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 中国气候变化监测公报(2016)[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7: 1-3 | [2] | 杨辉, 李崇银 . 2003年夏季中国江南异常高温的分析研究[J].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5,10(1):80-85 | [3] | 刘燕, 程正泉, 蔡安安 , 等. 2007年7月广东大范围持续高温诊断分析[J]. 气象科技, 2008,36(6):734-739 | [4] | 谢庄, 曹鸿兴 . 北京最高和最低气温的非对称变化[J]. 气象学报, 1996,54(4):501-507 | [5] | 王迎春, 葛国庆, 陶祖钰 . 北京夏季高温闷热天气的气候特征和2008夏季奥运[J]. 气象, 2003,29(9):23-27 | [6] | 张尚印, 宋艳玲, 张德宽 , 等. 华北主要城市夏季高温气候特征及评估方法[J]. 地理学报, 2004,59(3):383-390 | [7] | 施洪波 . 1960—2008年京津冀地区夏季高温日数的变化趋势分析[J]. 气象, 2011,37(10):1277-1282 | [8] | 高守亭, 周玉淑, 雷霆 , 等. 北京城市夏季高温高湿天气过程分析及动力识别[J]. 中国科学D辑: 地球科学, 2005,35:107-114 | [9] | 钱婷婷, 王迎春, 郑祉芳 , 等. 造成北京连续高温的河套高压结构分析[J]. 应用气象学报, 2005,16(2):167-173 | [10] | 卫捷, 孙建华 . 华北地区夏季高温闷热天气特征的分析[J].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7,12(3):453-463 | [11] | 孙建奇, 王会军, 袁薇 . 我国极端高温事件的年代际变化及其与大气环流的联系[J].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11,16(2):199-208 | [12] | 彭海燕, 周曾奎, 赵永玲 , 等. 2003年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异常高温的分析[J]. 气象科学, 2005,25(4):355-361 | [13] | 夏扬, 徐海明 . 2013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高温事件的环流特征及成因[J]. 气象科学, 2017,37(1):60-69 | [14] | 雷杨娜, 龚道溢, 张自银 , 等. 中国夏季高温日数时空变化及其环流背景[J]. 地理研究, 2009,28(3):653-662 | [15] | 方茸, 杨修群 . 中国夏季高温与北极海冰的联系特征[J]. 气象, 2009,35(3):81-86 | [16] | 李纵横, 李崇银, 宋洁 , 等. 1960—2011年江淮地区夏季极端高温日数的特征及成因分析[J].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15,20(5):511-522 | [17] | Hergerl G C, Zwiers F W, Stott P A , et al. Detectability of anthropogenic changes in annual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extremes[J]. Journal of Climate, 2004,17:3683-3700 | [18] | Stott P A, Jones G S . Observed 21st century temperatures further constrain likely rates of future warming[J]. Atmospheric Science Letters, 2012,13:151-156 | [19] | Sun Y, Zhang X, Zwiers F , et al. Rapid increase in the risk of extreme summer heat in Eastern China[J]. Nature Climate Change, 2014,4:1082-1085 | [20] | Lu E, Zhao W, Zou X K , et al. Temporal-spatial monitoring of an extreme precipitation event: determining simultaneously the time period it lasts and the geographic region it affects[J]. Journal of Climate, 2017,30:6123-6132 |
|