the past 100 years, especially for the past 50 years. The projections of climate change for the 21st century using global and regional climate models indicate that, in the future 20-100 years, the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will continue to increase and the annual precipitation also has an increasing trend for most parts of the country.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气候变化2014:影响、适应和脆弱性》的主要结论和新认知
    姜彤, 李修仓, 巢清尘, 袁佳双, 林而达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4, 10 (3): 157-166.   doi: 10.3969/j.issn.1673-1719.2014.03.001
    摘要2124)   HTML34)    PDF (8534KB)(4026)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二工作组报告《气候变化2014:影响、适应和脆弱性》认为,气候变化已经对全球自然和人类系统包括11种领域和9个区域(各大洲、两极地区和岛屿)都产生广泛和深远的影响。人类系统对气候变化风险,尤其是对极端气候,有着明显脆弱性和暴露度。未来气候变化将对自然和人类社会造成8种关键风险。气候变化增温幅度的提高将加剧自然和人类系统广泛的、严重的和不可逆影响的风险。通过迭代过程、协同效应为核心的灾害风险管理,自然和人类系统将减少暴露度和脆弱性,增强自然系统和人类社会恢复能力。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需要适应与减缓相结合,经济、社会、技术,以及政治决策和行动向气候恢复能力路径转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0)
    气候变化影响的最新认知
    林而达 吴绍洪 戴晓苏 刘洪滨 刘春蓁 高庆先 李从先 包满珠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7, 03 (03): 125-131.  
    摘要3676)   HTML15)    PDF (4562KB)(3875)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二工作组于2007年4月6日正式发布了第四次评估报告,该报告客观、全面而审慎地评估了气候变化已有的和未来的可能影响。现有观测证据表明,人为增暖可能已对许多自然和生物系统产生了可辨别的影响,但由于适应以及非气候因子的作用,许多影响还难以辨别。21世纪中期,某些中纬度和热带干旱地区年平均河流径流量和可用水量会减少10%~30%;如果全球平均温度增幅超过1.5~2.5℃,目前所评估的20%~30%动植物物种可能面临灭绝的风险会增大;从全球角度看,局地平均温度增加1~3℃,预计粮食生产潜力会增加,但若超过这一范围,则会减少。兼顾适应和减缓的措施能够降低气候变化相关风险。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49)
    国际航空碳排放权分配公平性研究
    赵凤彩,尹力刚,高兰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4, 10 (6): 445-452.   doi: 10.3969/j.issn.1673-1719.2014.06.008
    摘要1184)   HTML2)    PDF (4323KB)(3806)   
    以人均国际航空CO2历史累计排放为基础,借用收入分配公平的研究思路,构造了碳洛伦兹曲线和碳基尼系数,以此来测度各国历史上国际航空碳排放权的不公平使用。对碳基尼系数计算分析表明,历史上国际航空碳排放存在巨大的不公平性,但随累计起始年的延后,不公平性被部分掩盖。国际航空碳排放权公平分配是构建国际航空全球减排机制的关键问题,本文提出的以责任-能力指数为基础构建的国际航空碳排放权分配方案,体现了公平原则。以实现“2020年碳中性”目标为例,运用本文构建的分配方案,计算出了各国2021年分配的碳减排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 Baidu(1)
    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评估(Ⅰ):中国气候与环境变化及未来趋势
    秦大河;丁一汇;苏纪兰;任贾文;王绍武;伍荣生;杨修群;王苏民;刘时银;董光荣;卢琦;黄镇国;杜碧兰;罗勇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5, 01 (01): 4-09.  
    摘要3862)   HTML216)    PDF (4319KB)(3803)   
    近百年来,全球气候正经历着一次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全球气候与环境的重大变化对中国的气候与环境演变也产生了重大影响。来自气候、环境、海洋和经济社会科学等领域的百余位专家和学者对中国气候与环境的演变及其对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部门的影响进行了评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对策。本文主要阐述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气候与环境的演变,并对未来气候变化的趋势做出了预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80)
    IPCC AR6报告解读:地球能量收支、气候反馈和气候敏感度
    张华, 王菲, 赵树云, 谢冰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1, 17 (6): 691-698.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21.191
    摘要3118)   HTML226)    PDF (3039KB)(3771)   

    文中对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AR6)第一工作组(WGI)报告的第七章关于地球能量收支、气候反馈和气候敏感度中的重要内容进行了凝练,并简要总结该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结论。评估显示,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造成的有效辐射强迫(ERF)为2.72 [1.96~3.48] W/m2,其中,均匀混合温室气体的贡献为3.32 [3.03~3.61] W/m2,气溶胶的贡献为-1.1 [-1.7~-0.4] W/m2。净的气候反馈参数为-1.16 [-1.81~-0.51] W/(m2∙℃),云仍然是气候反馈整体不确定性的最大来源。平衡态气候敏感度(ECS)和瞬态气候响应(TCR)可用于评估全球平均地表气温对强迫的响应,是衡量全球气候响应的有效手段。ECS和TCR的最佳估计分别为3.0 [2.0~5.0]℃和1.8 [1.2~2.4]℃。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长江三角洲地区对流层臭氧的变化趋势
    徐晓斌 林伟立 王 韬 孟昭阳 王 瑛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6, 02 (05): 211-216.  
    摘要3703)   HTML2)    PDF (3492KB)(3680)   
    根据TOR卫星数据分析,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对流层O3柱含量的长期变化就全年和大多数月份而言均为增长趋势,1978-2000年间其年均值的增长趋势为0.82 DU/10 a。这种长期变化趋势所引起的气候效应及其对大气氧化性的影响值得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三角洲地区对流层O3柱含量的季节变化与该地区的临安区域大气本底站的地面O3季节变化有着显著的相关关系,临安站的观测数据具有区域代表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9)
    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Ⅲ):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对策的综合评价
    何建坤 刘滨 陈迎 徐华清 郭元 胡秀莲 张希良 李玉娥 张阿玲 陈文颖 韦志洪 段茂盛 张晓华 吕应运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6, 02 (04): 147-153.  
    摘要4229)   HTML8)    PDF (5550KB)(3651)   
    回顾了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对国内外的碳排放状况、中国减缓碳排放的技术潜力、中国减缓碳排放的宏观影响、全球减缓气候变化的公平性与国际合作行动等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评估。提出了中国减缓气候变化的思路与对策,指出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形势下,中国要积极适应国际政治、经济及贸易格局变动的趋势,将减缓气候变化对策纳入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与规划之中,促进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气候变化科学的最新进展—IPCC第四次评估综合报告解析
    秦大河 罗勇 陈振林 任贾文 沈永平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7, 03 (06): 311-314.  
    摘要4123)   HTML226)    PDF (2591KB)(3569)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综合报告于2007年11月17日在西班牙正式发布。综合报告将温室气体排放、大气温室气体浓度与地球表面温度直接联系起来,综合评估了气候变化科学、气候变化的影响和应对措施的最新研究进展。综合报告指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量的行动刻不容缓;能否减小全球变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类在今后二三十年中在削减温室气体排放方面所作的努力和投资。这对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政策,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有一定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572)
  通知公告 More  
» 专栏征稿|农业温室气体减排专栏
  2023-06-30
» 第一届气候变化科学大会 ——新形势、新使命、新贡献(2023)
  2023-06-30
» “气候投融资”专栏征稿启事
  2023-04-18
  文章检索  

高级检索 图表检索


  友情链接 More  
京ICP备11008704号-4
版权所有 ©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46号 邮编:100081 电话/传真:(010)58995171 E-mail:accr@cma.gov.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