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徐祥德, 周秀骥, 施晓辉. 城市群落大气污染源影响的空间结构及尺度特征[J].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05, 35(S1):1-19
[2] 杨欣, 陈义珍, 刘厚凤, 等. 北京2013年1月连续强霾过程的污染特征及成因分析[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2):282-288
[3] 张人禾, 李强, 张若楠. 2013年1月中国东部持续性强雾霾天气产生的气象条件分析[J].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4, 44(1):27-36
[4] 刘厚凤, 杨欣, 陈义珍, 等. 中国重霾过程污染气象研究进展[J]. 生态环境学报, 2015, 24(11):1917-1922
[5] 吴兑, 廖国莲, 邓雪娇, 等. 珠江三角洲霾天气的近地层输送条件研究[J]. 应用气象学报, 2008, 19(1):1-9
[6] 于庚康, 王博妮, 陈鹏, 等. 2013年初江苏省连续性雾-霾天气的特征分析[J]. 气象, 2015, 41(5):622-629
[7] 王晓云, 潘莉卿, 吕伟林, 等. 北京城区冬季空气污染物垂直分布与气象状况的观测分析[J]. 应用气象学报, 2001,12(3):279-286
[8] 徐鹤, 丁洁, 冯晓飞. 基于ADMS-Urban的城市区域大气环境容量测算与规划[J]. 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43(4):67-72
[9] 肖杨, 毛显强, 马根慧, 等. 基于ADMS和线性规划的区域大气环境容量测算[J]. 环境科学研究, 2008, 21(3):13-16
[10] 王海超, 焦文玲, 邹平华. AERMOD大气扩散模型研究综述[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0, 33(11):115-119
[11] 任重, 马海涛, 王丽, 等. CALPUFF在大气预测及环境容量核算中的应用[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1, 34(6):201-205
[12] 连军. 多源模型在确定区域SO2环境容量中的应用[J].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7, 32(8):26-28
[13] 李文慧, 陈洁, 王繁强, 等. 基于修正A值法的西安市大气环境容量与剩余容量估算[J]. 安全与环境工程, 2013, 20(4):71-75
[14] 郭毅, 杨雅媚. 基于修正A值法估算西安市大气环境容量研究[J].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14, 39(2):69-71
[15] 杨元建, 傅云飞, 吴必文, 等. 秸秆焚烧对中国东部气溶胶时空格局的影响[J]. 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 2013, 8(4):241-252
[16] 张浩, 石春娥, 邱明燕, 等. 合肥市霾天气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J]. 环境科学学报, 2010, 30(4):714-721
[17] 石春娥, 王喜全, 李元妮, 等. 1980-2013年安徽霾天气变化趋势及可能成因[J]. 大气科学, 2016, 40(2):357-370
[18] 徐大海, 朱蓉. 我国大陆通风量及雨洗能力分布的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1989, 9(5):367-374
[19] 徐大海, 朱蓉. 大气平流扩散的箱格预报模型与污染潜势指数预报[J]. 应用气象学报, 2000, 11(1):1-12
[20] 徐大海, 王郁. 确定大气环境承载力的烟云足迹法[J]. 环境科学学报, 2013, 33(6):1734-1740
[21] 赵珊珊, 朱蓉. 全国大气自洁能力气候评价方法研究[R]. 中国科协学术年会分会场:气候变化与气候变异、生态-环境演变与可持续发展科学研讨会, 2005
[22] 陈泮勤. 几种稳定度分类法的比较研究[J]. 环境科学学报, 1983, 3(4):357-364
[23] 廖国莲. 大气混合层厚度的计算方法及影响因子[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 2005, 26(4):66-73
[24] 杨勇杰, 谈建国, 郑有飞, 等. 上海市近15年大气稳定度和混合层厚度的研究[J]. 气象科学, 2006, 26(5):536-541
[25] 蔡新玲, 吴素良, 王繁强, 等. 西安市近10年大气稳定度和边界层厚度特征[J]. 气象科技, 2007, 35(6):814-817
[26] 杨静, 李霞, 李秦, 等. 乌鲁木齐近30a大气稳定度和混合层高度变化特征及与空气污染的关系[J]. 干旱区地理, 2011, 34(5):747-752
[27] 陶寅, 黄勇, 杨元建, 等. 城市化进程对安徽省风速的影响[J].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6, 12(6):519-5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