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ISSN 1673-1719
CN 11-5368/P
主管:中国气象局
主办:国家气候中心
创刊于 2005 年 (双月刊)
  作者中心
    » 在线投稿/查稿
    » 投稿指南
  审稿中心
    » 审稿要求
    » 专家在线审稿
    » 编委在线审稿
  在线办公
    » 主编审稿登录
    » 远程编辑登录
  访问统计  
总访问量:4160623
今日访问:58
当前在线:5
  欢迎扫码关注  

微信号:accr_journal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4年, 第20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4-09-30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 合并摘要 显示图片
目录
第20卷第5期目次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4, (5): 0-0.  
摘要 ( 110 )   PDF (1290KB)( 238 )
西风-季风协同作用下青藏高原典型水环境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专栏
气候变化背景下青藏高原湿地生态系统响应特征:回顾与展望
牛振国, 景雨航, 张东启, 张波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4, (5): 509-518.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24.083
摘要 ( 279 )   HTML ( 0 )   PDF (4687KB)( 443 )

高寒湿地是青藏高原重要的地表覆盖类型之一,连接了高原不同的地理圈层,对于维持高原生态系统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和价值。湿地固有的系统特征和高原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了高原湿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敏感。已有研究表明,青藏高原湿地类型多样,但研究间差异大;湿地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表现了显著的时空差异和类型差异;高原湿地的综合生态功能有待于深入开展科学评估;湿地相关专题数据产品的缺乏等问题限制了对湿地在碳循环、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的深入研究。未来需加强多源技术综合、多学科交叉研究,开展湿地变化的环境效应模拟和生态功能的定量评估研究等建议,为高寒湿地的可持续管理提供科学支持。

青藏高原冰前湖与冰川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车彦军, 陈丽花, 吴佳康, 谷来磊, 武荣, 张东启, 丁明虎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4, (5): 519-533.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24.074
摘要 ( 321 )   HTML ( 0 )   PDF (13851KB)( 492 )

基于已有研究,对青藏高原地区冰川与冰湖(主要为冰前湖)相互作用的机理研究进行梳理,以理解青藏高原冰川后退与冰湖扩张的过程和模式,加深对冰川与冰湖相互作用过程和机理的认识。青藏高原地区冰前湖主要分布于藏东南喜马拉雅山和念青唐古拉山,有记录和查明冰湖溃决成因的事件中,冰川动态引起冰前湖溃决事件占到冰湖溃决总事件的55%,且多分布于喜马拉雅山和念青唐古拉山等藏东南地区。冰川与冰前湖的相互作用模式表现为:冰川对冰前湖的作用和冰前湖对冰川的反作用。其中,冰川对冰湖的作用主要包括冰川退缩为冰湖发育提供了空间、冰川融水为冰湖形成和扩张提供了充足水源、冰川极端事件(冰面/内水系溃决、冰川前进/运动、冰崩等)引起冰湖溃决;冰前湖对冰川的反馈机制体现在冰前湖对冰川的热力融冰、冰前湖动力过程导致末端冰川崩解等物质亏损、冰前湖的演变对母冰川的气候效应。需要说明的是,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不是孤立的,是彼此依存、同时发生。未来冰川与冰前湖研究中,应致力于:(1)建立统一的冰川观测规范和冰湖-冰川数据集;(2)集成“气候-冰川-冰湖-灾害”为一体的综合观测体系,实现数据共享;(3)耦合冰川与冰湖模型,模拟相互作用过程与机制;(4)统一冰湖溃决灾害的评价体系和完善预警机制。此外,冰川与冰湖变化的理论相对成熟,但冰川与冰前湖相互作用的理论研究依然不够,亟需不断完善。

近50年西藏那曲西南部湖泊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德吉玉珍, 拉巴, 巴桑旺堆, 白玛玉措, 旦增益嘎, 平措旺丹, 德吉央宗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4, (5): 534-543.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24.106
摘要 ( 94 )   HTML ( 0 )   PDF (4179KB)( 122 )

为了探讨气候变化对西藏那曲西南部湖泊变化的影响,基于1976—2022年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数据,采用最大似然法和目视解译的方法提取湖泊面积,结合水位、水量以及流域内气象数据,分析湖泊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976—2022年研究区湖泊总面积呈极显著扩张趋势,扩张率为6.96 km2/a(P<0.001),2022年与1976年比较,面积增加234.29 km2。其中2000—2010年扩张最大,为144.44 km2,占总扩张量的64.46%;2010—2020年扩张最小,为7.98 km2,只占总扩张量的3.56%;湖泊水位、水量变化与面积变化趋势基本相同。研究区湖泊面积与气温、最大冻土深度呈显著的相关(P<0.01),气温升高使得多年冻土融化、冰川消融,造成湖泊持续扩张。降水对湖泊面积扩张的影响是阶段性的。

气候系统变化
1981—2023年雅鲁藏布江流域大气饱和水汽压差变化及影响因素
杜军, 高佳佳, 陈涛, 次旺, 巴果卓玛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4, (5): 544-557.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24.097
摘要 ( 117 )   HTML ( 12 )   PDF (7235KB)( 299 )

饱和水汽压差(vapor pressure deficit,VPD)可反映大气对水分的需求,厘清VPD时空变化特征有助于了解区域大气干湿程度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基于近43年(1981—2023年)雅鲁藏布江流域(简称雅江流域)34个气象站点逐月日照时数、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降水量(Pr)、相对湿度、水汽压和平均风速等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R/S分析、Mann-Kendall法、Morlet小波分析和逐步回归等方法,分析近43年雅江流域VPD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雅江流域年、季VPD总体上呈东西部低、中部高分布特征;月际变化呈双峰型,第1、2峰值分别在6、10月,1月最小;VPD夏季最大,春季次之,冬季最小。(2)年VPD以0.030 kPa/(10 a)的速率显著增加,主要表现在夏秋季,尤其近23年(2001—2023年)增速明显。年、季VPD在21世纪前10年中后期发生了突变,且未来持续增大的可能性很高。20世纪80和90年代年、季VPD均偏低,以90年代最明显;21世纪前10年因夏、冬两季VPD偏高,年VPD偏高;21世纪10年代年、季VPD均偏高,主要表现在夏、秋两季。VPD在春、夏、秋3季都存在3~4 a显著周期,冬季有2~3 a周期,年VPD无显著周期。(3)四季和年VPD与地理因子的线性关系不显著,但存在极显著的二次曲线关系。(4)年、季平均气温升高是致使VPD增加的主导因子;2004年以后,年平均气温、水汽压对VPD贡献率有所降低,Pr的作用明显增大。

华西地区秋季小时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吴遥, 唐红玉, 魏麟骁, 何慧根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4, (5): 558-570.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24.062
摘要 ( 202 )   HTML ( 23 )   PDF (6073KB)( 298 )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近年来华西秋雨雨量、雨强有趋多趋强的变化特征。为详细了解其小时降水的长期变化及日变化特征,利用1981—2023年华西地区秋季342个台站小时降水资料,对小时平均降水量、频率、强度及极端降水等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81—2023年华西地区小时平均降水量总体为弱增加趋势;全区、北区和南区频率均呈弱减少趋势;强度在全区和南区呈弱增强、北区呈微弱减弱趋势。日变化上均一致呈单峰型变化。但南、北区峰值出现时次并不一致,南区为04∶00—07∶00,北区为08∶00左右,16∶00—20∶00均为低值时段。空间上逐小时平均降水量演变存在上午多下午少、雨区由西南向东北方向推移特征,且夜间更突出。但强度空间差异较大,南区夜间强于白天,北区白天强于夜间。甘肃东南部、宁夏南部强度均相对较小且日变化特征不明显。极端降水频率总体呈增加趋势,北区相对更明显;南、北区日变化均呈单峰型变化,南区峰值在夜间,北区在清晨。极端降水贡献率总体呈增加趋势,但北区呈微弱减少趋势。9月为极端降水频率和贡献率最大的月份,但相对大值中心并不重合,频率大值主要位于陕西、四川和重庆交界地区,而贡献率大值位于四川盆地西部。

气候变化影响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水源区和受水区降水变化及丰枯遭遇特征分析
王荣, 杜孝忠, 巢清尘, 赵珊珊, 叶殿秀, 李修仓, 李莹, 张梦然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4, (5): 571-580.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24.131
摘要 ( 176 )   HTML ( 11 )   PDF (5996KB)( 204 )

基于规划中的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区域内274个国家气象站1961—2022年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西线工程水源区和受水区年和四季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两区降水的丰枯遭遇特征。结果表明:近62年来,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水源区年降水量总体呈增多趋势,而受水区年降水量没有明显变化趋势;夏、冬季水源区和受水区降水量均增多,春、秋季水源区降水量增多而受水区降水量减少;年和春、夏、秋季水源区枯水频率均低于受水区枯水频率,并且水源区枯水频率呈减少趋势,而丰水频率呈增加趋势;水源区和受水区年和四季降水丰枯异步频率普遍在60%以上,远大于丰枯同步频率,有利调水的5种丰枯遭遇在年和春、夏、秋季发生频率均超过50%。总体而言,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水源区和受水区的降水具有较强的丰枯补偿性,且1971年以来有利调水发生频次呈增加趋势,理论上存在保证供水的可能性。但水源区出现连续枯水年的频次较多。因此,在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规划设计和运行调度时需充分考虑水源区和受水区降水的变化。

气候变化减缓
基于Super-SBM模型的中东欧国家碳排放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
秦毓翔, 黄蕊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4, (5): 581-592.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24.070
摘要 ( 133 )   HTML ( 7 )   PDF (1839KB)( 181 )

全面综合评估中东欧国家碳排放效率对于推动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以及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基于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uper-SBM模型对中东欧国家2010—2020年的碳排放效率进行测算,并深入分析碳排放效率的时空分布特征与动态演进,最后采用Tobit模型探究中东欧国家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研究时段内中东欧国家低碳发展水平整体呈现上升趋势,碳排放效率平均值从2010年的0.57增加到2020年的0.74,但各国存在显著差异。希腊、立陶宛和斯洛文尼亚的碳排放效率值明显高于其他国家,波罗的海国家和斯洛文尼亚的碳排放效率提升幅度最大。不同因素对中东欧各国碳排放效率产生不同影响。能源强度和人口总量是制约捷克和北马其顿等国碳排放效率上升的主要原因,外国直接投资净流入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立陶宛、罗马尼亚、北马其顿和希腊碳排放效率的提升。研究结果可为中国-中东欧国家开展绿色发展国际合作提供科学支撑。

基于SPAMC-Methane模型的中国甲烷减排路径研究
解瑞丽, 柴麒敏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4, (5): 593-610.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24.044
摘要 ( 177 )   HTML ( 11 )   PDF (3210KB)( 383 )

作为影响仅次于二氧化碳的短寿命温室气体,甲烷减排逐步从科学共识上升为政策共识,成为全球气候谈判焦点议题和国际合作的重点领域。文中比较分析了全球及我国甲烷排放趋势、特征及已有减排行动,并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战略规划评估模型”的基础上自主构建了甲烷排放预测模块(SPAMC-Methane),并设置了基准情景、能源转型情景、甲烷低排放情景共三类情景,分析了到2060年的中国甲烷排放趋势、减排潜力和路径。结果表明,此前相关研究对我国甲烷排放达峰时间预测偏早,峰值预测相对偏低。基于最新可得的数据,在能源转型情景下,甲烷排放预计2032年达峰,峰值约为7580万t;在甲烷低排放情景下,通过有效行动力度提升,甲烷排放有望在2025年前达峰,峰值约为7060万t,到2035年和2060年中国甲烷排放较峰值分别减少约12.3%和53.7%,与基准情景相比,能源转型和技术强化减排措施贡献分别约为62.9%和37.1%,从减排领域看,煤炭开采、固体废物处理部门减排合计贡献约77%。

低排放分析平台LEAP:应对气候变化下的应用与挑战
吴沛泽, 陈莎, 刘影影, 李晓桐, 杜展霞, 崔淑芬, 姜克隽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4, (5): 611-623.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24.145
摘要 ( 191 )   HTML ( 18 )   PDF (6172KB)( 309 )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如何根据地区发展的差异性选择合适的转型技术和路径是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以自下而上方式构建的低排放分析平台(Low Emissions Analysis Platform,LEAP)以其高灵活性和丰富的技术细节,以及能源系统建模与优化、情景分析模拟等功能在能源转型路径评估和支持协同减污降碳目标上得到广泛的应用。文中系统性解析LEAP的结构与功能,对比分析了2017年以来LEAP在评估不同领域转型路径和减排政策的能源消耗水平、减排成本及其环境影响等方面的应用。在气候变化背景下,LEAP应增强在水资源、土地利用及健康效应等关键问题上的功能拓展,应对城市层面、新经济支柱领域转型及碳减排等方面的挑战,促进各地区在减污降碳协同与经济发展间找到最佳平衡,从而推动制定和实施更有效的气候政策和行动计划。

气候变化适应
考虑气候风险耦合影响的中长期电力资源规划
袁家海, 牟琪林, 张浩楠, 赵艺莹, 张健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4, (5): 624-635.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24.129
摘要 ( 192 )   HTML ( 13 )   PDF (3089KB)( 295 )

考虑气候风险对电力供应和需求的影响进行电力系统气候适应性规划研究十分重要且紧迫。文中从规划视角开展电力系统气候适应性研究,构建考虑气候风险耦合影响的中长期电力资源规划模型,通过电力资源优化配置提升电力系统气候适应水平。结果表明:考虑气候长期变化趋势的规划方案中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在装机容量减少的情况下反而有所增加,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提升,系统年均总投资建设成本下降;而考虑极端天气气候风险的规划方案中可控电源年均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增加,以支撑可再生能源消纳和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可再生能源年均发电量略有减少,系统年均总投资建设成本增加。考虑气候风险耦合影响的电力规划方案能够统筹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和系统安全水平,推动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

气候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
张娜, 孙妍雨, 赵晓军, 常思纯, 吴立言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4, (5): 636-650.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24.107
摘要 ( 413 )   HTML ( 28 )   PDF (1420KB)( 748 )

为应对日益严重的气候变化,各国都在积极制定各种气候政策以推动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气候政策的频繁变动给企业经营带来了新的风险。绿色创新作为企业的战略资源,是助推经济绿色转型的重要方式,不可避免地受到气候政策不确定性的影响。文中以2010—2022年中国上市企业数据为研究样本,检验气候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气候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绿色创新存在显著抑制作用,且在非国有企业、非能源企业及高分析师关注度企业中,抑制作用更明显。气候政策不确定性的持续攀升通过增加融资约束、降低风险承担水平削弱了企业绿色创新意愿,其中风险承担水平的间接效应表现为“遮掩效应”。数字化转型能够显著抵御气候政策不确定性对绿色创新的负向冲击,尤其有助于提高企业实质性绿色创新应对气候政策变动的能力。

简讯
关于气候投融资风险压力测试的基本探讨
幸绣程, 曾桉, 谭显春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4, (5): 651-660.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24.151
摘要 ( 116 )   HTML ( 7 )   PDF (1284KB)( 295 )
京ICP备11008704号-4
版权所有 ©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46号 邮编:100081 电话/传真:(010)58995171 E-mail:accr@cma.gov.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